一、云、雨、雾、霜、露、雪、雹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怎么画(物理)
示意图如下:
云:白天气温较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因此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时候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液化成为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液化以及凝华)
雨: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的时候,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当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熔化)
雾:空气中如果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浮尘上,和浮尘一起漂浮在空气中,这就是雾。(液化)
露:天气较热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液化)
雪: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聚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凝华)
霜:夜晚,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到地面上冷的物体,凝华为固态小颗粒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凝华)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固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
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熔化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固成冰;
如此反覆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力大于气流升力与空气之浮力之和,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熔化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凝固)
扩展资料
注意的是,对于任何物质来说,任何一种末态其实都可以由两种初态变化而来的!比如某物质的末态如果是液态,那么该物质的初态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气态,如果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则为熔化,如果从气态变为液态,则为液化!
水的固态形式有两种:霜和雪。但它们形成的机理是不同的,霜在晴朗的夜晚才能形成,气温低到0度以下,当晚也没有刮大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成小颗粒,呈白色,那就是霜。
以河边和潮湿洼地较多,这是因为那些地方水蒸气更多,气温更低的原故。霜期农作物一般停止生长,有的农作物会被冻死,应该采取措施,比如用烟熏,在农物上面盖薄膜保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学生领先一步学科学:大气与天气变化
二、雪是怎么形成的要详细的物理解释
雪花是空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水汽先凝成水,然后才能结冰,但雪花却是直接由水汽凝结成的(人们也把这个过程叫做“凝华”)。
当凝结核在摄氏零度以下时,水点便会开始凝结成冰晶。当冰晶形成后,围绕冰晶的水点会凝固并与冰晶黏在一起,细小的冰晶会吸引更多的水点而逐渐长成更大的冰晶,直至二至二百个冰晶连系在一起,形状不同而且独一无二的雪花便会根据大气环境而形成。
雪粒子由天上降至地上的度快慢各异,极小的晶体下降度近乎零,一般雪花则以每秒一米的速度,溶化中的雪还要快好几倍。每当雪晶碰到过冷的水点时,它们会立刻凝固在一起,形成的软粒子便是雪小球,而整个过程被称为“蒙霜”。在温和的区域里,水分子的增加造就了冰晶的生长,从而形成了雪花。
扩展资料
雪花形状的形成原因
在冰晶在相互碰撞过程中合并、增长的同时,冰晶附近的水汽会被消耗。所以,越靠近冰晶的地方,水汽含量越少,过饱和程度越低。在紧靠冰晶表面的地方,因为多余的水汽都已凝华在冰晶上了,所以刚刚达到饱和。这样,靠近冰晶处的水汽含量就要比离冰晶远的地方小。
水汽就从远处向冰晶处运移。水汽分子首先遇到冰晶的各个角棱和凸出部分,并在这里凝华。于是冰晶的各个角棱和凸出部分将首先迅速地增长,而逐渐成为枝叉状。随后,由于同样的原因,远处输运来的水汽会在刚形成的各个枝叉和角棱处长出新的小枝叉来。这样,片状冰晶就慢慢地演化成了我们熟悉的星状雪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
三、下雪怎么形成的
下雪的形成过程:冬季气温降低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便在云层中凝结成小冰晶。而云层中的冰晶和过冷水滴不断碰撞蒸发,就会形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凝结的同时体积逐渐增大,就慢慢变成了雪花。由于雪花是由冰晶增大形成的,而冰晶的分子多为六角形,所以雪花也多是六角形的。
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许多学者用显微镜观测过成千上万朵雪花,这些研究最后表明,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和各部分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形成的。
扩展资料:
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天空中气象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大气固态降水。这些大气固态降水的叫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名目繁多,极不统一。
为了方便起见,国际水文协会所属的国际雪冰委员会,在征求各国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1949年召开了一个专门性的国际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大气固态降水简明分类的提案。这个简明分类,把大气固态降水分为十种:雪片、星形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多枝状雪晶、轴状雪晶、不规则雪晶、霰、冰粒和雹。
前面的七种统称为雪。为什么后面三种不能叫做雪呢?原来由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晶;还有一种是水汽不经过水,直接变成冰晶,这种过程叫做水的凝华。所以说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
四、雪的物理形成过程
气温必须很低。空气的温度是足够的低,低到能够发生凝华现象,这是雪形成的重要的物理现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大气层中有云层。云层中有密密的云,在云层里面会有小水滴和小冰晶,这些东西数量也比较多。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高空,那些小水滴和小冰晶不断在做运动。然后,一边运动,小水滴和小冰晶一边又发生碰撞。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低气温的环境里面,运动的小水滴和小冰晶就会直接发生凝华现象,形成了比较细小的固态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那些细小的固态物由于受重力的作用,迅速克服了大气的浮力和阻力作用,从而慢慢降落到地面,因此形成了雪。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雪的形成是非常迅速的,可能就是一眨眼的功夫,但是不管怎样变化,它都是一种物理变化,遵循着自己的物理规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五、雪是如何形成的?(雪是如何形成的示意图)
1、雪是如何形成的?。
2、雪是如何形成的凝固还是凝华。
3、高山冰雪是如何形成的。
4、雪是如何形成的示意图。
1.雪是人民最常见的固态降水现象。
2.它是从云中降落的具有六角形白色结晶的固态降水物。
3.它常发生在冬半年,是我国北方冬季主要降水。
4.雪的种类雪,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或柱状结晶的固态降水。
5.降水强度变化较缓慢。
6.在不同太冷的天气里,常成团(似棉絮状)降落。
7.??通常根据能距离和降水强度可将雪分为小雪、中雪和大雪。
8.我国气象上规定,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1000米或以上、24小时内雪量小于或等于2。
9.5毫米的为小雪。
10.水平能见距离在500-1000米之间、24小时内雪量为2。
11.5-5。
12.0毫米的为中雪。
13.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24小时内雪量大于5毫米的为大雪。
14.??阵雪,指降雪时间短促、强度变化很大、开始和终止都较突然的雪。
15.雪的成因雪主要产生于温度在0℃以下的云中,其形成过程和雨相似。
16.但是,自云底至地面的空气温度需在0℃或以下。
17.雪和天气雪的产生和大范围的冷暖空气的交缓有关。
18.当冷暖空气势均力敌,且空气温度较大时,往往形成雨夹雪。
19.??这样,降雪时间较长,就有“雨夹雪,落勿歇”等说法。
20.当冷空气势力较强,地面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往往形成冷空气势力较强,地下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时,往往形成雪。
21.此时,暖空气被近南撤,天气转晴,就明“落雪见晴天”等说法。
22.当冷空气势和很强,一般雪下得较大,暖空气迅速南撤,天气很快转情,并且持续时间长,就有“大落大晴,小落小晴”的说法。
23.??此外,降冬季节田野上气温很低,天气很干,不利于作物越冬,下雪则能使作用在0℃附近的适且环境中生活,且使田中墒情好转,来年定能获得好收成。
24.初春时节,正值越冬作物返青,下雪会冻伤作物,影响收成。
25.因此,就有“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把刀”等说法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
26.??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
27.05——4。
28.6毫米之间。
29.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
30.2——0。
31.5克。
32.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
33.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34.??「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
35.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
36.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37.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
38.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著馒头睡。
39.??」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
40.第一是有利於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41.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
42.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
43.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
44.??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
45.5克。
46.雪水渗入土壤,就等於施了一次氮肥。
47.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48.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
49.就会造成冻寒。
50.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51.??」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医药养生保健报》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
52.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
53.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54.《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
55.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56.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和身体的??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57.??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
58.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59.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
60.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
61.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
62.??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
63.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像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
64.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65.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66.??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
67.05-0。
68.10克。
69.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70.雪的保温作用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
71.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72.??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著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
73.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像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
74.??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著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著的。
75.这很像穿著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
76.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
77.老雪呢,像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78.为什么物体里贮藏的空气越多,保温效果越强呢?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的缘故。
79.??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
80.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
81.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
82.由於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
83.??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於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於消失。
84.雪蚀作用冰缘气候条件下积雪场频繁的消融和冻胀所产生的一种侵蚀作用。
85.产生雪蚀作用的地区分布在没有冰盖的极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树线以上的高山带。
86.??那里年均气温为0℃左右,属於永久冻土带。
87.雪场边缘的交替冻融,一方面通过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质破碎。
88.一方面雪融水将粉碎的细粒物质带走,故雪蚀作用包括剥蚀和搬运两种作用。
89.随著雪场底部加深,周边扩大,山坡上逐渐形成周边坡度小的宽浅盆状凹地,即雪融凹地。
90.??其形态、成因和空间分布均不同於冰斗,但两者又有联系。
91.当气候进一步变冷、雪线下降时,雪蚀凹地可发育成冰斗。
92.反之,气候转暖、冰川消退时,冰斗可退化为雪融凹地。
93.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雪蚀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
94.在纬度较低、降水量大、年冻融日数多的地方,雪蚀作用速率较快,雪蚀凹地深、面积大。
95.??如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雪蚀凹地十分普遍。
96.反之,在纬度高、降水量少、夏温低的地方,雪蚀作用就弱。
97.地面坡度的影响是:坡陡>40°,雪场不易存在。
98.平地上雪蚀作用极慢。
99.30°左右的坡地上,雪蚀作用最为活跃。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