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看等高线

看等高线可通过以下知识点来判断学习:

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 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但在陡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扩展资料

地貌识记小口诀:

山顶凹地小环圈, 区别要看示坡线; 山顶短线向外指, 凹地短线向里边;

山背曲线向外凸, 山谷曲线向里弯; 山背凸棱分水线, 山谷凹底合水线;

两山相连叫鞍部, 高低两组等高线; 群山相连最高处, 棱线称为山脊线。

二、怎样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主要地形有哪些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1)山顶:也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

(2)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3)山谷:登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4)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

(5)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的低处。

(6)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7)陡坡和缓坡: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

三、等高线地形图怎么看

一、等高线辨别地形

1、密集陡坡,稀疏缓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上疏下密为凸坡;上密下疏为凹坡;

2、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重合在一起---表示陡崖; 

3、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4、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5、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也叫山的垭; 

6、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即凸低为高); 

7、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即凸高为低);

8、峡谷: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的地方(一对山脊线相对的地方)。

二、等高距常识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用等高距表示,通常为20米。不同地图,等高距可能不同。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一是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高度相等并各自闭合;二是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幅图上,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

等高线间隔大的坡度缓,间隔小的坡度大;三是图上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和相应实地地貌的形状相似。

等高线的种类和作用。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四种;首曲线是用以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间曲线是用以显示曲线所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助曲线是用以显示间曲线还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计曲线是便于在图上计算高程,从高程面算起,每逢等高距五倍处的首曲线描绘成粗实线。

三、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1、判断五大类地形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且平直,广阔平坦;

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密集,顶部(内部)明显稀疏; 

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坡度比较和缓); 

山地: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弯曲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盆地: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

2、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①水系形状:

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判断河流流向: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

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平行山地中形成平行水系(山河相间)。

山脊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因此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在山中行进,如需要寻找水源,首先要下到山谷中。

②水系流向: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时,流向与地下水位线凸出方向一致。在户外,能够通过等高线快速准确判断水系的流向,会让你准确辨别下游方向,快速找到水源。

③流域面积:

根据山脊线作为河流的分水岭,确定河流的大概流域面积,这样即可据酌情制定是否横渡的路线规划。在多雨季节,我们在集水线的半山腰也有很大机会找到水源。

④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可能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及所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此辨识有助于户外溯溪过程中查看地形与水位落差等,水流速,可否横渡等,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⑤河流外力作用:

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以下蚀(切割)作用为主,河谷多成“V”形,沉积物多体积大,重量大,河床多卵石为主;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流速慢,以旁蚀作用为主,河谷多成“U”形,沉积物多体积小,重量轻,河床多沙土或粘土。(如下图:)

3、判断气候 

①气候特点分析:

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决定因素,出行前,首先要确定地域气候。

②气候差异: 

海拔高气温低。垂直递减率为0.60℃/100m。即每上升100米温度就会降低0.6℃。进行较高海拔登山活动,一定要提前学习此常识,并相应做好御寒准备。

盆地不易散热,气温偏高,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因此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具体递增温度参数,需根据盆地的大小和其他综合因素决定。

平原、高原因地形较平坦而风速大,因此,在高原或草原活动的时候需要做好提前防风的准备。

垭口因狭管效应而风速大,山地、盆地风速小,同理一些小区域范围内,也可以根据地势判断风力的大小,根据风的大小再去选活动或露营地点。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压也与沸点成正比,一般由低海拔到高海拔活动的人多少都有一些高原反应,需在活动前知晓并预防,高海拔区域,水不会煮到沸点,所需烹饪食物的选择也要考虑。

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阳坡光照强,阴坡光照弱。长途穿越过程中,可以根据降水和阳光选择并制定一些避免恶劣气候的路线。

扩展资料

换算距离公式:

(1)1:2.5万地形图换算,1:2.5万图,用4去乘除;乘得图上长,除得公里数。

实例计算:在1比2.5万的地形图上,量得某线段长为8厘米,求相应实地医寓为多少公里?根据口诀换算:8/4 =2(公里)。相应实地距离为2公里。

量得从张庄到李庄实际距离为16公里,求在1比2.5万地形图上为多少厘米?根据口诀换算:16×4=64(厘米)。

在1:2.5万的地形图中,每4个厘米为实地1公里.

(2)1:5万地形图换算

1比5万图,用2去乘除;乘得图上长,除得公里数。

(3)1:10万地形图换算

1:10万图,用1去乘除;乘得图上长,除得公里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等高线地形图

四、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怎么看

需要了解等高线反映的几种典型地形地貌,就能够看懂等高线地形图了: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五、高中地理:等高线图怎么看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六、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判读等高线图,我来教教大家怎么识别等高线图。

操作方法

      01

      山顶(山峰):等高线地形图中,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顶。盆地或洼地:等高线地形图中,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

      02

      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就是山脊。山脊地势比两侧高,是分水线,所以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03

      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就是山谷。山谷是集水线(集水区),水源能汇聚在一起,所以这里一般会形成河流 。

      04

      山谷和山脊的判别: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是山谷,向海拔较低处凸出的是山脊,因此“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05

      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外形像马鞍而得名。)也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如鞍部地形狭窄而深下,用来作横跨山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山隘。

      06

      陡崖:数条高程不同的等高线相交一处时,该处的地形部位为陡崖。近于垂直的山坡,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陡崖适合攀岩运动,可能会有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