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做肠旺粉
贵阳肠旺粉 是用猪大肠、猪血旺等为佐料的一种鸡蛋面条,迄今为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贵阳极负盛名的一种风味小吃。肠旺面的配料和调料有20多种,猪肠子的制作尤为讲究:肠子要用花椒、山奈、八角、姜、葱等配料先在砂锅里用小火慢慢炖,煮熟 后再捞出切成片。而血旺却在吃面条前拌着绿豆芽随吃随氽入汤锅。面条煮熟后捞入大碗里,拌上砂锅锅里的肥肠和刚氽过的血旺、绿豆芽,再撒上一种名为“脆哨 的油炸猪糟头肉丁,浇上辣油,使汤色鲜红,肠肥味美,血旺嫩滑,豆芽清甜,可谓,红而不辣,硬而不生。油亮不腻,浓香可口。原料(按25碗计):面粉1500克 鸡蛋15个 猪大肥肠750克 猪槽头肉或五花肉2千克 猪血旺50克 肠油和猪板油合炼的猪化油1500克 糍粑辣椒500克 甜酒汁50克 酱油10克 味精3克 姜30克 八角15克 花椒15克 三柰10克 醋100克 精盐50克 姜米20克 蒜米20克 豆腐乳15克 葱花5克 葱50克制作方法:1.用清水洗肠,将肠内外翻洗干净,取出粘附在肠上的肠油,加醋、精盐反复搓揉,用开水略氽后捞出再用精盐、醋搓洗一次,去腥味然后切成约35厘米长段,将花椒、八角、三柰与肥肠入开水锅中煮至半熟捞出切成4厘米长的肠片,再入锅,加拍破的老姜和葱搅拌,放砂锅内用文火煨炖至熟而不烂待用。2.将猪的槽头肉或五花肉去皮,肥瘦分开,均匀切成1厘米大小的丁,将锅烧热下肥肉丁,加精盐和甜酒汁,合炒至肥肉丁呈金黄色时倒入瘦肉丁,炸出油后,用冷水激一下,迫出肉内余油,待肥肉丁略脆时,将锅离火,再下醋、甜酒汁翻炒,然后调至火文炒15分钟左右,起锅滤油即成。3.将大肠油和脆臊油混和后下锅烧开,下辣椒炼至油呈红色,把豆腐乳加水解散,与姜米、蒜米一同入锅。至辣椒呈金黄色时沥出油,辣椒渣加水煮,使之煮出余油,再沥出油(辣椒渣不用)即成红油。4.将15个鸡蛋打破,放入1500克面粉内按揉成硬面团,然后压成薄片(又称杠子面),使之软细如绸段(全过程操作的方法行内称“三翻四搭九道切”)。扑撒芡粉在叶子面后,将之折叠起来,切成银丝状的细面,或1厘米宽的面条,将之分成100克一份,逐次摆入瓷盘内,用润湿纱布盖好即成人工鸡蛋面。5.锅内加水烧开,将面入锅内煮至翻滚(约1分钟),用竹筷捞出提高检查,看是否“撑脚”(成熟),如“撑脚”即用竹篓漏勺捞入碗中,加适量鸡汤,再用漏勺取生猪血旺50克左右,在面锅内略烫一下,盖在面条的一边,然后用竹筷夹肥肠四、五片放在另一边,撒脆臊,淋酱油、红油,放葱花、味精即成。制作关键:1.切好的面按一份85克挽成坨,整齐摆放在瓷盘内,用湿润纱布盖好静置,静置会使碱性散失,行业上叫“跑碱”,在面条煮熟后有脆性,现面条大多用机压,略差。2.选用花溪辣椒,经去蒂、淘洗、浸泡后舂茸的糍粑辣用肠油、脆臊油炼红油,比例为3—4∶1,用豆腐乳,姜蒜米炼制并沥出油后加水煮再出油后,红油清澈红亮、略有乳香、辣而不猛。辣香味浓和减辣、增色、增香的特点,并有油而且不腻的奥妙。3.制作鸡汤时一定要土鸡,辅以榨菜、胡椒,味就更鲜了。4.煮面时面锅要用大火保持沸水翻滚,放一坨面入锅煮约1分钟(一次只煮一碗),刚即装碗,此时如氽热一箸绿豆芽更佳。5.氽烫血旺的老嫩以客人的喜好和食性要求为准。特点:肠旺面既是早晚餐主食,又可作为宴席小吃入席。具有红而不腻、脆而不生的风味特色。面条细滑、清爽,有脆性更是匠心独运。面脆肠白、旺赤、红油复面,翠绿葱花点缀其间,组成鲜艳的色彩。肠火巴、旺嫩、面脆、辣香、汤鲜、豆芽嫩脆,脆臊酥、脆、香。形成难以尽言的口感和风味
二、舌尖上的成都美食攻略_成都特色美食推荐
成都这个城市,以美食而出名,而且美食的存在是无时无刻,好吃的美食太多了,除了找到当地的一些经典美食,还有很多当地人会吃的美食,你了解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成都都有哪些美食吧。
▲成都美食
舌尖上的成都美食攻略(十大经典美食)
一·张阿婆龙须贡面
始创于明朝末年,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因为曾经被选为清朝宫廷食品,故一直享有“龙须贡面”的美誉。在2010年就已经被正式列入非物质 文化 遗产名录。张阿婆龙须贡面秉承中华传统美食精髓。采用优质面粉、茶油、精制薯粉、食盐等,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故而张阿婆龙须贡米具有细如银丝,口感爽滑,细腻、不粘、不糊的特点。在进步与创新中,张阿婆龙须贡面更是根据四季时令的不同,推出不一样的养生搭配,使其具有健脾胃,易消化,降血压,祛风寒的功效。和四川的面条口感不同的是,张阿婆龙须贡面在保持面条嚼劲的同时又兼具了细密松软的口感。而他们的汤头也鲜美味纯。
二·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由于陈麻婆豆腐历代传人的不断努力,陈麻婆川菜馆虽距今一百四十余年盛名长盛不衰。并扬名海内外,深得国内外美食者好评。麻婆豆腐也成为了具有四川代表性的名菜,麻婆豆腐是四川省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属于川菜系。主要原料为配料和豆腐,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末(也可以用猪肉)、辣椒和花椒等。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此菜大约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后),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
三·毛血旺
毛血旺又称冒血旺,是源于重庆磁器口,是重庆小吃,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毛血旺的名气已引领川菜大军,席卷了大江南北。毛血旺通常用猪血加些配料如鸭肠、泥鳅、火腿肠、午餐肉、鸭肚、猪心、豆芽等制作而成。传统的清汤口味是用罐煨,麻辣口味的用一般的锅。毛血旺以鸭血为制作主料,毛血旺的烹饪技巧以煮菜为主,口味属于麻辣味。麻辣诱惑对传统的毛血旺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将其汤汁红亮、麻辣鲜香、味浓味厚的特点不断发扬光大,是道值得一尝为快的巴蜀名菜。
四·夫妻肺片
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款风味名菜。相传在30年代,成都少城附近,有一男子名郭朝华,与其妻一道以制售凉拌牛肺片为业,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由于他们经营的凉拌肺片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为区别一般肺片摊店,人们称他们为"夫妻肺片"。设店经营后,在用料上更为讲究,以牛肉、心、舌、肚、头皮等取代最初单一的肺,质量日益提高。为了保持此菜的原有风味,"夫妻肺片"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是四川成都市汉族传统美食之一,色泽红亮、形态饱满、麻辣适口、香嫩回甜、入口细腻、油润。1990年12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在当地很有名气,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头少,不加兔头,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鲜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还有五香卤兔、红板兔、麻辣兔丁。另外,二姐兔丁店还经营红油鸡块、蒜泥白肉、
凉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种凉菜。吃二姐兔丁,第一先吃的一定是脆脆的花仁,然后是兔子,最后是葱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