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娃娃鱼是鱼吗?为什么?

娃娃鱼不是鱼类,属两栖动物,水中用鳃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肤呼吸,皮肤只有黏膜,没有鳞片覆盖,常栖息于溪涧、池塘等地

娃娃鱼的饮食习惯

1、娃娃鱼生性凶猛,属肉食性动物,无论是鱼、虾、蟹、蛇类、鼠类、贝类还是鸟类等都吃,所以很容易饲喂。

2、娃娃鱼是肉食性动物,一般囫囵吞下后在胃中慢慢消化,所以具有很强的耐饥本领,一般在清水中生长时,两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但同时也会暴食,且暴食后体重可增加1/5.另外,在食物缺乏时,也会食用同类,所以饲喂时要保证食物充足。

3、娃娃鱼食性杂,除了肉类外,还吃人工搭配的饲料,但一般情况下,水温在18~23度时摄食量最大,26度以上时,摄食量会逐渐下降,所以春季时可每隔四五天喂一次,夏季时可每隔两三天喂一次,秋季时每隔四五天喂一次,冬季时每隔一周喂一次,且饲喂量在体重的2~4%左右即可。

娃娃鱼的栖息环境

娃娃鱼的生活较为独特,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野生娃娃鱼是属于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不可捕获、猎杀、贩卖、食用,但如果是食用人工繁殖子二代以上的娃娃鱼是不违法的,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二、娃娃鱼是鱼类吗,为什么?

不是鱼类。娃娃鱼学名大鲵,是生活在清澈溪流或河流里的大型两栖动物。因叫声似婴儿啼哭,故称“娃娃鱼”。

大鲵,别名娃娃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学名为Andriasdavidianus.属于两栖类动物。

大鲵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

主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往往被人误认为一般鱼类。

三、娃娃鱼是不是鱼类啊?

一、娃娃鱼虽然称其为鱼,其实它并不是鱼,它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学名叫大鲵。

二、娃娃鱼介绍

大鲵隶属隐腮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大鲵属现有2种,即日本大鲵产于日本本州岛南部及四国、九州岛;另一种即产于中国的大鲵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黄河、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该鲵分布广,数量多,由于经济价值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原因,野外种群数量很少。保护级别:国际CITES附录I,中国II级,受胁等级:极危CR。

大鲵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mm,头体长310~585mm,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cm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头宽为头体长的l/5~1/4;吻端圆,外鼻孔小,近吻端,鼻间距为眼间距的l/3或l/2;眼很小,无眼睑,位背侧,眼间距宽;口大,口后缘上唇唇褶清晰;犁骨齿列甚长位于犁腭骨前缘,左右相连,相连处微凹,与上颌齿平行排列呈一弧形;舌大而圆,与口腔底部粘连,四周略游离。

躯干粗壮扁平,颈褶明显,体侧有宽厚的纵行肤褶和若干圆形疣粒,腋胯部间距约为全长的1/3,有肋沟12~15条。

四肢粗短,后肢略长,指、趾扁平;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间距相隔6个肋沟左右;肢体后缘有肤褶,与外侧指、趾缘膜相连;指4个,指长顺序为2、1、3、4;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四指及第三、四、五趾外侧有缘膜;显得极为宽扁;蹼不发达,仅趾间有微蹼。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一半,尾高为尾长的1/3~1/4,尾基部略呈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尾背鳍褶高而厚,尾腹鳍褶在近尾稍处方始明显,尾末端钝圆。肛孔短小成短裂缝状;雌性的肛周皮肤光滑,雄性沿肛裂两侧形成疣粒状;繁殖季节期间雄性肛部肛肿。雄性全长510mm时,睾丸长、宽、高为66.5×14.0×8.5mm,色乳黄。采于陕西洋县的雌鲵全长465mm的个体,卵巢内卵的直径为4.5mm,呈乳黄色。

其体表光滑湿润;头部背腹面小疣粒成对排列;眼眶周围的疣粒排列较为整齐,更为集中,头顶和咽喉中部及上、下唇缘光滑无疣,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疣粒排列成行;体侧粗厚的纵行肤褶明显,上、下方之疣粒较大;其他部位的皮肤较光滑。全长160mm幼鲵,体侧的肤褶及疣粒均不明显。

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以棕褐色为主,其变异颜色有暗黑、红棕、褐色、浅褐、黄土、灰褐和浅棕等色。背腹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各种斑纹,也有斑纹不明显的。幼体与未达性成熟的次成体的体色均较淡,以浅褐色为主,且有分散的小黑斑点;腹面色较浅;四肢外侧多有浅色斑。在湖北宜昌地区发现的白化个体,体尾均为银白或金黄色。

第二性征: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骨骼:头骨宽扁;前颌骨2,鼻突短与额骨不相触;额骨不入鼻孔;鼻骨左右相触;无泪骨和隔颌骨;有前额骨;翼骨宽大与颌骨间距小;顶骨前端与前额骨相连;有耳柱骨,无耳盖骨。下颌的隅骨与前关节骨不愈合;犁骨前缘有1横列犁骨齿,排列呈长弧形,属幼体替换齿类型,靠近颌缘并与上颌齿平行排列,位于犁腭骨前缘。舌弧由角舌软骨、上舌软骨和基舌软骨构成,角舌软骨与上舌软骨不愈合;鳃弧3~4对,第一对角鳃与上鳃骨分界明显,未骨化,第二对鳃弧的角鳃和上鳃骨均骨化;第三对(第四对)细弱,远端与咽鳃软骨相连。椎体双凹型,有残留之脊索,寰椎后脊神经均从椎间孔穿出;肋骨单头;从第三或第四尾椎开始无尾肋骨;有“Y”形前耻软骨。

四、娃娃鱼属于鱼类吗?

不属于鱼类,属两栖类动物。

鱼类要具备三个条件:有腮、有鳍、终生生活在水中。可是娃娃鱼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它不是鱼而是两栖动物类。

娃娃鱼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动物。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栖息于海拔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扩展资料:

捕食与食性:觅食不是主动出击,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分布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娃娃鱼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娃娃鱼

五、娃娃鱼是鱼吗 为什么?

娃娃鱼不是鱼类。它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学名叫大鲵。

鱼类指的是鱼纲中的,但大鲵却不是鱼纲中的动物,而是两栖纲中的两栖动物,所以大鲵不是鱼类就非常好理解了。

大鲵头部扁宽,四肢短小粗壮;口中长满细密的牙齿,主要捕食对象是软体动物、甲壳类、鱼类及蛙类等。

习性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其洞口不大,进出一个口;洞的深浅不一,洞内宽敞平坦。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

大鲵一般夜出晨归,常住一个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可猎动物经过,突然张嘴捕食。

六、娃娃鱼为什么叫娃娃鱼?

“娃娃鱼”虽然称为鱼,其实它并不是鱼,而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与青蛙和蟾蜍同属一个大家庭,学名叫大鲵或鲵鱼,娃娃鱼是它的俗称。它的身体呈棕褐色,皮肤滑润无鳞,长着四只不大的脚;头扁圆而宽,口很大,有许多细齿排列在上下颚上;眼睛很小,位于头部背方;还有一条左右侧扁的大尾巴,看上去有点像墙上爬着的壁虎,只是身体要大得多,一般身长1米左右,重5〜6千克,最长的可达1.8米以上,是世界上现存的有尾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大鲵的分布较广,在我国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北部)、四川、河北、陕西和山西等省(自治区)都可以找到。它主要生活在山区水流清澈湍急、水温较低的溪流中,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夏末产卵,每次产500粒左右,2〜4星期以后就能孵化成幼体。它的食物包括鱼、虾、蛙、蝌蚪和蚯蚓等,常在夜间活动,利用尾巴和躯干的不停摆动进行游泳。游泳的时候,四条腿紧贴在身体两侧,以减轻前进的阻力;在水底活动时,腹部贴在地面上,以后腿推动身体前行,前腿用于变换行动的方向。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天津、上海、钱塘江、厦门和广州等地也曾发现过大鲵,但有人分析认为可能是由内地运输时逃逸出来的。1961年和1962年上半年,在北京也曾陆续捕到过这种动物,第一次捕到的是不到2千克重的幼体,第二次捕到的是一条1米长、6千克多重的成体,经过解剖,发现生殖腺已经开始有些膨大。捕鱼人说,在捕到的当时,拉网感到很吃力,两个人拉网上岸以后,这条黑油油的“大怪物”在网内不断地挣扎,它的叫声好像婴儿轻声的啼哭一般。这一发现说明,大鲵不仅栖息在山溪中,也可以在北京地区的河流中生活和繁殖,这就扩大了它的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