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拍摄出更理想的特殊光影作品
导语: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较为特殊的光影,如耶稣光、彩虹、倒影等。另外,我们通过合理运用光的特征或控制曝光,也能拍摄出较为特殊的光影画面,如烛光、光绘、剪影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特殊光影画面,都会带给我们特殊的视觉感受。为了能拍摄出更理想的特殊光影作品,建议拍摄者多了解这些特殊光影的特征,以及拍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何拍摄出更理想的特殊光影作品
1.剪影
剪影是一种特殊的影调构成方式,是指照片中的景物影像完全以面状的黑色出现,没有体积和层次的表现,但轮廓分明,画面的效果与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颇为相似。剪影画面的光比较大,最大特点是主体形象轮廓非常明晰。在剪影画面中,虽然被摄对象的纹理丧失殆尽,但简洁、清晰的轮廓能烘托出被摄对象的形态和神韵,通过影调的强烈对比,使得造型效果概括而生动。逆光剪影是风光摄影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焦距:70mm光圈:F11快门速度:1/500s感光度:ISO400
平面状群鹤近似的动态,在橙红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自然、生动点状的人和骆驼在天空那片绚烂的霞光映照下变得具有深意,同时也让画面获得了悠长的抒情意味,这一点得益于剪影的表现手法。
焦距:90mm光圈:F45快门速度:1/4s感光度:ISO100
点状的人和骆驼在天空那片绚烂的霞光映照下变得具有深意,同时也让画面获得了悠长的抒情意味,这一点得益于剪影的表现手法。
焦距:93mm光圈:F4.5快门速度:1/2000s感光度:ISO400
平时并不起眼的小草在满天红霞的映衬下,其身姿竟如此婀娜,这得益于剪影的表现手法。
提示
剪影是摄影表现手法中十分重要的技能之一,要表现到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运用逆光光位拍摄,选择明亮的景物作为背景。
测光时一般以明亮的背景为测光对象,根据需要可做1~2挡负向曝光补偿,或采用M挡全手动曝光模式,以使被摄主体完全变黑。拍摄剪影效果照片的难点在于准确测光与曝光,拍摄者可以将测光模式转换为点测光或者中央重点测光,对画面较亮处进行测光后,按下曝光锁按键,或者记录下此时的曝光值,然后转换为M挡手动曝光模式,并将曝光值设为刚刚记录的数值,再重新构图拍摄;也可以直接采用分区测光,再作2挡左右的负向曝光补偿。这时,画面中的主体会由于曝光不足而呈现为黑色轮廓。建议不要使用F22甚至更小的光圈,因为过小的光圈会影响画质。
剪影的美主要体现在被摄对象的形态轮廓线,因此构图时要选择好拍摄角度,尽可能地展现其优美线条。同时还需仔细观察被摄主体和背景的映衬关系,以便让二者相得益彰。
焦距:200mm光圈:F11快门速度:1/125s感光度:ISO100
绚丽、夺目的天空正好衬托出剪影状的人和树的形状,灿烂中透着一份神秘。
2.倒影
倒影是由物体表面的镜面反射而形成的,而且只能在比较光滑、反射效果明显的表面看到。这一点与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中遇到障碍物而产生的影子不同。倒影可以反映物体的很多特征,比如颜色、立体感等,这一点与只能反映物体轮廓特征的影子大为不同。
焦距:20mm光圈:F11快门速度:1/125s感光度:ISO100
树和天空云朵的倒影在水面点状的浮萍点缀下,营造出一种清新浪漫的情调。
水中的倒影会随着水波的动荡而变化,分化成不同形状的迷人幻影。这些趣味强的倒影不但与实景形成了动静、曲直的对比,还能赋予实景以活力。
焦距:17mm光圈:F9快门速度:1/80s感光度:ISO200
水中树木的'倒影和两边的花朵一起构成非常舒适的画面。
晃动、扭曲、变形的倒影能够形成抽象画的效果,对于观众而言,看到这种画面就会产生各种联想。于是,在风光摄影中,不少拍摄者喜欢让倒影布满整个画面,为的是呈现一种抽象画意效果。有时为了表现场景的宁静之美,整体画面中只有少部分实景或完全没有实景出现,但观众却能从倒影中感受到那片宁静的世界,这就是倒影的魅力所在。
美丽的倒影随处可见,江河或湖泊的水面、雨后的积水、镜面似的地板、冰面等都可呈现出倒影。而不论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甚至在夜间灯光下也能产生倒影。因此只要多留意,就能拍摄到非常特别的倒影佳片。
焦距:80mm光圈:F8快门速度:1/60s感光度:ISO100
倒影因为动荡的水面已不能反映物体的具体形状,这反倒给人留有了想象的空间。
焦距:80mm光圈:F8快门速度:1/30s感光度:ISO100
由于光线的原因使水面的倒影有些绚丽,虽然画面整体看上去显得安静,但安静中却透着神秘的味道。
焦距:80mm光圈:F16快门速度:1/60s感光度:ISO100
水面有虚有实,为我们构建出另一种幻妙空间效果。
提示
拍摄倒影应注意以下方面:
从构图上来说,采用倒影与实景对称的方式较为常见。不少出现倒影的照片,由于充分表现了对称之美,让倒影和实体相映而生,景物的各个部位、色彩色调,甚至一些细小的情节都完全一致,让人感觉到构图均衡、和谐、丰满的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虚实对照的画面效果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了避免画面呆板,建议虚实比例有所差别,例如让倒影占据大部分面积,而实景只显露一小部分;反过来也可以,即倒影占据较小面积,而实景占据较大面积,从而为画面增添一些奇妙的意味。
焦距:16mm光圈:F9快门速度:1/20s感光度:ISO250
实景与倒影完全对称,这让主体显得尤为厚重,更吻合时间赋予它的那份由来已久的大气感。
焦距:50mm光圈:F11快门速度:1/60s感光度:ISO100
清晰的树木倒影与布满石头和落叶的水岸各占画面一半,非常明显的对角线构图形式加上较亮丽的色彩,为原本有些落寞的秋天带来了些许动感与灿烂.
焦距:250mm光圈:F11快门速度:1/60s感光度:ISO100
和谐舒适的色调加上些许模糊的倒影,画面洋溢着一股明亮、清新的味道。
将平静水面下的倒影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建议选用较小的光圈,这样倒影部分能获得较大的景深,以清晰地表现出那份水的清澈感,再加上适当的色调,整体画面会给人非常生动的视觉感受。
想要拍出不同的美丽倒影,需要掌握好快门速度。微风中的倒影往往会被分割为细微的条状或虚幻的形态。无风的时候,静止的水面会像一面镜子,让倒影看起来格外清晰明朗。在拍摄时,是选择较高的快门速度定格水面,让倒影呈现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还是选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虚化倒影的细节,创造富有动感的特殊意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时这些魅惑的倒影会出现在雨后路面的积水中,此时的倒影似五彩的画卷,美妙至极,千万不可错过。
焦距:80mm光圈:F16快门速度:1/60s感光度:ISO100
要想保证拍摄成功,偏振镜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倒影大多产生于水面,明亮的反光会“欺骗”我们,造成光照度高于实际状态的假象。偏振镜能调整水面倒影的对比度,根据需要强化或减弱倒影效果。若是拍摄积水中的倒影,由于该倒影通常较为阴暗,因此需要使用大光圈和高感光度,这样才能得到合适的曝光组合。为了保险,可采取分级曝光的办法多拍几张,然后从中挑选满意的照片。
要想获得悠长且强烈的倒影效果,建议拍摄时尽量让相机贴近水面,这是由于近处倒影的多少与视点的高度是成反比的。如果当时场地条件不允许,那么不妨选用焦距长些的镜头来压缩水中的倒影,使其充满整个画面。
焦距:250mm光圈:F11快门速度:1/125s感光度:ISO100
白云在深蓝水面的衬托下更彰显出此时此景的悠远与宁静。
清晨或傍晚,特别是晚霞满天的时刻,水面更显得五彩缤纷。拍摄者需要提前确定好前景和主题。这时的水面和天空交相呼应,水面的色彩变化和天空一样,由亮变暗,由橘红变为深红,由深红变为紫红。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利用水中的岩石或岸边的树木作为前景,用变化中的水面色块来烘托前景与主题。如果是晴天的水面,拍摄倒影时不妨借助掠过的白云,让白云在周围深蓝或绿色的水面衬托下彰显场景的悠远与宁静。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倒影效果会出现在太阳落山后,周围的物体因冷色天光的反射而呈现为蓝色,此时暖色物体的颜色也会改变。这时可以利用地平线上余留的霞光映在水里的暖色,与物体的冷色构成冷暖对比色调,让整个画面充满戏剧性。
3.耶稣光
“耶稣光”是指光线从浓密的云层边缘透射出来,照亮空气中的灰尘而使光芒清晰可见的光影现象。尤其是在阴雨天,当云层散开时,即便只有很小的缝隙,阳光也会破云而出,形成万丈光芒照耀大地的美丽景象。这种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常被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用来表现神圣、崇高、救赎等氛围。
当大气中有足够的水汽、灰尘、烟雾等来折射光线,云层又不是整片时,耶稣光就有可能出现。灰尘越多,光线越强,效果就越好。这其实主要是和大气纯净度有关,往往在雨后天晴时,尤其是夏季出现这种光线的概率更高。
焦距:25mm光圈:F10快门速度:1/100s感光度:ISO100
破云而出的万丈光芒照亮了大地,整个大地也因这金色的光线而显得威武、庄重
在拍摄“耶稣光”时,建议选择点测光方式,而且选择不同的测光点,例如对中间亮面测光,或以高光部分为测光依据,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对“耶稣光”的亮光部分测光时,若想让背景暗些,以便更好地突出“耶稣光”,可适当减少曝光量。也可通过后期处理,强化光束刺破云层的感觉。
“耶稣光”出现时间往往较短暂,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照片格式最好设置为RAW格式,这样便于后期找回丰富层次;将光圈设置为F16左右小光圈,以便获得更加清晰的画面层次。
焦距:33mm光圈:F5.6快门速度:1/1000s感光度:ISO100
从云缝向外发散的“耶稣光”在黑色前景以及蓝色天空的衬托下,神秘气息更加浓烈。
焦距:40mm光圈:F13快门速度:1/250s感光度:ISO125
倾泻而下的光线好似天地间的帷幕,气势之磅礴令人赞叹。
4.斑驳光影
因担心会使画面变得杂乱无序,多数时候摄影者不愿将斑驳的光影纳入画面,但有时候画面中出现的那些斑驳光影,不仅不会破坏画面的纯净度,反而会给画面增添一些或雅致、或灵动、或悠远的情调,让画面更加生动,也更有情趣。如果能把斑驳的光影纳入画面主体,并成为主体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那么这虚虚实实间的画意会更浓。
焦距:17mm光圈:F16快门速度:1/125s感光度:ISO100
因背景上斑驳的光影带来的跳跃感,画面生动了许多
提示
当将斑驳的光影作为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时,应选择疏密有致的斑驳部分,不然的话,整个画面容易给人杂乱的感觉。同时还要在画面中纳入实体部分,不要只让物体的影子出现在地面或墙面上,这样的画面会因丧失空间层次感而显得格外平淡。
若是在斑驳的光影下拍摄人像,在构图时需要多加注意,此时拍摄半身或七分人像照片较为合适,不宜拍摄特写,尤其是大头照。拍摄时选择斑驳的光影作为人物背景或直接洒落在人物身上,为的是获得画面整体的氛围感,将主体人物置于这样的氛围中,能够给观众带来特殊的视觉感受,因而,此时的环境很重要,不要过于局限对人物的表现。若将实体作为前景,拍摄以人物为主体的斑驳光影画面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即对拍摄角度和构图要进行调整。
建议使用手动曝光模式,因为对于大面积的明暗交错场景,相机的测光不一定很准确,容易出现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的现象。最好使用RAW文件格式,这样能保留暗部细节,后期处理时能轻松找回层次变化,也能根据需要对色调进行调整。RAW格式提供的画质效果会大大高于JPEG格式,当然所占存储卡空间也要大些。
5.缭绕烟雾
缭绕的烟雾变化丰富、神秘莫测,尤其是自然环境中的烟雾,能给人带来虚实有致的意境,在暗背景的映衬下,更是缥缈、灵动至极。其形态往往无法再现,要想捕捉它美丽的身影,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对于室外的烟雾而言,很少将其作为画面的主体来拍摄,更多的时候是为营造画面气氛服务的。
焦距:50mm光圈:F11快门速度:1/60s感光度:ISO100
轻薄的晨雾让小山村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尽显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
焦距:250mm光圈:F11快门速度:1/125s感光度:ISO100
大面积的云雾环绕着村庄,带来如梦如幻的错觉,犹如人间仙境般美妙。
提示
为了营造画面气氛,需要合理安排云雾在画面的位置、走向和所占面积大小。
用深色映衬、突出云雾的形态。
要想获得较大的景深,可选择小光圈。调低感光度有利于清晰地刻画云雾的质感及层次变化,相对高些的快门速度无疑能抓住变化迅速的云雾。
二、济南上空出现了一片耀眼的散射光,你知道这就是丁达尔效应吗?
想必大家都知道,济南的空气质量真的不咋样,可能就是由于济南三面环山,导致了空气相对不流通,灰尘就积攒下来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济南的上空出现了丁达尔效应。有位济南网友上传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济南的上空出现了短暂的丁达尔效应,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散射向天空,顿时济南的天空光芒万丈,当时的景象极其壮丽!
丁达尔现象,这个词的由来是因为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第一个发现并且研究了这种透过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现象,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物理现象。
济南的空气质量真的不太好
我们随便查一下,全国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济南就是其中之一,这就和济南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山东省是工业大省,重工业污染大,城市绿化面积不够大,加上济南市三面环山,空气相对流通比较差,冬天北面来风吹不出去,夏天南面来风吹不进来,周边区域高污染企业云集,所以济南的天空总是被一层厚厚的云层笼罩着,碧蓝的天空在济南就是很少见的。
当然也有人对于济南空气质量差的问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环境规划不好加上工业污染,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南北路,济南的工业又都都属于高空气排放,空气质量自然就更差。济南又是一个人口大市,汽车尾气,生活燃煤,大量的烟尘排放到空气中,加上植被覆盖率太低,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不能把锅都甩到地形上去。
光芒万丈的散射光瞬间覆盖了济南上空
丁达尔效应其实就是一种暗室现象,简单说就是光线靠雾气或是大气中的灰尘,当阳光投射在上面时,就可以明显看出光线的线条,加上太阳是大面积的光线,所以形成了这种非常瑰丽的光芒。这种现象在国外被称为“耶稣光”,就是因为这种现象出现时阳光透过云层形成大片的光线通道,非常壮观,宛若神话一般。
当然,济南现在的空气质量已经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是老城区,整改难度还是比较大,有不少人都说济南也不知道怎么有那么多路需要改造,总是处在灰尘满天的环境之下。所以网友们见到济南上空的“丁达尔效应”时,不由说济南的蓝又回来了!希望不远的将来济南的天空也是碧蓝如洗,当万丈的阳光穿透云层时透过的是洁白的云层而不是灰尘!可是我个人还是挺喜欢济南的,济南是个非常有包容性的城市,不管你来自哪里,都能很容易融入本地圈子,济南人都特别热情,济南物价也不贵,是个非常不错的城市
三、丁达尔效应是什么现象 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也叫丁达尔效应或者丁铎尔现象、丁泽尔效应、廷得耳效应。下面是我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丁达尔效应产生原因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真溶液粒子直径一般不超过1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浊液粒子之间,其直径在1~10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nm~700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
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注意:当有光线通过悬浊液时有时也会出现光路,但是由于悬浊液中的颗粒对光线的阻碍过大,使得产生的光路很短。
丁达尔效应生活例子
暗室现象
在暗室中,让一束平行光线通过一肉眼看来完全透明的胶体,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可以观察到有一浑浊发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闪烁,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可见光波长要短,入射光的电磁波使颗粒中的电子做与入射光波同频率的强迫振动,致使颗粒本身象一个新光源一样,向各方向发出与入射光同频率的光波。丁达尔效应就是粒子对光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发散传播)作用的结果,如黑夜中看到的探照灯的光束、晴天时天空中的蓝色,都是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根据散射光强的规律和溶胶粒子的特点,只有溶胶具有较强的光散射现象,故丁达尔现象常被认为是胶体体系。
树林现象
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类似于这种自然界现象,也是丁达尔现象。这是因为云、雾、烟尘也是胶体,只是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尘埃或液滴。
耶稣光
耶稣光即丁达尔效应的形成,是靠雾气或是大气中的灰尘,当太阳照射下来投射在上面时,就可以明显看出光线的线条,加上太阳是大面积的光线,所以投射下来的,不会只是 一点点,而是一整片的壮阔画面这种为风景带来一种神圣的静谧感的光线,不知何时被命名为了“耶稣光”。
四、多余的丁达尔光怎么去掉
利用ps可以去掉,步骤如下:
1.首先,按Ctrl+shift+2调取高光,按Ctrl+J复制一层。
2.之后,打开滤镜选项卡,选择模糊中的径向模糊。
3.最后,将模糊方法选为缩放,调整其他数值即可。
丁达尔效应指的是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的出现从而也寓意着光可被看见。摄影界也叫它“耶稣光”,一般出现在清晨、日落时分或者雨后云层较多的时候,大气中有雾气或灰尘。太阳刚好投射在上面,被分割成一条条,有时成一大片,显得特别壮观。
五、丁达尔效应光就有了形状意思
丁达尔效应光就有了形状意思是在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在丁达尔效应出现的时候,光就有了形状。
丁达尔效应也叫丁达尔现象,或者丁铎尔现象、丁泽尔效应、廷得耳效应。摄影界也叫它“耶稣光”,一般出现在清晨、日落时分或者雨后云层较多的时候,大气中有雾气或灰尘,刚好太阳投射在上面,被分割成一条条,有时一大片,显得特别壮观。
六、摄影上的哈佛光
什么意思?什么叫“哈佛”光?业余摄影爱好者有一种俗称,把透过云层并照射在地面上的阳光称为“耶稣光”。不知你所说的“哈佛”光是什么“光”,向你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