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一到十五月亮分别呈现什么形状?

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名称依次分别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

一、新月

农历每月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相当于“黑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二、峨眉月

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至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三、上弦月

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

四、凸月

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五、满月

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

二、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初一到初二没有月亮,初三到初五像眉毛,六到七像镰刀,八到九像半圆,十到十四像逐渐膨胀的气球,十五像圆盘。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其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实际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没有。月海的外围和月海之间夹杂着明亮的、古老的斜长岩高地和显目的撞击坑。

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呈现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重大影响。

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称为潮汐锁定),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转总是受到一个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给地球自转“刹车”,长期积累下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越来越慢。

三、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月到中秋分外明,赏月是重头戏之一。今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五圆",最圆时刻为9月21日的7时55分。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月球在不同日期呈现的不同相貌即为"月相":有时是细窄的月牙,有时是一轮满月当空高挂……

"在我国传统历法中,月份即依据月相而制定。"王科超说,月球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刻为"朔",朔所在当日是朔日,也就是农历初一,这一天在地球上用肉眼看不到月亮,朔是月相变化周期的起点。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之间的间隔就是农历的一个月。 在每个农历月的大约"中点",会出现一次满月。满月对应的具体时刻,称为"望"。由于包含了"朔"和"望"两个重要节点,因此农历的月被称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约为29.53天。为尽可能符合朔望月的"长度",农历月份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平均下来每月天数和29.53天较为接近。

月儿到底何时圆?王科超表示,满月并不一定刚好出现在农历十五,更多的是出现于农历十六,少数时候也会出现于农历十七,偶尔亦会出现于农历十四。

从2021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中秋都会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望在哪天,取决于朔的时刻,以及朔望间的时间间隔。"王科超说,一月之中朔到望的间隔平均约为14.77天。假设农历某月的朔发生于农历初一的0时0分0秒,同时距离此次朔14.77天的那个时刻为当月的望,即在农历十五,就出现了"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但实际情形往往有所出入。王科超告诉记者,除了农历初一日首,朔也可能发生在当日的中午或日末。若朔望间隔为14.77天不变,只要朔发生的时刻距离朔日日首(0时0分0秒)超过0.23天,当月的望即满月就会出现在农历十六这一天。"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情形较为常见。 此外,朔望之间的间隔也有变动。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道、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近似为椭圆形,运行时快时慢。地、月在某段时间里"步伐"的急缓决定了从朔到望的间隔,最短约13.9天,最长约15.61天。这使得满月也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七,或是农历十四。 王科超举例说,如果某农历月里,朔望间隔比较长,如15.1天,同时该月的朔发生在朔日接近日末的时刻,该月的望就在农历十七。反之,若某农历月中朔望间隔较短,如13.95天,同时该月的朔极其接近朔日日首,则该月的望就在农历十四,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四圆"这一较为罕见的情况。

来源: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制作

编辑:叶潇逸

责编:刘新乐

审核:高明

四、初一到十五月亮的形状

;     初一的月亮不可见,初二-初六的月亮像眉毛,初七-初八的月亮像镰刀,初九-十四的月亮逐渐变圆,十五的月亮像圆盘。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之所以可以被人类看见,是因为被太阳照到了。

初一到十五月亮的形状

      随着月亮自东向西移动,其形状在不断变化,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月相名有新月/朔、上蛾眉月/蛾眉月、上弦月、渐盈凸月、满月/望、渐亏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残月、晦。

      蛾眉月,即是农历月底和月初的月亮或月相,因为形状像眉毛一样而得名。

      在著名的古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里面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