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揽大权的朱瞻基死后,明朝的大权到了谁的手里?

别说朱瞻基死了,就算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权力也大不了哪里去在朱瞻基、朱祁镇父子俩的皇帝生涯里,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左右朝局。

这只手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她是大明王朝260年历史中唯一一个具有政治实权的太后,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却在历史上留名并不多。张太后是指挥使张麟之女,在她成年之际,被朱棣的正妻徐氏(徐达之女)看中,让人提亲嫁给了还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炽为正妻,是为燕王世子妃。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后,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张氏就成了太子妃。她的太子妃足足做了快20年,但是她的皇后只做了一年时间不到,因为明仁宗朱高炽等明成祖朱棣死后继位,他也只当了九个月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一死,张氏就成了皇太后,她的嫡长子朱瞻基就继位成了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后,他在很多的国政方针上面都要请示皇太后张氏。朱瞻基也是一代英明之主,为何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要咨询自己的母亲呢?原来太后张氏具有很强的政务能力,她的这个能力是在明仁宗身边学会的,她一直陪伴在朱高炽身边,朱高炽身体不好,很多的政务处理就交给了张氏,经过几十年的熏陶,张氏被培养成一个能力非常强的政治家。

正因张太后的能力强,有见解,同时又一心为国,关键是从不培养她的张氏亲属入朝为官,没有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所以朱瞻基才可能随时请教自己的母亲,既是为了学习,也是因为放心。明宣宗朱瞻基也只当了10年的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他的儿子朱祁镇继位登基,时年才9岁。

那么年幼的天子登基,朝中大权在谁手中呢?那就直接到了太皇太后张氏手中了,明宣宗、明英宗两朝的朝臣都非常有名,三杨内阁、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等人都是精英和名臣,有了张氏把舵,众臣齐心,明英宗朱祁镇可以安安心心的在后花园和太监王振玩耍。

明英宗初期,朝中的大权完全在张氏手中,连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都无法染指半点,一方面是能力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威望问题了。太皇太后张氏在朝中的威望极高,可以说她在当时已经是满朝地位最高的人了,连英国公张辅见了她,都得称小辈儿,张辅的父亲张玉是朱棣的悍将,论辈分来说得叫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妻张氏一声嫂子,可以想象张氏的地位有多高。张氏不光地位高,威望重,关键是她能力强,不偏不斜,为人正直公允,得到了满朝大臣的拥护。

如果说张氏有什么缺陷的话,就是在她把持大明朝权柄期间,没有对自己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刻意的培养,将他甩给了太监王振,当张氏驾崩后,朱祁镇亲政,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几乎都是零,最后在土木堡之变自己还当了俘虏。严格意义来说,大明朝的灭亡根源早在明英宗时期就种下了。

二、朱瞻基去世后,年仅八岁的朱祁镇继位,为何无人篡位?

一是因为朱祁镇是朱瞻基钦点的皇位继承人,二是因为有张太皇太后在朝中坐镇。就子嗣数量来说,朱瞻基就只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祁镇与朱祁钰。其中身为其长子的朱祁镇出生于1427年,后于第二年被正式册立为太子。而身为其次子的朱祁钰据说一直被养于宫外,后来直至明宣宗临终之前才得到承认。由此可以得知,朱祁钰虽是皇子却不是很受宠,所以他对朱祁镇并不存在太大威胁。

等到了1435年,明宣宗因病逝世。而他在临终之前曾特地留下遗诏,明确表示皇位要由朱祁镇继承。从册立太子再到遗诏传位,可以说朱祁镇继承皇位是理所应当之事。不过介于朱祁镇当时还十分年幼,所以在他即位之前宫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流言蜚语。当时有流言声称,身为明宣宗母亲的张太皇太后有意拥立她的另一个儿子朱瞻墡为新帝。

身为流言主人公之一的张太皇太后在听闻这一讹传之后当即召集群臣,然后当着群臣的面指着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有了张太皇太后的明确表态,有关另立新君的这一流言很快得到平息。与此同时,年仅八岁的朱祁镇也顺利登基为帝,是为明英宗。因考虑到新帝尚且年幼,朝中百官原本打算请求张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但是张太皇太后并没有答应。

不过张太皇太后并没有就此撒手不管朝政,毕竟明宣宗留下的遗诏中曾提到“凡朝廷大政均奏请皇太后张氏而后行”。有了张太皇太后的坐镇外加“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张辅这五位大臣的辅佐,朱祁镇不仅得以安坐皇位,其在位前期的明朝朝政也整体较为清明。

三、朱瞻基的儿子在位多少年

;     

      1、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在位22年。

      2、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祖制,长子朱祁镇理所当然的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继位,他就是明英宗。

      3、朱瞻基一共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朱祁镇和朱祁钰都当过皇帝,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皇位导致走向决裂。

四、朱高炽死后是谁继位

朱高炽死后,是其长子朱瞻基继位。

朱高炽死后,大明王朝的接班人的人选是谁,朱棣也早就做好了选择。

那就是隔代传位。直接越过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将皇位传于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登基的第九年,为以防朱高炽突然去世,致使储君之位空虚,朱棣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皇太孙,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孙,与皇太子一样,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继承顺位仅次于太子),正式确立他大明王朝第三代君主的身份和地位。

从朱棣早早就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朱棣早已做好朱高炽死后,让朱瞻基继承他的储君之位,在他死后,继承皇位。

相关说明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

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明仁宗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次年为宣德元年。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朱高炽 (明朝第四位皇帝)

百度百科-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

五、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很多人对于历史的一些知识都是十分感兴趣的,而且有一些人对于皇帝也是很好奇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的相关资料。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1

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一说出生于建文元年),生于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皇太孙,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停止用兵交趾。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教导宦官读书参政。停罢郑和下西洋;知人善任,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张辅、于谦、周忱。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同时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明宣宗朱瞻基有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长子朱祁镇乃是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而次子朱祁钰生母乃是吴氏原本是汉王朱高煦的王府内宫人,也是一个丫鬟。

后来明宣宗继位后他一方面继承了父亲明仁宗朱高炽的“仁”,另一方面也继承了祖父明太宗朱棣的“武”,于是他继位之初便御驾亲征与自己的叔叔藩王们争斗,他打败了汉王朱高煦并将吴氏带回了自己的皇宫,并为避人口实将其金屋藏娇在皇宫附近的豪宅中,日理万机之余就临幸吴氏。终于吴氏替朱瞻基诞下了一位私生皇子,这个私生皇子便是朱祁钰。

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祖制,长子朱祁镇理所当然的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继位,他就是明英宗。明英宗这个人宠信大太监王振,并听其唆使率50万大军亲征大同前线的蒙古瓦刺也先一部。临行前明英宗朱祁镇也可能意识到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御驾亲征必须给社稷留有退路,于是匆匆立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为太子,并命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暂理朝政,然后带着100多位文武官员和5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赶赴大同前线了。

然后明英宗昏庸之极,又不懂的领兵打仗,只听信太监王振的错误意见,终于导致了华夏之耻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刺首领也先生擒,皇家威仪天子尊严全无,举国上下均因此蒙羞。

皇帝被敌酋生擒了,这等屈辱的事情发生在华夏大国,明朝的庙堂之上百官们来不及悲痛与羞耻,便立即组织清算太监王振的罪过,并严惩了其党羽,因此还发生了朝堂之上血溅宫门的恶性斗殴的明朝午门血案事件。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2

明宣宗朱瞻基有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长子朱祁镇乃是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而次子朱祁钰生母乃是吴氏原本是汉王朱高煦的王府内宫人,也是一个丫鬟。

1、朱瞻基一共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朱祁镇和朱祁钰都当过皇帝,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皇位导致走向决裂。

2、在《大明风华》中,朱祁镇是孙若微的儿子,不过《明史》记载朱祁镇是由宫女所生,所以关于他的真正身世还有不小的争议。剧中朱祁钰的母亲变成了胡善祥,但历史上,朱祁钰其实是吴贤妃所生,胡皇后并没有子嗣。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3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为什么只当了十年的皇帝

因为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英年早逝。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 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在军国大事上,能听取臣下的意见,比如在即位之初,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 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设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乱,朝廷数派大军征剿,均吃败仗,朱瞻基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这个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军费虽然节约了不少,但交阯却再次独立了)等等。应该说,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

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

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六、想知道朱瞻基传位给谁了?

朱瞻基传位给了长子朱祁镇。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都当过皇帝。朱祁镇出生后没多久,就被立为太子,后来朱瞻基不幸早逝,朱祁镇继位时只有8岁,所以是由太皇太后张氏处理国政。张氏虽然掌权,但她并没有放纵自家人干政,甚至是不让外戚干权,还不断压制宦官王振。朱祁镇政治成就: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明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

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