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作者是谁?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子夜》还以逼真的笔法描写了人物的生活细节,并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之中。这些细节描写的特点既是实在的,又是具有象征性的。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就作者本人而言,矛盾始终秉承“文学表现人生”的创作主张,这种主题的创作也正与此吻合。
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场等因素的推动有了《子夜》的主题——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王国”的最终失败告诉我们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无法引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的最终出路要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的革命来实现。
作品题材
《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比如,书中讲到吴荪甫的生活,但是接着笔锋一转又讲到了双抛桥。《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夜
茅盾《子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茅盾《子夜》的主要内容是:
小说塑造了以吴荪莆、赵伯韬为首的众多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及其历史命运,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了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悲剧。作品人物众多,情节丰富。
创作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当时大致有三个论点:一是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三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仍作为一种人们启蒙的文学领域无疑迫切需要一部划时代的正确分析中国现状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现。
就作者本人而言,茅盾始终秉承“文学表现人生”的创作主张,这种主题的创作也正与此吻合。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场等因素的推动有了《子夜》的主题——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王国”的最终失败告诉我们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无法引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的最终出路要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的革命来实现。
《子夜》是谁的作品?
《子夜》是茅盾的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子夜》赏析
《子夜》不仅顾及到社会空间上的全景展现,而且更注意社会结构的全景式表层模拟。他把每一个都作为他所属的阶级的“标本”来塑造。
写出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特性,像吴荪甫、赵伯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像吴老太爷、曾沧海、等不同特点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识分子,既是“单个人”,又都是带有特指意义的社会角色。他们个人的命运、事实上反映了某一社会群类的基本状况。
子夜主要内容及作者介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下面介绍的是子夜主要内容及作者介绍,仅供参考。
《子夜》主要内容
小说塑造了以吴荪莆、赵伯韬为首的众多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及其历史命运,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了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悲剧。作品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描写细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力。
这本小说因为书中有些专业的商业手段让人有些生畏,而且这本小说有些长,是一本十分厚的书,书中对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生存现状和这些企业家之间的勾心斗角,对认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是一本不错的素材。
《子夜》读后感
纵观《子夜》的情节,它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杯具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子夜》作者介绍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子夜是谁写的?
一、《子夜》的作者是茅盾, 共十九章。
二、章节梗概:
第一章:吴老太爷进上海
第二章:为吴老太爷送殓
第三章:吴荪甫从自己利益出发,同意与孙吉人、王和甫等人合资组织银团。
第四章:双桥镇农民风暴
第五章:“双桥王国”不复存在,吴荪甫怨恨国民党军队对革命人民镇压不力。
第六章:范博文向林佩珊表达爱情无果,想象自己要自杀。
第七章:吴荪甫处于三条火线的夹击之中。
第八章:冯云卿做公债失败,想用女儿作诱饵去探听赵伯韬的消息。
第九章:五卅纪念节(五年)
第十章:李玉亭不希望吴荪甫和赵伯韬斗,因此总打算做和事老。
第十一章:刘玉英遇到韩孟翔,打听到赵伯韬的住处
第十二章:刘玉英把情报卖给吴荪甫
第十三章:屠维岳进行反罢工的工作部署
第十四章:罢工斗争
第十五章:反罢工镇压
第十六章:罢工斗争失败
第十七章:吴荪甫行乐
第十八章:蕙芳“闭关”诵《太上感应篇》
第十九章:最后一战,吴荪甫失败
三、《子夜》简介: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四、茅盾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子夜》作者是谁?
《子夜》作者是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是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公认的社会剖析派小说之盟主,他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以《子夜》等作品而蜚声中外。根据他生前遗愿与积蓄设立的茅盾的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内容梗概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人物活动舞台,以帝国主义的金融资本侵入中国、中国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区起义为社会大背景,在广阔的历史画面上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多种矛盾冲突中的困境。
在民族工业方面,他吞并丝厂,扩大规模,同时又瓦解、镇压工人们的反抗;小说中,中国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投资公债市场,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一争高下。在农村,他在家乡双桥镇的当铺钱庄因为农民暴动而受到损失;在家庭方面,丧事婚嫁等由他定夺,表现了他在家庭中有专制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