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各发生在什么时代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扩展资料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
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
面对这场袭来已久的灾难,中央政府并未及时应对,直到1960年的夏天,中央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将大量城市劳动力移至农村(上山下乡)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失,挽救农村的生产;输送大量的粮食到农村;政府采购的水平大幅下调等,最终遏制了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年困难时期
1942年河南大灾荒,灾民怎么解决居住问题?
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基本上大部分的灾民都逃到了陕西宝鸡这个地方。虽然陕西宝鸡是个小城市,地广人稀人口很稀少,但是这么多河南灾民一下子涌入到宝鸡,就使得宝鸡这个城市突然变得非常拥挤。因为灾民是没有钱买房和建造房屋的,所以他们只能在铁路的两边以及郊区平整的地方搭一些简易的帐篷来居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的贫民窟,很多人称这些帐篷为河南棚子。由于帐篷容易损坏和燃烧,后来很多河南的灾民就开始通过租房和挖窑洞的方式来解决居住的问题。
河南大灾荒发生在1942年到1943年左右,是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时候的饥荒,当时河南的灾荒比较严重,受灾的人数大约在1,200万人左右,而且有一将近20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而且有大约300万人左右离开了河南,逃到陕西一带。当时的领导者国民政府虽然也针对灾情做出了救灾政策,但是由于力度不够,而且受灾的人数非常的多,一时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河南出现大灾荒的基本原因就是战争带来的,因为战争的爆发导致了粮食减产,而且战争期间中日军队对河南的运输业进行了封锁,所以就造成了运输困难,导致了农业区的破坏,而且后来黄河决堤了,使得灾情更加严重了。
而且当年的气温非常高,也很长时间没有下雨,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不该下雨的时候又雨水严重,就导致了很多作物不能存活。而且当时政府的救灾力度非常不够,没有实施很强有力的措施,导致了这一灾情的加重,由于当时战争也需要征收粮食,这就导致大灾荒更加严重。
一九四二,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2年:
1月1日——盟军第一次使用联合国这个词。
1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队占领马尼拉。
1月3日——哈尔滨王岗区满洲国飞行队起义。
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向荷兰宣战。
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吉隆坡。
1月1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入侵缅甸。
1月20日——纳粹德国召开望湖会议决定消灭犹太人。
1月25日——泰国向美国和英国宣战。
2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加坡向日本投降。
2月1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飞机袭击澳大利亚达尔文。
2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撤出菲律宾。
3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爪哇岛上的荷兰军队向日本投降。
3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仰光。
4月2日及23日——毛泽东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4月1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杜立德轰炸机编队首次空袭东京。
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珊瑚海战役结束。
6月4日-6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途岛战役。
7月1日-7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阿拉曼战役。
7月9日——《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法兰克一家躲入暗室。
7月16日——法国开始迫害犹太人。
7月19日——德国撤回在大西洋上的潜艇。
7月27日——德国实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8月9日——英国扣押圣雄甘地。
8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巴西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
电影1942剧情介绍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老东家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别哭了,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九四二》取材于1942年发生于河南的大饥荒,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1993年,冯小刚经王朔推荐看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后,就萌发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愿望。此后刘震云一直不断的修改《一九四二》的剧本,甚至推翻重写。
刘震云表示就创作来讲,剧本中的这些人物好像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自己对他们产生了感情。在创作的时候,刘震云把剧本落实到人物身上。他表示《一九四二》的主题是人,是千千万万最广大的人民,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九四二
大饥荒是哪年?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