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县域:一本书读懂县域电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互联网+ 县域:一本书读懂县域电商》(淘宝大学阿里研究院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密码:2jad
书名:互联网+ 县域:一本书读懂县域电商
作者:淘宝大学阿里研究院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2
页数:294
内容简介:《互联网+ 县域:一本书读懂县域电商》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接入互联网+ 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占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能否顺利实现“电商国八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的让电商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最终要看县域电商发展。从2014 年起县域电商发展明显升温,迅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点领域之一,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速推进,但县域电商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一时众说纷纭。
为了及时解决理论与实践上的困惑,本书编委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系统解读并集中解析了20 个县域电商案例,对县域电商七大类型及各地十分关注的相关业务模块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各地提供借鉴和帮助。
《互联网+ 县域:一本书读懂县域电商》适合各级党政领导、电商企业、电商服务商及相关配套产业从业者阅读。
作者简介:本书是由淘宝大学、阿里研究院联合编写的一本县域电商图书。淘宝大学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核心教育培训公司,以不断提升网商成长为己任,整合集团内外及领域内的优势资源,历经10年的积淀和发展,每一步皆立足电商成长之所需,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化、全方位的电商学习平台。
为了帮助政府在县域电商发展中找到自己角色及定位,淘宝大学于2014年12月推出了淘宝大学县长电商研修班,这是淘宝大学倾力打造的针对县级政府高级领导干部定制的专题研修班,通过对政府学员进行包括电商政策解读、县域电商趋势分析、县域电商探索实践等一系列相关课程的共创培训,帮助政府全面推进县域电商的发展。研修班分为统招班(面向全国开放报名)与定制班(针对省/市为单位定制)两种培训方式,在县长研修班的课堂上,淘宝大学邀请了阿里巴巴集团高级管理者与众多来自农村电商一线的探索者及政府相关人员参与共创,与学员共同分享中国县域电商最前沿的思想与观点。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淘宝大学已成功开办40期县长电商研修班,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193个地级市,598个县(包括170个贫困县),总共培训县级领导干部1572人。
《互联网+从IT到DT》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互联网+》(阿里研究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DWVZ
书名:互联网+
作者:阿里研究院
豆瓣评分:6.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4-1
页数:285
内容简介:
《互联网+:从IT到DT》内容简介:2015年,“互联网+”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者简介:
阿里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4月。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价值导向,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方法、视角和工具,研究互联网、大数据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新现象、新规则,已经在学术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在这个巨变的大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智库,通过与网商、服务商、平台、用户等之间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正在创新性地研究这个时代、全球、国家、产业、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大变迁。一个有望取得大成果、为社会创造大价值的互联网经济研究生态圈,已经初步浮现。
阿里研究院,即是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
研究“土壤”:阿里研究院依托并深深扎根于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在线商业生态系统——由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电商物流、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构成的阿里巴巴互联网商业生态圈。
研究定位:秉承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面向研究者和智库机构,通过数据、技术、案例、理念的分享,成为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智库平台。
新零售来了,你说,又能怎样
说一下热点话题“新零售”的事。核心观点是:不论流行什么概念,零售最终都要落回到满足顾客需求上,满足谁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哪些需求,怎么满足,是三个关键点。说这事我得借用三句老话:
1、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2、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3、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
就把他们打包叫做“三个没有”吧。能世代流传下来的箴言自然有它的道理,对此我的态度是“先信仰后理解“。
看了阿里研究院3月份推出的《新零售研究报告》,37页PPT,看得出来研究团队写得很辛苦,不容易。
“新零售”是马云抛出来的命题作文,不是来自团队作者们自己的思想火花,不好写。马老板是高手,高手的想法凡人不大容易了解,毕竟视野不同,信息不对等,甚至可能脑子长得也不太一样。
他哪天在论坛上抛出来“五个新”,“我觉得未来没有什么线上线下,应该是'新零售'”,回音还在梁上飘着,他老人家就去忙其他事去了,进军印度或一带一路什么的,剩下翰林院的专家们忙活好长时间来解释“老板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由于马老板能力强大,拥有现实扭曲力场,能做出“可自我实现的预言”,类似证监会,所以群众们在思路上既要跟进,又要保持距离,远了听不清,近了容易溅到一身血。
阿里研究院给出的“新零售”定义: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二十几年前西方的一些营销观念刚刚被带入中国,那时候看到的“品类管理”定义是:基于购物者购买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以提升零售商品类表现为目的的一系列品类优化活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好东西背后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大家还是要说回到“顾客”。先放下“大数据”、“零售二重性”和“泛零售业态”,我们从生意的起点来做分析。零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取决于销售的产品,而是取决于顾客。购物者在变,零售商除了调整、创新、顺应客户,又能怎样?
那顾客现在到底怎样了?他们的消费量、购买行为、忠诚度是个思考的切入点。
消费量:购物者的总支出在增加,但量没有怎么增加。
不太能指望人口增长了,该用而没有用的人也越来越少,就是说品类渗透率也相当高了。过去几年,中国快消品销售量增长幅度持续下降,但销售额的增长还可以,靠的是产品升级,用各种形式提升了单价,但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消费量需求。消费升级是好事,但它有自己的限度,毕竟收入增长有限,通货膨胀有目共睹,零售商需要通过更加激烈的竞争来赢得自己的增长。
购买渠道:购物者购买的渠道在变化,越贴近社区的越富有生命力。
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只有极致者才能生存。零售渠道的极致生存在哪里?
Shopping Mall成为“极致体验”,是“客流商”。以前大卖场提出过“零售娱乐(Retailtament)”的说法,现在去大卖场找到娱乐感不多了,你如果认识这种人要珍惜,他们都是念旧情的人。综合的零售娱乐体验几户被Mall包办了,但Mall本身不是零售业态,它是零售业态的集合,是客流量的总包商,批发流量给各种寄居其中的各类业态,这个作法经济,有前途。
品类专业店占据了“极致专业”,核心是专业服务。连锁药店、母婴店、化妆品店是这个品类专业店的代表,购物者在这类店中寻找最专业的产品和专业意见。与人面对面的高质量服务,是这类业态的核心价值。
其中,连锁药店,和社区医疗、居家养老等一起组成健康模块,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是潜力最大的业态;化妆品店,2015年155,564家(Nielsen全店通数据),未来会是大量的并购重组,门店升级,淘汰一大批零售商,最后成为区域寡头垄断的业态;母婴店,2015年66,980家(Nielsen全店通数据),今后数量会减少,但服务内容和质量必须有很大提升。
CVS代言“极致便利”。CVS成为社区商品和便利服务的中心,构建了五分钟行走半径的商圈。2008年,全国平均每43,143人拥有一家CVS,2014年降到了18,758人,在CVS最发达的上海,每5000人拥有一家,台湾是2500人左右,日本是2000人左右,未来十年中国会补上这个数字,这意味着八倍的终端数量增长。
连锁便利店的门店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品类品种也不断增加,最后会达到小型超市的规模,而社区小型超市则主要走生鲜超市的路线。CVS和小商圈捆绑得紧密,容易形成较高的客户忠诚度,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购买商品:购物者关心品牌,更关心产品。
从品牌导向到产品导向:90后消费者会因为一个新功能、新包装迅速转牌,“品牌忠诚度”都去哪了?品牌的溢价开始降低,产品自身变得更加重要,营销开始从品牌导向走向产品导向。
零售商:品牌集中陈列会有明显的拦截作用,削减了购物者看到小品牌的机会,属于品牌霸权主义。以家乐福为代表的一些零售商,很早就开始“去品牌化”:在店里你见到的只是分门别类的产品,打散品牌分散陈列,而不是突出某个品牌。去品牌化对小品牌和零售商自有品牌有好处,从零售商和品牌商的博弈来看,也是个能增加谈判筹码的做法。
品牌商:大型品牌商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规模化带来的优势不断被削弱,各类差异化小品牌蚕食着他们的每一个产品线。大品牌的难题是做到对细分市场的做出快速反应,这是底层代码的问题,与其改造,不如重来。
大品牌商的一个好去处,是成为品牌孵化器,利用自身的研发、生产、资金优势,为众多小创业者提供品牌孵化,可以借鉴下海尔和韩都衣舍的模式。说归说,大企业在职业经理体系下,这种变革风险是以牺牲职业前途为代价,少有人冒险做这种创新。
多数大品牌商的命运,是慢吞吞的亚健康和营养不良,最后在市场突发事件的最后一击下,戛然而止,一地鸡毛。而小品牌商踩在鸡毛上快速壮大,成为了新的大企业,然后重复上述循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能够不断重生的大企业是神一样的存在,比如IBM,是小概率事件。
从大宗商品到定制产品:
零售商定制:零售商将依据自身周边的顾客特性来定制产品,不断提高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只要零售商达到一定规模,自有品牌一定更有利可图。购物者怎么看待自有品牌?如果他们对零售商认可,品牌不是问题,所以零售商这个服务品牌更有价值。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德国零售商ALDI的业绩,它几乎全部经营自有品牌,在快速碾压欧美零售市场。
消费者定制:有些品类是“重体验商品“,比如服装和化妆品,需求个性化明显。这种商品最终一定会走向私人定制,每个人定制自己的化妆品,这句话你可以脑补三遍【必须私人定制,必须私人定制,必须定人定制】,这是个巨大的生意机会。在柔性制造的平台上,这无非是各类半成品的组合,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门槛。最近我在“必要”这个应用上定了一副近视镜,质量相当好,价格是在眼镜店的十分之一,还在镜腿上刻上了名字,如果近视镜都可以网上订制,化妆品又有什么不可以?零售商完全可以在店里设置定制专柜,现场测试出方案,七天后寄到消费者家中,有人如果做这门生意别忘了托梦谢谢我。
从“大而全”到“细而精”:消费升级导致产品的差异化,产品的差异化导致供应链分工细化和专业化:
企业家会遇到方向选择的纠结:应该整合供应链,打造一站式的全程业务体系?还是应该剥离所有非核心业务,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支持更专业的分工,这更符合经济规律。
生产上:一系列大型的制造平台,通过规模化的智能制造,柔性制造,来满足不同品牌商、零售商、小群体甚至个人的生产需求,这件事已经存在,并在快速发展中。
物流上:物流越来越独立,仓储、配送、进销存管理,将由独立机构完成,类似餐厅的饭菜由中央厨房提供,而一家中央厨房同时服务多家餐厅。
而零售商的核心任务,只是:“服务购物者”,其它的事,交给生态链上的其他合作方去做,他们更专业,成本也更低。
购物体验:购物者关注购物体验,这既费钱又费神。
危险的机会:消费升级带来的服务升级,对零售商而言是一个危险的机会
一方面,人们在意体验,开始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付额外的钱,这突出了线下生意的现场体验优势,为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新零售”提供了基础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线下零售当年正是因为体验差,才给了电商巨大的机会。以前没做好的事,现在凭什么就做好了?爱因斯坦说,每次都做同样的事,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的先兆。我们这一轮的服务提升靠什么?
必须拼软实力:市场在变,但客户体验的要素还是老三样:购物环境,可选择的商品,得到的服务。环境和商品都是硬件,服务是软件,最不好拿捏。大前研一说,什么叫做专业主义,就是“把方法都告诉你,你也做不过我的那种能力”,就是服务这类的软实力。
对人的要求:如果是自助服务,对系统要求高,比如Amazon Go;如果是人员服务,对人对要求只能越来越高。那种接近体力劳动的“导购”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他们只是“POP+喇叭+理货员”的三合一,且单项表现都不足够好。
如果说这种三合一导购给你带来了愉悦的购物体验,说明你太孤独了,要出来多和人类接触一下。导购必须是优秀的顾问,否则,不如没有。而这种高质量服务的基础是高素质,高素质的背后是高成本,人员的成本注定会增加。
对服务内容的要求:高质量的服务人员还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顾客已经被线上购物洗了脑,他们习惯了在购物时有更多对比,参照其他人的决定,更详细的介绍,人对人的服务,零售商如何在线下体验中融入线上的便利?
这些事其实没有太大的技术壁垒,人员识别可以做到,位置识别可以做到,信息可以在顾客手机或其他屏幕上显示,难的是需要的购物者的其他综合数据的配合,打通线上线下在这里会发挥巨大的威力。这里没有技术壁垒,完全是线上线下企业合作意愿的问题,是凭什么给你的问题。
购物者忠诚度:购物者的忠诚度下降,并且会不断下降,但生存线就是忠诚度。
信息越流畅,忠诚度越低:美国人公布了一个统计,Facebook用户密度越高的地区,离婚率也越高。我猜微信也有这样的作用,手里没有数据,但道理不难想象。
忠诚度是商家的生命线:商业信息会越来越流畅,购物者对某家店的忠诚度同样会越来越低,有大量的信息勾搭着顾客作出其他购买地点的选择。维护顾客忠诚度是下一步零售商的首要大事,对零售商而言,结果指标不是销售额和利润,是客户忠诚度。
会员制是关键的解决方案:新型的会员系统没有卡片,没有填写资料,支付账号即会员,从这点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有巨大优势。微信已经在推广“支付+会员”的解决方案,帮助零售商增加会员,提高活跃度,减少会员流失。
而支付宝在阿里零售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的道理,消费者在小店使用支付宝,就意味着办理了会员卡。但他们的工作还在建立系统的阶段,还不能发挥他们平台的优势帮零售企业有实质性的提高。
购物者分层:购物者也分三六九等,满足所有人是件得不偿失的事。
1993年,布莱恩·沃尔夫在他的“Measured Marketing”一书中说:消费额排名前30%的顾客,带来了零售商75%的销售额;后30%的顾客带来了不到3%的销售额,这和我们今天做购物者分析看到的数据机会没有差别。“关键的少数”是普世的原理,顾客的贡献度也一定反映这个道理。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对零售商而言,就是服务好这前30%的顾客,一切以提高他们的体验为导向,他们的忠诚度就是生意结果。
过去和现在,零售商们所提供的优惠,多数是在奖励哪些不忠诚客户。那些游走在各门店间的超市拾荒者,是超市食腐动物,DM就是给她们准备的指引;它们不是优质用户,它们在只在各处采摘特价商品,它们消耗了大多数促销资源,它们不能为企业贡献利润。而优质的顾客,购买金额大,价格敏感度低,他们不关注DM,既不会在钱包里放几张打印出来的优惠券,也不怎么看微信卡包里的优惠券,我们怎样提高他们的客户满意度?
美国许多超市在感恩节前都会举行促销活动,若顾客在节日前一周消费达到一定数额,便可以获赠一只火鸡。购物者研究专家,Greenhill超市的Gary Hawkins提出了不同观点:有些顾客不是重度顾客,但会因为火鸡在节前大量购物,节后又打回原形;而有些顾客平时的购买量就很大,无论是否促销。
如果两类顾客都可以得到火鸡,这是对忠诚客户的“惩罚”,这些短暂购物产生的利润,可能不及火鸡的支出,这些专为促销而来的顾客,是在“偷走”忠诚客户的利益。这种用短暂刺激来换取人气的做法,国内很普遍,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这个观点?
购物者画像:购物者信息管理,国内零售业中还在粗放阶段。
想把资源集中在高质量客户上,需要了解两件事:1、谁是高质量客户?2、他们需要什么?
问题一:谁是高质量的客户?这个问题勉强可以用现有的会员体系来解决。零售商至少知道某一个号码的会员的历史购买记录,根据购买金额、频率分布、打折产品占比等等,不难筛选出高质量顾客,这个可以办到。这不很好吗?哪勉强了?怎么勉强了?你看,顾客张女士,云鬓花颜,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消费水平高,但在你的店里消费不多。这不意味她不是重要客户,因为她的消费多数花在别的店里,是你没有很好地满足她的需求,她是别人的高质量客户。
这种客户才是你生意增长的重要机会点。单凭看你自己的POS数据,你无法作出判断。
问题二:他们需要什么?这个难度就大一些。我们可以根据POS数据中关联性猜测,她可能是干性皮肤,她可能喜欢凝固型酸奶,可能有一个两岁的女儿。其准确性一看算法,二看数据源,但都有挑战,尤其是数据源。
现在的数据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许多零售商都有会员制,但通常只有简单的积分换购功能,在购物者分析和应用方面,即没有意愿,也没有方法。打个比方,徐胖子家后院发现了石油,天天往外喷,他用它来点灯做饭,到头来他还是个穷鬼,一个家里被烟熏得乌漆麻黑的穷鬼。他表示不服,说他还把数据卖给了品牌商做品类分析,你还扣了1%的货款作为信息费,他的数据是流动的,流动的数据创造了价值。好,重说一遍,徐胖子家后院发现了石油,天天往外喷,他用驴车装起来,卖给其他村民们点灯做饭,把全村人家里都熏得乌漆麻黑。也就这样了,可惜了这宝贵的石油。
线上线下数据融合才会产生爆发力。“线上和线下就像两个规格不同的筛子,都流失了一部分用户”,线上线下数据的配合,可以让我们得到更精准的消费者画像。门店服务周边商圈的消费者,不同的商圈,消费者构成有差异。
基于购物者的识别技术,零售商可以在门店的级别,对商品进行匹配;结合BAT体系中的大数据,可以知道你买过什么商品,点过什么菜,社交媒体上晒什么东西,系统几乎可以做到因人预订产品,先订好了货,等着你来买。顾客会发现产品虽然不多,但都是自己需要的,这才是“愉悦的购物体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新零售”需要行动来破冰。
零售商:要勇于分享自己的会员和POS数据,才能换来外部的资源支持,实现突破性的管理提升。这后面最大的纠结是对合作方的信任,这个结需要自己来解,我相信行业中,总是有人能够先站出来走出这一步。
数据平台商:阿里们是超级数据平台,不缺数据,缺的是行业落地。他们一方面张罗要把数据作为生产资料,说是要来改造商业生态,一方面又磕磕绊绊小打小闹没做什么有实质性意义的事。他们在落地这件事上并不专业,甚至不懂,他们不如品牌商懂品牌,不如零售商懂线下零售。
阿里的新零售,真正要做的事,是把数据免费给到基因好的零售商,组织专业资源帮他们真正用起来,帮他们看到由此获得更高销售额和利润,帮他们留住90%的老客户。至于未来怎样可以赚到钱,作为数据平台商,你懂的。
发布会也过去了,阿里的新零售需要翻开新的一章,要做些事情。新零售需要突破静摩擦,线上线下的打通,必须要有一批零售商的破冰和示范,阿里,看你的了,加油!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全球权威智库排行发布,中国拍第几?
全球智库发展概况:中国智库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2016年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其中北美洲智库数量最多,拥有1931家;欧洲其次,拥有1770家;亚洲紧随其后,拥有1262家。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拥有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有1835家。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拥有智库数量达到435家。英国和印度智库数量位列中国之后,分别拥有288家和280家。
2016全球智库排名榜单解读
1.中国智库全球排名呈现新亮点
根据区域分布、研究领域、特殊成就三类标准,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共列出52个分项表单。其中,中国智库上榜的表单数量达到41个,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13个,反映出中国智库发展呈现的良性态势。2015年,中办国办就加强中国智库建设发出重要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在中国政府重视智库建设的背景下,中国智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全球智库175强榜单中,有9家中国智库上榜。亚洲大国智库(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智库排名60强中,18家中国智库上榜。在最佳社会智库、最值得关注的智库、以及多个研究领域如教育政策、环境政策、国防和国家安全智库排行榜单中,中国智库均列名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智库在过去一年中发展迅猛,在该报告中表现亮眼。其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三个分榜单中排名中国社会智库第一,在全球最佳质量保证和完整策略及程序的智库、全球最佳互联网应用智库两项榜单中,CCG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智库名列其中。
此外,新兴智库中不乏优秀者涌现,受到国际关注。在今年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的“全球最佳社会智库排名” 120强榜单中,有7家中国智库上榜;而在“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排名”100强榜单中,有5家中国智库上榜,相比去年均有所增加。
2.全球顶尖智库175强榜单,9家中国智库上榜
《全球智库报告2016》的2016全球智库综合排名榜单共列及175家世界智库。其中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蝉联榜单首位。这已经是布鲁金斯学会连续5年排行第一。英国查塔姆社和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分列第二、第三位。布鲁金斯学会还被报告选为2016年度全球最佳智库。美国入选全球十大智库的数量最多,达到6家,与去年持平。
2016全球智库综合排名榜单175强中,有9家中国智库入选,分别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第33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第36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第39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52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第73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第79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第111名)、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第149名)。
2016全球智库综合排名175强榜单(中国智库排名)智库名次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第33名)、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36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第39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第52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第73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第79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第111名)、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
(第149名)。
3.亚洲大国智库(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智库排名,18家中国智库上榜
《全球智库报告2016》发布的亚洲大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智库排名60强榜单中共有18家中国智库上榜,分别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第4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第8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10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3名)、卡耐基中国中心(第19名)、布鲁金斯中国中心(第20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第22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第24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第30名)、上海社会科学院(第35名)、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第41名)、财团法人国策研究院(台湾)(第45名)、中国金融40人论坛(第48名)、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第51名)、盘古智库(第57名)、新华社瞭望智库(第59名)、团结香港基金(第60名)。
4.最佳政府智库排名6家中国智库上榜
在特别成就分类下的最佳政府智库排名中,中国在全球75个入选名单中,共有6个智库上榜,其中5个智库位列前20名。包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第7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第9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第13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第16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20位)。
5. 6家中国智库入选全球最佳社会智库
全球最佳社会智库排名120强榜单中共有6家中国智库上榜,分别是中国(海南)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察哈尔学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应用国际贸易研究所。
6. 中国5家智库最值得全球关注
在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排名100强榜单中共有5家中国智库上榜,排名分别为: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第31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第54名)、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第63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91名)。
7.5家中国智库上榜全球杰出政策研究项目智库
在全球拥有杰出政策研究项目的智库排行中,共有5家中国智库上榜,排名分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31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第41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第62名)、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第80名)。
8.最佳高校智库榜单6家中国智库上榜
在最佳高校智库90强榜单中,中国智库上榜6个,有三个入选前20名,分别为第11名的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第14名的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以及第16名的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9. 3家中国智库上榜最佳新锐智库排名
在2016年最佳新锐智库榜单中,有三家中国智库机构上榜且入选前40,分别为排名第23位的阿里研究院,第29位的21世纪丝路合作中心,第34位的前海创新研究院。
10.4家中国智库报告上榜最佳研究报告榜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世界华商发展报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中国-东盟海事合作:过程、动机和前景》, 中国科技交流中心的《G20科技和创新发展》,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的《2016 G20高峰论坛关于T20的政策报告》等上榜最佳研究报告榜单。
此外,中国智库在其他榜单上也表现突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上榜最佳质量保证和完整策略及程序的智库榜单,在前70名里排名第28名。
两个中国智库上榜智库最佳创意和模式创新排名,分别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第43名)和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47名)。
发布会后还就“为什么智库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主题进行了研讨。参加研讨会的嘉宾包括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
Haenle)、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副所长李国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政府共建的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永权等嘉宾参与了讨论。专家们在研讨中表示,《全球智库报告2016》报告发布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智库在全球和中国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智库在全球化发展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建议智库研究应该要保证高质量,但同时也应该保证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以及研究结果是否能够及时递送到政策制定者、媒体以及公众的手中;智库必须学会适应对市场对快速变化的数据以及分析的需求,更好发挥智库对政策的影响力作用。
活水计划是什么意思
“活水计划”是由阿里研究院于2009年创立,该计划旨在搭建“网商+研究者”在线对接的平台,发掘阿里平台案例和数据的价值,支持优秀青年研究者成长,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水平提升。本期活水计划开放的研究领域包括:涉农电子商务、区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电商物流等。
阿里活水计划旨在搭建“实践者+研究者”在线对接平台,发掘阿里生态案例和数据的价值,支持优秀青年学者成长,提升中国数字经济研究水平。
申报条件:
1、海内外高校学者、第三方研究机构分析师、独立学者、政府机构所属研究单位研究人员;
2、对数字经济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在该领域有一定成果积累和独到见解;
3、年龄在40周岁以下;
4、专业背景不限;
5、可以个人申报,也可以两人以上合作,或博士生导师带领研究团队,或跨院校研究团队共同申报;
6、个人研究方向与本计划开放研究领域和项目一致的优先考虑。
《新经济崛起阿里巴巴3万亿的商业逻辑》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新经济崛起》(阿里研究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pnj8
书名:新经济崛起
作者:阿里研究院
豆瓣评分:5.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9-5
页数:224
内容简介:
2016年年初,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的交易额实现3万亿元,比肩沃尔玛。作为全球新经济发展这一大势下的大事,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意味着全球新经济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本书全面描述了3万亿的基本事实,重点说明了这一新经济体发展背后所孕育出来的全新的C2B商业模式,解析了以3万亿为代表的新经济,在拉动消费、创造就业和新税源、推动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宏观影响,剖析了新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同时,本书对新经济与新治理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本书对全球新经济的未来演化进行了预测。
作为新经济发展的代表性企业,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体系,涉及到了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两大部门,以及物流与金融两大服务业,3万亿是这一商业生态体系快速发展的表征,也是全球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表征。本书对3万亿所进行的系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商界和政府的决策者,新经济的研究人员,关注未来商业的各界人士,更全面地理解新经济发展的动力与逻辑,从而为个人、企业、政府向数字经济的转型,提供一个可靠的路标。
作者简介:
阿里研究院简介
这是新经济与新治理研究者的黄金年代。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价值导向,运用互联网的方式、方法、视角和工具,研究互联网、大数据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新现象、新规则,已经在学术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在这个巨变的大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优秀学者和智库通过与网商、服务商、平台、用户等的大规模社会化协作,正在创新性地研究全球、国家、产业、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大变迁。一个有望取得大成果、为社会创造大价值的互联网经济研究生态圈已经初步浮现。成立于2007年4月的阿里研究院,即是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
研究“土壤”:阿里研究院依托并深深扎根于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在线商业生态系统——由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电商物流、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构成的阿里巴巴互联网商业生态圈。
研究定位:秉承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面向研究者和智库机构,通过数据、技术、案例、理念的分享,成为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智库平台。
研究范围:未来研究(如信息经济)、微观层面上的模式创新研究(如C2B模式、未来组织模式)、中观层面上的产业互联网化研究(如电商物流 、农村电商)、宏观层面上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互动研究(如互联网与就业、消费、进出口等)、互联网治理研究(如网规、电商立法)等。
研究价值:携手新经济与新治理领域的研究者、智库机构,共创、共建、共享关于未来的新理念、新洞见与新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