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俱全”的“五毒”指什么?

1、“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

2、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

3、违法乱纪的各种坏事,骗、赌、帮、烟、娼。

4、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青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

5、重金属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其中毒害作用最大的有5种:汞(Hg),镉(Cd),铅(Pb),铬(Cr)和砷(As),俗称"五毒"。

扩展资料:

其实,最早的“五毒”并不是贬义,而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中药,由于药性猛烈而且毒性较大,一般医生不敢使用,而且使用过量有性命之忧,所以称为“五毒”之药。这时的“五毒”虽有毒之名,但却是救人性命的良药,不过是以毒攻毒,实为五味良药。

而民间传说中的“五毒”则是五种毒性较大的动物,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后来,对“五毒”也不断拓展,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痛恨之事一并归为“五毒”。民间有人认为,“五毒”应该是“吃、喝、嫖、赌、抽”。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又把“坑、蒙、拐、骗、偷”列为“五毒”。

因此,“五毒”的内涵和定义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集中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毒俱全

我们常说“五毒俱全”,这里的五毒指的是哪五毒?

日常生活和书面用语中,五毒俱全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人们常常用之来形容一些恶劣的人和事物。那“五毒俱全”的“五毒”究竟是那“五毒”呢?

 人们常常说的“五毒俱全”的“五毒”大意就是指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等不良嗜好和恶学,其实这已经偏离了原意。

张炜考证,“五毒”最初是指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 《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

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沙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沙、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

具体的作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共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

“五毒俱全”的五毒在最初认为并不毒,只有五毒齐聚才毒。“五毒俱全”方可以毒攻毒,此乃为良药。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在后来文字的演变进程中,五毒有了更多的解释:有指骗、赌、帮、烟、娼五种社会丑恶现象;有指鞭、捶、灼、徽、纆五种酷刑;有指蝎、蛇、蜂、蜮、蜈蚣五种毒虫;有指汞、镉、铅、铬、砷五种对人体有毒害的重金属;还有指对水污染的酚、氰、汞、铬、砷。 应该说明的是蜘蛛并不是“五毒”之一,蜘蛛也没毒性,而金庸小说中有关于“五毒教”教徒使用毒物的说法,硬把蜘蛛列为五毒之一,反倒成了作品的一处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