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助曹操建功立业的荀彧最后为何走向了与曹操相反的道路?

荀彧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都不算陌生。他的身份比较复杂,既是东汉的尚书令,同时也是曹操的党羽,至少曹操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与荀彧的帮助不无关系。但荀彧又不完全支持曹操,内心当中对汉室还有一些忠诚。换句话说,荀彧是夹在天子和权臣之间的痛苦的墙头草,最后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荀彧这个人物。

荀彧的早期经历

荀彧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荀淑为天下名士,叔父荀爽位列三公,自己接受名士何颙的"镀金",就是"王佐才"的评价。在东汉末年出身好、名望高的人物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的空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荀彧先是入朝为官,在董卓入京后辞官回家。董卓为了获得士人的支持,将韩馥、张咨、孔伷等名士出为地方长官,其中韩馥为冀州刺史。韩馥也是颍川人,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从颍川吸收一批力量。荀彧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容易受到战乱的波及,于是到冀州投奔韩馥。

不久后韩馥被袁绍取代,袁绍待荀彧为"上宾"。但是荀彧认为袁绍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于是主动跳槽到曹操那里。这里面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当时曹操和袁绍还是盟友的关系,甚至说是袁绍的小弟。因为曹操的部队早就在"荥阳之战"的时候打光了,靠袁绍的支持才重新发展起来。所以荀彧投奔曹操的行为也不算投敌。

荀彧最后的身份是尚书令,和曹操算是同僚关系。但是在开始的时候,荀彧就纯粹是曹操的部下、佐吏。荀彧投奔曹操的时间是在东汉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这个时候的曹操的力量还很剥夺,只有一个空头的奋武将军的名号。从这件事就能够看出荀彧的眼光非常之毒辣。果然不久后曹操先是击败"黑山军"被袁绍任命为东郡太守;随后趁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所杀,兖州权力真空时成为兖州牧,荀彧长期作为曹操的司马。

荀彧对曹操集团的贡献

荀彧对曹操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从事件或者说曹操集团的发展过程来分的话,大概体现在固守兖州、劝迎天子、坚持破袁三个方面。

固守兖州

兖州算是曹操再度起家的大本营,小编上面也提到了。曹操统治兖州是凭借兖州上层权力真空的机会,并不是依靠武力征服的,对兖州的控制并不牢固。尤其是曹操杀死兖州名士边让,以及征讨徐州时屠城的举动,更加令兖州士人对曹操感到畏惧和不爽。于是在曹操进攻徐州的时候,陈宫、张邈等曹操旧日战友反叛曹操迎接吕布,兖州各郡县纷纷响应,曹操集团实际掌握的只有寥寥数县。

荀彧、程昱等人以及曹操家眷都在鄄城,张邈派人谎称吕布率军帮助曹操进攻徐州,打算骗开城门。荀彧首先加强鄄城的守备,另外召唤东郡太守夏侯惇,使用严酷手段维护鄄城的安稳。另一方面豫州刺史郭贡(未详其本末,或为东汉朝廷所委派)率领数万人兵临城下。郭贡求见荀彧,荀彧认为郭贡与张邈并非一派,在这个时候应该拉拢、震慑郭贡,于是亲自往见郭贡,消弭郭贡的进攻欲望。荀彧、程昱等人力鄄城、保范、东阿三县周全,保证曹操重新崛起的基础。

劝迎天子

曹操与其他地方军阀有一个根本的差别,就是曹操可以代表汉室发号施令,他手中握有汉天子刘协,帮助汉室重新建立机构树立权威。这也是曹操即便是一个篡权者仍然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之一。因为东汉朝廷本身就是曹操帮助建立的,曹操的地盘也不是从汉室手中夺取的,是靠自己打下来的。这和司马氏篡魏有明显的区别。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曹操利用汉室得到非常多的利益,比如人才的靠拢,道义的制高点以及对一些小股势力的拉拢。虽然汉室的影响力对袁绍这样的野心勃勃、实力强大的军阀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却帮助曹操成长到可以脱离袁绍、对抗袁绍乃至战胜袁绍的程度。曹操控制汉室的决策并非一人所为,丁冲、董昭、程昱包括荀彧等人都是功臣。丁冲给曹操写信劝曹操迎接天子;董昭帮助曹操插入董承、杨奉的争斗中;荀彧、程昱支持曹操迎接汉室的决策。至少荀彧确实站在正确的方向上。

坚持破袁

曹操控制了汉室,从政治地位上高于袁绍,无法避免地促成袁绍和曹操这两个盟友的关系恶化走向分裂。曹操对袁绍的威胁感到非常担忧,荀彧根据双方的特点提出"四胜四败论",加强曹操对抗袁绍的信心。"四胜四败论"大体上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相近,大概荀彧先提出,郭嘉后完善。不过在小编看来,这两者无非都是空谈,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作用。

后来曹操和袁绍各自消灭吕布、公孙瓒,开始最后的决战,爆发了"官渡之战"。荀彧坐镇后方,充当类似刘备时期诸葛亮的角色。曹操在前线非常困难,主要是军粮上的匮乏,曹操打算先撤退到许县,缩短自己的粮线。荀彧得到曹操书信后,力劝曹操坚持固守官渡,最终击溃了袁绍。"官渡之战"后曹操本想放过袁绍进攻刘表,又被荀彧劝止,一心对付袁绍以及袁尚、袁谭。诚然在袁、曹的战争中荀彧并不在前线上,但是他的决策、对曹操的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

荀彧与曹操的矛盾

荀彧曾经是曹操的重要部下,但是最终却因为反对曹操进位魏公而死。首先要讲明一点的是,荀彧在很长时间内并非曹操的部下,而是曹操的同僚。就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室到许县的时候,汉天子刘协就任命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这个时候荀彧已经成为汉官而非曹操佐吏。这或许也是荀彧忠于汉室的一个原因。

比如在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尚攻克邺城,从兖州牧成为冀州牧。他就产生恢复古代九州的行政区划,因为古九州中冀州的面积非常广袤,曹操这个冀州牧能控制更多的资源。但是荀彧不同意,以恢复九州会动太多人的蛋糕,导致海内震动为理由制止曹操,最终曹操还是没能恢复九州。

再比如董承以及董贵人因"衣带诏事件"被杀,伏皇后感到非常忧惧,给父亲伏完写信希望伏完秘密除掉曹操。伏完于是拉拢党羽。他把这封书信给荀彧看,荀彧虽然明确表示不参与,但也没有向曹操泄露;而后伏完又给自己的小舅子樊普,樊普向曹操告发,让曹操有所戒心。时候荀彧为了自保,到邺城劝曹操把女儿嫁给汉天子,劝曹操废掉伏皇后。尽管如此,曹操也没有彻底相信荀彧。二者已经产生潜藏的裂痕。

矛盾爆发的最激烈的一点就是在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打算进位魏公,接受九锡,向篡夺汉室迈出坚实的一步。这一步意味着曹操可以拥有自己的封国,自己的政治机构,自己的臣属,是有别于东汉朝廷的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朝廷。对于这件事,荀彧提出了反对意见,引起曹操的杀意。曹操送荀彧一个空食盒,这其实是一种隐诛的信号,让荀彧自己"体面"。于是荀彧服药而死,时年五十岁。

荀彧是曹操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曹操野心滋生和汉室的衰微,荀彧和曹操还是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是士人需要效忠的汉室,一方面是自己的故主、战友。荀彧与曹操的矛盾,他的悲惨命运,大概就是源于个人的忠君报国的道德准则与现实情况的冲突所导致的吧。

二、荀彧为什么老年背叛曹操?

首先,把这个题目先梳理一下。荀彧死时才刚满五十岁,年纪还不能算老。其次,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荀彧始终没有接受曹操的官职,他和司马懿、夏侯惇他们不同。他生为汉臣,死也是以汉臣的身份而死的。因此,荀彧谈不上背叛曹操。倒是曹操背叛了当年和荀彧一起立下的志向,不但没有匡扶汉室,反倒还要篡汉自立。这才是荀彧和曹操最后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

一、曹操的谋主荀彧。

荀彧出身官宦世家,他先是投身袁绍阵营,后又投奔曹操。曹操和荀彧一见如故,评价荀彧说,这是我的子房啊。随后,他让荀彧担任谋主,委以重任。

荀彧为了曹操的事业也是殚精竭虑。在几次关键的时刻,挽救了曹操。在吕布趁曹操攻打徐州的时机,袭击兖州的时候,是荀彧力挽狂澜,为曹操保留了三座城的地盘。这使得曹操避免了流离失所的命运,得以夺回兖州。

在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荀彧提出著名的四胜论,从度、能、武、德四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必胜,稳定了曹操的情绪。并且在战役前,荀彧就预料到了战役的结局。在曹操支撑不下去,想要撤回许都的时候,荀彧亲自写信劝说他: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咬着牙坚持了下去。终于,他等来了许攸投诚,火烧乌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讨荆州的刘表时,荀彧还在为曹操出谋划策。在荀彧的策划下,曹操顺利的夺占了荆州,迫降了刘琮。

荀彧算无遗策,他用他过人的智慧为曹操服务。可以说,如果没有荀彧的贡献,曹操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曹操对荀彧也很器重,甚至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荀彧的儿子,双方成了儿女亲家。

二、反目成仇的曹操和荀彧。

可是,谁能够料到,荀彧和曹操会最终反目成仇呢?这一切的导火索来自于董昭推举曹操进位国公,加九锡这件事情。当时董昭先写信征求荀彧的意见,想先动员荀彧的同意。谁知道,荀彧斩钉截铁的表达了反对意见。史书记载,曹操得知后,感到“心不能平”。

进位国公,加九锡这套仪式,为什么会这样引起荀彧的反对呢?这是因为这套仪式在西汉末年也曾经实行过一次。那一次的对象是王莽。不久王莽就篡位,夺取了西汉的江山。因此,这个进位国公加九锡的仪式,就成为篡位的标准仪式,一直流传了下来。

董昭的这一套把戏,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为曹魏代汉做准备。这和荀彧的观念产生了冲突,荀彧当然反对了。

荀彧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削平群雄,恢复和平。他如果想要荣华富贵,以他的才华,在袁绍那里就可以得到,何必要跑到曹操这里历尽艰辛。荀彧的所有行动都是以汉室为先的。比如他让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都,他提出的口号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和那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相差何止万千。

可是,荀彧的坚守,和曹操的野心发生了冲突。因此,荀彧立刻从曹操的主要助手,成为了曹操前进道路的绊脚石。

三、坚持自己操守而死的荀彧。

曹操在明白了荀彧的态度后,马上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必须要搬掉荀彧这块绊脚石。为了防止荀彧在京城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举动,曹操上表请荀彧来军中劳军。

荀彧当然明白曹操的用意,但他对曹操还是抱着一线希望。他赶到军前,在劳军的仪式结束后,他要求留下来和曹操谈话。可是心意已决的曹操知道荀彧想说什么,谢绝了他。

从此,荀彧被曹操软禁在军中,曹操让他参知军事,再也没有放他回去。不久荀彧生病,忧愤而死。对于荀彧的死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在荀彧病中,曹操让人送来了一盒点心,可荀彧打开一看,发现是空盒。荀彧知道曹操的意思,于是饮下了毒药,自杀而亡。不管怎么说,荀彧是因为曹操而死的。

结语:

荀彧为了自己的坚守而死,他生为汉臣,死为汉鬼。在他死后,曹操才进位国公,加了九锡。荀彧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理想。他虽然不能挽回时代的潮流,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也是死得其所。因此,荀彧并没有背叛曹操。而是曹操背叛了他匡扶汉室的初衷。

三、荀彧为什么会反曹操?

受到影视剧中的影响,荀彧被曹操赐死,所以会觉得荀彧要反曹操,并通过临死前的表现来判断荀彧的所作所为,荀彧用死挖出朝廷最后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这就有点莫名其妙了,因为在当时,绝大多数的人都相信天要亡大汉,天命在曹,荀彧作为看清大势的人,自然也深知其中的道理。

荀彧并没有反曹操,只是两人最后的理想不同了

作为曹操最为器重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荀彧是极其信任的,很多军国大事都与之商量,并积极听取和采纳荀彧的建议和决策。互为知己,前期表达两人的关系恰如其分。后期两者最主要的分歧与矛盾在于曹操要加九锡、称魏公,荀彧不同意,《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是这样记载的

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荀彧是怎么死的呢?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曹操征孙权时,要荀彧前去犒劳三军,他是在寿春忧愤得病死的,是不是被曹操赐死的,这里并没有说明,影视剧中荀彧或自杀或服毒药自尽,皆出自于《魏氏春秋》

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里面并没有记载,荀彧想通过自己的死,来挖出汉朝的最后一批忠臣,所谓的汉朝忠臣在之前的衣带诏事件和邺城刺杀事件当中,已被曹操清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忠于曹操的。看看曹操死后,曹丕代汉自立的时候,都是那些所谓汉臣通过逼宫来使汉献帝退位,汉朝从荀彧死后,再无忠臣可言。

因为荀彧是反对曹操加九锡,封魏公的,所以很多人愿意相信荀彧是想通过自己的死,来唤醒那些忠于汉朝的公卿大臣,希望有人能站在自己这边,这种愿景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残忍的。

荀彧一个人,是无法改变当时的天下大势的,在荀彧死后的第二年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荀彧是当时士人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坚信是忠君报国的思想,他不愿看到自己一直辅佐的人是一个与自己理念相悖的现实,所以他反对曹操称魏王,因为曹操称魏王之后,下一步就是篡汉自立,他不想看到自己一直以为是明公的曹操一步一步篡汉自立,那他自己就是一个千古罪人,这是一个传统文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最残酷的现实。

四、荀彧帮助曹操成就大业,最后为何与曹操反目为仇?

有人问:荀彧助曹操成就大业,为什么最后却又与曹操反目为仇?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多年以来荀彧事为魏臣,实为汉臣,尽心尽力辅佐曹操,最后却因为曹操想称魏公而与曹操对立,相当于把权力送到人手里,人家拿了,你又不高兴了,我们不能理解荀彧,当时的人也不能理解荀彧,荀彧死后曾有人评价他是汉室倾颓、曹魏得权的主要帮凶,最后自杀明志,为之晚矣。

这话说出来对于荀彧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我说不公平呢,因为无论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当时的人们,眼中看到的都是野心满满的曹操,就像新三国里曹操说的:“也许你今天看错了我曹孟德,可是明天呢,你又错了。”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曹操从身为汉臣到自己得权颠覆汉室他是有一个心理变化的。

曹操起初是真的想挽救汉室之颓,在联军各怀心思按兵不动的时候,曹操实力最弱却独自领军深入敌境,企图拯救汉献帝,被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围剿,几乎丧命,这正是这一点被荀彧看上了,忠汉之心袁绍、刘岱、张邈之辈没有一个人赶得上曹操,这也是为什么荀彧拒绝实力雄厚袁绍的邀请,反而投奔当时弱小的曹操,因为那时的曹操和荀彧心思在一条线上,荀彧帮助曹操站稳脚跟,扩充实力,招兵买马,广纳贤才,这都是为了能和曹操一起振兴汉室,他需要曹操这样的领袖去带头,他需要曹操帮助汉室,清除董卓、袁绍这样的毒瘤。

可是今日的曹操不是昨日的曹操,当曹操做到袁绍这么大的时候,他的心态就变化了,就像当年袁绍想要吞并天下一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朝堂之上,百官之前废除三公,自封丞相,代政刘协。

这个时候荀彧想要后悔已经晚了,两个人之间已经心照不宣了,只差没有捅破的窗户纸而已,庙堂内外也唯他荀彧还是汉臣,其实两个人公开的决裂是在曹操准备称魏公的时候,荀彧对曹操说的话还是挺重的,乱臣贼子的帽子不偏不倚地戴在了曹操头上,基本上点出了曹操图谋天下的野心,这也导致,当初亲密无间的伙伴反目成仇。

曹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荀彧是死板的,这也是曹操为什么比荀彧强,荀彧的愚忠让人惋惜。其实荀彧如果想要建立新的秩序,大可以留在当初实力最强的袁绍身边,恰恰因为荀彧想要振兴汉室,想要保住刘家的江山他才帮助曹操,他觉得帮助曹操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曹操是高祖的萧何,可惜可惜,曹操成了第二个董卓。

万一曹操取代了刘协,荀彧就成了助纣为虐,汉室的大罪人,这是荀彧不能接受的,荀彧不想以这样的身份名留青史。所以荀彧在自知反抗曹操没有希望以后只能自杀表明自己的立场,告诉后人自己不是汉朝的罪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件事不能说荀彧不忠,也不能说曹操不义,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也是委婉地规劝荀彧。希望荀彧看清现实,认识到汉室气数已尽的命运。但是荀彧自己过不去心理这道坎,所以荀彧从始至终就没有背叛过汉。

不过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人得志就势必有人失志,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没有曹操也不会有荀彧,只可惜荀彧旷世奇才,早早就退出了可以名立千秋历史舞台。

但不得不说,荀彧成功了,在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能留下良好名声的人不多,显然,他就是其中一个!

五、荀彧和曹操究竟有什么矛盾?为何两人会反目成仇?

荀彧和曹操究竟有什么矛盾?为何两人会反目成仇?

曹操最喜欢的顾问是郭嘉。 赤壁败北后,他惋惜郭嘉的英年早逝。 除郭嘉外,曹操最厉害的顾问是荀彧。 和郭嘉不同,曹郭两人是君臣,荀和曹操更像老朋友。 但是,最后这位老朋友反目成仇,造成了巨大的悲剧。

荀先生为什么最后和曹操闹翻了? 前者本来就是理想主义者

世人对荀彧的将来评价很高,不仅在于他的智谋,也在于他的人品。 甚至后来的司马懿也经历了这么多人,评价说从没见过荀彧这样优秀的东西。 莎小姐很帅。 史书上甚至记载他还有体香。

东汉时期,最重要的是外貌和家世。 莎小姐在外貌这个分数上打败了很多人。 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厉害的家庭背景。 据说他的祖先是有名的荀子,而且他家有在朝廷做大官的人。 有了这样的人脉和家世,荀彧当官的就是平步青云。

一开始,他在袁绍手下当官。 袁绍对他很客气。 但是,荀不喜欢袁绍,觉得他成不了大器,所以袁绍白天的时候投奔了曹操。 曹操手下的很多名人除了贾豍之外,还有很多是荀彧推荐的。 当时袁绍吞并了公孙瓒,打算攻击曹操。 荀彧负责看家。 曹操经不住袁绍的攻势,企图撤退。 荀彧一定很着急:我劝曹操要再守半年。 果然,不久战争的拐点就来了,曹操袭击乌桓,焚烧对方的饲料,袁军大乱。

但是,这样的老朋友,最后和曹操分手了。

很简单,荀彧忠于他的不是曹操,而是亨廷斯。 他为曹操工作,完全是为了中兴大汉。 一开始,曹操确实也想成为伊尹、霍光那样的名臣。 但是在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曹操打败袁绍后,让汉献帝封他为魏王。 在汉代,异姓不能封王。 曹操的野心在朝廷受到荀彧的反对。 曹操对此感到焦急,便将他支出朝廷,到寿春前线督军。 荀彧的死也有两种说法。 一个是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失败,荀彧不久就抑郁症去世了。 也有说法认为曹操给他送了空箱子。 荸荠看着叹了口气。 知道自己的老朋友再也容不下自己了,就自杀了。 荀死后不久,曹操就被封魏王。 当他坐在魏王的王座上时,难道他不想念荀彧深邃的眼睛吗?

六、荀彧曾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和曹操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众多谋士大展身手。曹操是一代枭雄,因为唯才是举的政策,所以很多谋士都前来投奔曹操。他手底下的谋士集团非常强大,但是这些谋士有好下场的却不多。

其中有一个人,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一生为曹操制定过无数的计策,举谏了很多人才,可以说是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到了最后却被逼自杀,这是怎么回事呢?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人。他少年的时候就被人称作是“王佐之才”,也就是能够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经天纬地之才。从他后续的作为来讲,真的是当之无愧。

荀彧是东汉末年的人,汉代时举行的是察举制。所以他被举为孝廉,然后任守宫令。“守宫令”就是东汉的官名,专门掌管黄丢用纸笔墨既尚书诸财用、封泥的人。但是当时董卓作乱,荀彧看到时局动荡,就早早地弃官回乡。

荀彧是非常具有政治眼光的,他对那些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一旦天下有变化,这里就会首先受到侵略,所以应该早些离去,不能久留。”但是乡人们大多留恋故土,不想离去,荀彧只能独自带着宗族迁到冀州避难。

冀州这时候已经是袁绍的地盘了。荀彧来后,袁绍就将其奉为上宾。但是荀彧看人很准,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在乱世群雄并起的时候,一个要找一个能成大事的主公,荀彧看中了曹操。于是在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离开了袁绍投奔到曹操那里。

曹操见到荀彧大喜,说:“吾之子房也。”荀彧的眼光不错,曹操的确是乱世中的枭雄,能够成就一番大业,有足够大的平台让他施展才华。但是他没有陈宫的清醒,曹操是爱才,但也狠辣无情。一旦惹怒他,不一定会有一个好下场。

可以说荀彧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荀彧投到曹操那里后,曹操颇为看重,于是将他任命为别部司马。董卓作乱的时候,曹操就问过荀彧的意见。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果然不久后,董卓就被吕布所杀。

后来荀彧就以司马的身份跟随曹操征战,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还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包括“深根固本以治天下”、“迎奉天子”;在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然后从宛、叶轻进为掩护,出其不意奇袭荆州。

政治上为曹操举谏了许多人才,诸如钟繇、荀攸、陈群、社袭、戏志才、郭嘉等人。可以说是为曹操的霸业建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这样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人,又为什么会与曹操反目成仇呢?

荀彧是一个太忠心又太耿直的人。忠心于汉室,所以曹操的野心已经那么明显,却还是要拂他的意,因此惹怒了曹操。试想曹操做了那么多,征战天下,所图的不仅仅是恢复汉室。荀彧又太耿直,每次提出什么意见都很直白。

《三国演义》中公元212年,也就是汉献帝十七年。曹操想要进爵魏国公,加封九锡,但是立刻就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认为曹操不应该这么做,“(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就算再爱惜人才,也是上位者,也不喜欢总是听到违背他意愿的话。这一点东吴的诸葛瑾是做的最好的例证,每次他向孙权进谏总是非常委婉,一旦看到孙权稍微不悦就点到即止。然后会从另一个话题开始,逐渐引申过来,然后和孙权达成意见上的一致。

《三国志》中记载的是荀攸忧郁成疾而亡,“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当时荀彧已经惹怒了曹操,所以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才把他留在了寿春,荀彧因为忧郁成疾而亡。

但是《魏氏春秋》记载,是曹操把一个食盒送给荀彧,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无论是什么原因,他为曹氏集团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