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的24种珍稀动物

大斑灵猫、小齿灵猫、横斑狸、云猫、爪哇野牛、灰雁、斑头雁、滇蝾螈、卷口鱼、暗色岩鲮、大鳍鱼、云南鲤、翅咀鲤、大理鲤、洱海鲤、春鲤、抚仙小鲤、大理弓鱼、盲金线鲃、似鳡、裸腹盲鲃、银白鱼、花鳗、长丝

云南省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倭蜂猴、间蜂猴、熊猴、豚尾猴、滇金丝猴、戴帽叶猴、菲氏叶猴(灰叶猴)、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白颊长臂猿、马来熊、云豹、豹。

虎、雪豹、亚洲象、鼷鹿、黑麂、豚麂、野牛、耗牛、羚牛、红斑羚(赤斑羚)、黑鹳、金雕、白肩雕、白背兀鹫、胡兀鹫、斑尾榛鸡、雉鹑、扬子鳄。

灰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灰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丹顶鹤、赤颈鹤、鼋、巨晰、蟒蛇、红胸角雉。

二、云南特有动物有哪些?

一、云豹

数量稀少。属濒危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CITES附录I物种。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林或针阔混交林带,是豹类中最典型的林栖动物。

云豹树栖性较强,善攀爬。常营巢于树的上部。独居,夜行。主要以草食性兽类为食,兼食鼠类和小鸟。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有分布。

二、花面狸

由于森林的砍伐,栖息地缩小,野生数量明显下降。列入CITES附录Ⅲ物种。栖息于季雨林、常绿或落叶阔叶林、稀树灌丛等。

花面狸善攀援,在树枝间攀跳自如。夜晚活动觅食,食性杂,主要食浆果、榕果,偶食小鸟和鸟卵。云南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三、独龙牛

独龙牛是印度阿萨姆、缅甸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特有种,为半野生牛类。数量稀少。主要栖息在林缘灌丛和草坡地带,很少进入浓密大林区。以青鲜嫩植物枝叶和细竹叶为食。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

四、云南兔

云南兔栖息于农田附近的山麓、丘陵灌丛或草丛中。巢穴呈盘状,位于地面稍凹陷处。成对活动。主要在夜晚外出觅食,食物以嫩草、小灌木的嫩枝叶为主,也会盗食农作物如麦苗、玉米苗和大豆等。夏秋繁殖,每年2-3胎,每胎1-4仔。云南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五、白喉噪鹛

白喉噪鹛栖息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和竹林中,也常见于林缘疏林、灌丛以及村寨和农田附近的灌丛和疏林中,结小群在树冠或浓密的灌丛中活动,多在林下地面或灌丛中觅食。

白喉噪鹛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取食植物的果实、种子等。繁殖期5-7月,在林下灌木或距地不高的小树枝杈上营巢。分布于云南大部分地区。

三、云南有哪些珍稀生物

云南省级珍稀保护动物名录

狼、大斑灵猫、小齿灵猫、横斑狸、云猫、爪哇野牛、灰雁、斑头雁、滇蝾螈、卷口鱼、暗色岩鲮、大鳍鱼、云南鲤、翅咀鲤、大理鲤、洱海鲤、春鲤、抚仙小鲤、大理弓鱼、盲金线鲃、似鳡、裸腹盲鲃、银白鱼、花鳗、长丝

 云南省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蜂候(所有种)倭蜂猴、间蜂猴、熊猴、豚尾猴、滇金丝猴、戴帽叶猴、菲氏叶猴(灰叶猴)、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黑长臂猿、白颊长臂猿、马来熊、云豹、豹、虎、雪豹、亚洲象、鼷鹿、黑麂、豚麂、野牛、耗牛、羚牛、红斑羚(赤斑羚)、黑鹳、金雕、白肩雕、白背兀鹫(拟兀鹫)、胡兀鹫、斑尾榛鸡、雉鹑、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灰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丹顶鹤、赤颈鹤、鼋、巨晰、蟒蛇、鼍(扬子鳄)

云南省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猕猴、短尾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马熊)、小熊猫、大灵猫、小灵猫、斑林狸、熊狸、丛林猫、猞猁、 金猫、林麝、马麝(高山麝)、水鹿、鬣羚、斑羚、岩羊、巨松鼠、班嘴 鹈鹕、黑须鸬鹚、白头鹮鹳、黑头白鹮、黑鹮、自琵鹭、大天鹅、鸳鸯、黑翅鸢、褐冠鹃隼、黑冠鹃隼、凤头蜂鹰、黑鸢、栗鸢、苍鹰、褐耳鹰、凤头鹰、雀鹰、松雀鹰、棕尾鵟、大鵟、普通鵟、毛脚鵟、灰脸鵟鹰、棕翅鵟鹰、(高山)鹰雕、凤头鹰雕、草原雕、白腹隼雕、靴隼雕(小雕)、棕腹隼雕、林雕、黑兀鹫、秃鹫、高山兀鹫、白尾鹞、鹊鹞、 白头鹞、白腹鹞、蛇雕、鹗、鱼鹰、红腿小隼、白腿小隼、游隼、燕隼、猛隼、灰背隼、红脚隼、黄爪隼、红隼、淡腹雪鸡(藏雪鸡)、血雉、红腹角雉、白马鸡、藏马鸡、黑鹇、白鹏、原鹇、勺鸡、白冠长尾雉、自腹锦鸡、红腹锦鸡、灰鹤、棕背田鸡、铜翅水雉、灰燕鶹、黄嘴河燕鸥、针尾绿鸠、楔尾绿鸠、黄脚绿鸠、厚嘴绿鸠、灰头绿鸠、绿皇鸠、山皇鸠、斑尾鹃鸠、棕头鹃鸠、绯胸鹦鹉、大紫胸鹦鹉、花头鹦鹉、灰头鹦鹉、短尾鹉、褐翅鸦鹃、小鸦鹃、仓鸮、草鸮、 栗鸮、黄嘴角鸮、红角鸮、领角鸮、雕鸮、林雕鸮、 褐渔鸮、黄脚渔鸮、马来渔鸮、领鸺鹠、斑头鸺鹠、 鹰鸮、褐林鸮、灰林鸮、短耳鸮、凤头雨燕、橙胸咬鹃、蓝耳翠鸟、鹳嘴翡翠、栗头蜂虎、绿喉蜂虎、白喉犀鸟、棕颈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白腹黑啄木鸟、银胸丝冠鸟、长尾阔嘴鸟、蓝枕八色鸫、蓝背八色鸫、蓝八色鸫、蓝翅八色鸫、紫蓝翅八色鸫、仙八色鸫、绿胸八色鸫、栗头八色鸫、双辫八色鸫、红瘰疣螈、虎纹蛙、云南闭壳龟、凹甲陆龟、大壁虎、鳄蜥、彩臂金龟属、双尾褐凤蝶、三尾褐凤蝶、中华虎凤蝶

四、云南的珍稀动植物有哪些?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能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按气候划分,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物,也有寒带的动物;按植被类型划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种类,又有河谷、平原种类,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的奇特现象,被誉为“动物王国”。云南拥有脊推动物1737种,占全国种类的58.9%;国内见于名录的昆虫2.5万种,云南有1万多种。在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占全国种数的51.1%;鸟类有793种,占63.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种,占46.4%;淡水鱼类366种,占45.7%。 西部横断山区自中生代以来,地质运动相对稳定,基本上无大面积冰川覆盖,成为许多动物的“避难所”,使一些古老的原始种类和孑遗物种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不可多得的“野生动物物种基因库”。许多野生动物为云南所仅有,如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野牛、野象、印支虎、滇金丝猴、蜂猴、长臂猿、白尾梢虹雉、犀鸟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熊猴、灰叶猴、小熊猫、蟒、穿山甲、麝、绿孔雀等154种。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种类。

五、云南有哪些珍稀动物?还要详细数据,急!!!

眼睛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剧毒蛇,体型较大,头至尾全长最大可达6米,与眼睛蛇相似。眼睛王蛇在顶鳞之后有一对大的枕鳞,颈部背面无眼睛斑。前沟毒牙之后具有3枚小牙,为毒牙的预备牙,一旦毒牙脱落,最前部的预备牙可长大变为毒牙。体背黑棕色或黄棕色,下颌面为乳黄色或灰白色。生活于海拔70101-1800米的山区,常居山溪旁的树洞中。眼睛王蛇性极凶猛,受惊发怒时体前部立起,颈部变得粗扁,反映非常敏捷,头、颈部转动灵活。它以其他各种蛇类为食。 分布于滇南、滇中、滇西南等地。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以处于濒危状态。省级保护。 虎(Panthera tigris) 别名老虎、大虫、白额虎、扁担花。大型猫科动物,大型食肉猛兽。全世界8个亚种,我国有4个亚种,云南有3个亚种,依次即为华南虑、印支虎和孟加拉虎。头圆而大,颈粗短。体毛淡黄、灰黄、深黄或棕黄、褐黄色,上具黑色横条纹,眼上方各具一白色区,额部有3-4条明显的黑色横纹。吻短,舌表面有许多角质倒刺。 栖息山地森林、灌丛和野草丛生的地方。独栖,没有固定巢穴,雌雄各有自己领地,发情期间走在一起,交配后分开。具领域性,常在夜间吼叫。性喜水,善于游泳。以野猪、麂、鹿等有蹄类动物为食。华南虎为中国特产亚种,也是世界濒危动物。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和滇西北;印支虎分布滇南;孟加拉虎分布在滇西南。数量极少,灭绝的危险性更大于熊猫和金丝猴,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象是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野芭蕉、野董棕和林分布较多潮湿的开阔地带。除离群老公象外,群居,群大小不等。喜水浴、善游泳。主要食物为董棕树干内的柔嫩部分及野芭蕉,竹子的嫩枝、嫩尖、嫩叶及竹笋等。食饱后,多到树冠郁密有硝或含盐的水塘喝水,喜滚泥。 象可以活到100岁以上,30岁成熟。怀孕期长达18-22个月,每胎1仔。国内仅分布于滇南、滇西南地区(即西双版纳、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也是世界珍稀保护动物。 灰鹤 灰鹤(Grus grus) 别名大雁、长脚雁鹅、老雁鹅。头、喉和前颈黑色,有一条白色条纹从眼后延伸到颈侧。头顶裸露皮肤红色。飞羽黑色,其他部分和尾羽灰色。 在新疆、内蒙及其以北地区繁殖,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越冬。冬季曾经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可见。目前主要在滇西、滇东北越冬。越冬时多结群活动,在沼泽,浅水,草甸、农田中活动觅食,以鱼虾螺蚌、水生昆虫、植物以及农作物为食。国家I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I。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别名大雁、长脚雁鹅、老雁鹅。头和颈黑色,眼后下方有一小块白斑,头顶裸露部分皮肤红色;飞羽和尾羽黑色,其余部位为灰白色。 黑颈鹤是现存15种鹤中唯一栖息于高原的种类。在青藏高原北部和四川西北部繁殖,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越冬。在云南越冬地限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丽江和滇东北地区的昭通、会泽等地。每年10月迁来,翌年3月迁离。以家庭群组成大的群体,在沼泽、浅水、草甸和农田中觅食草根、水生昆虫、鱼虾、螺蚌和遗落在地里的农作物种子。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表I。 斑头雁(Anser indicus) 别名岗鹅、白大雁。大小与鹅相似。嘴和脚黄色;体羽银灰色,头和颈白色,头部有两道黑色斑纹,故名斑头雁。冬候鸟,秋季结群迁来云南越冬。白天在沼泽、草甸、近水农田成群活动、觅食,夜间在草甸、农地过夜。以各处植物为食,数量多时对农作物会造成一定危害。 分布于滇东北、滇西北、滇西等地区。省级保护。 大天鹅(Cgnus cygnus) 别名天鹅。大型游禽。颈长,通体白色;嘴尖黑,基部有黄色块斑。 云南为罕见冬候鸟。曾在中甸纳帕和南涧自然保护区发现。 国家II级保护。 岩羊(Pseudois nayaur) 别名石羊、崖羊、青羊。雌、雄均具角、但雄羊的角要比雌羊角的粗大而长,雄体也比雌体大而重。冬毛厚而密,背面青灰棕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腹侧及四肢前面具黑纹。岩羊属典型高山兽种,栖息于海拔2800-5500米森林上线山间草地、高山裸岩或雪峰间跞石区,晨昏活动支。结群生活,多时上百只。以食草本植物、地衣为主。分布仅见滇西北高山区。 数量不多,国家II级保护。 巨松鼠(Ratufa bicolor) 别名大黑貂、大黑老鼠、树狗、藤狸、黑果狸。体形较大,尾较身体长。体色背腹分界明显,背部黑色,腹部及四肢内侧橘黄色,嘴周,面颊及颈侧淡米黄色。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南亚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行动敏捷,攀跳能力强,昼行性。常筑巢大树上,成对栖居。以各种嫩叶、芽、花、果实为食。分布于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南等地。数量一般。国家I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I。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别名羚牛、野牛。外形似牛,体形较粗壮,尾较短,肩部高于臂部。前蹄显著大于后蹄,雌、雄均具角。体毛呈棕褐色或黑色,仅体背中央有一暗棕黄色条纹。栖息于海拔2800-4200米的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高山箭竹林、高山灌丛、草甸。结群活动,夜间或晨昏活动。以树叶、嫩芽、枝及竹叶、竹笋、青草等为食。仅分布于滇西北(高黎贡山)。数量不多,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 别名岩羊、青羊、野山羊、居里子、石羊等。体形较小,外形和大小似家羊,尾短,耳长且尖,四肢较短,蹄小。雄、雌均具角,但短而直。体毛灰褐色或暗褐色,背中央是一条褐色条纹。喉部具白斑;尾毛呈刷状。斑羚栖境多样。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各种多岩石峭壁的森林中,常出没于林间岩石区和山溪、河岸的陡坡稀树灌丛地带,多晨昏活动。独栖或成对生活。以青草、树叶、嫩枝为食。分布于滇西北、滇南等地山区。有一定数量,国家I级保护。 亦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 别名红岩羊、红斑羚、红山羊。亦斑羚为高山森林兽为栖息于海拔2800-4000米高山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带。单只或小群活动,栖居林间空旷区或林缘多岩陡坡山地。它们在悬崖峭壁跑跳自如,防止食肉动物的追捕。食嫩叶、芽、枝及草类植物等。随四季变化上下移动栖居。云南仅见滇西北贡县(独龙江西边中缅边境的担当力卡山东坡)。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白肢野牛(Bos gaurus) 别名印度野牛、白袜子。雌性、雄性均具粗大而尖锐的角,肩部显著隆起,颈短,颈下具肉垂。体毛短,全身棕褐色,仅肘、膝盖以下白色或金黄色,额部白色。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以及中山稀树草坡地带。单独或小群活动。以各种野草、嫩叶、芽、枝及竹笋为食。国内仅分布于西双纳、金平、沧源、盈江等地。数量稀少,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白臂野牛(Bos javanicus) 体形较小,尾细长,臂具大而醒目的白色臂斑。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较为开阔的地区,常隐藏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群居,群体2-20头。以各种草类和嫩的树芽、叶为食。国内仅分布于思茅竹林及西双版纳。数量稀少。国家I级保护。 鬟羚(Naemorhecdus sumtatraensis) 别名苏门羚、四不象、山驴、明 羊。体形中等,头狭长,尾极短,四肢长。颈背有发达的鬟毛。雄、雌均有发达的角,其基部具环棱。体毛稀疏,短而坚硬,躯体毛呈棕黑色短 毛。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季雨林及热带雨林等多岩石地带。多在晨昏或夜间活动,独栖或成对。以青草、嫩芽、枝、叶和果实为信食。分布于滇西北等地。数量一般,国家I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大型鹿科动物,青藏高原特有动物。雄性角长直线能达1米,并有4-6个分支。蹄也较宽大。通体呈黄褐色,唇部,颌部至喉部纯白色。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荒漠、草原地带或高山灌丛。喜结群,大群可达200头。随着季节变化,有垂直迁徙现象。以草为食,也吃灌丛的嫩枝叶。寿命约20年。 分布于滇西北。国家I级保护。 大额牛(Bos frontalis) 现为一种半家养动物,肩高可达1.5米以上。肩部隆起,颈下具肉垂,前额扁平。角粗短,直或稍有弯曲。两角间额部明显突出,故名“大额牛”。栖息于林缘灌丛,草地、疏林下,群居,具嗜盐心性。国内仅分布于滇西北贡山县高黎贡山一带。数量不多,濒危动物。 太多了...留个地址..你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