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徽班指的是哪四个戏剧班子,徽班为什么要进京?

四大徽剧班是指“三庆,四喜,和春,春台”。从徽剧班的这个名称当中也可以看出,徽剧的发源地在安徽的某些地区。而这四大徽剧班也凭借着自身的实力拥有着一定的知名度。而这里所说的“徽剧进京”是指这些徽剧班去到了北京城。

首先,第一个徽班进京是为弘历祝寿。可以将徽班进京这件事情作为我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情。当时第一个来到北京城的徽剧班是三庆,而这一徽班进京并不是在自身的发展情况下,而选择的是因为在乾隆五十五年时为了给弘历祝寿将三庆这支徽班邀请到京城来唱戏。正是因为这一契机,将徽剧带去到了北方地区并且风靡一时,有着非常大的反响,人们也对这种徽班戏剧而感兴趣,并且对当时已经流行在北京的秦腔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徽班在北京城受到追捧。正是借助了为弘历祝寿的这一期即将徽班文化传到了北方的一些地区,并且人们对这种戏剧文化也欣然接受。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在这种情况的影响有许多徽班得知了这一情况也选择了进京。这样一来,京城当中的徽班戏剧占据了绝大的市场收获了一批票迷,也足以体现徽班戏剧的魅力所在,为徽剧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传播了这种戏剧文化。

与此同时,徽班进京奠定了我国的戏曲文化。被誉为我国国粹的京剧,就是在徽班戏曲文化的基础上得以演变而来的。吸取了许多戏曲文化中的精华,成就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京剧文化。徽班进京在历史上算是大事件了,在当时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徽班选择进京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扩大,成为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国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戏曲文化的一种发扬。

徽班进京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四大徽班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扩展资料

四大徽班

徽班是中国清朝中期兴起于安徽、江苏等地的戏曲班社,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曲、梆子等,以扬州一带为最盛,因艺人多来自安庆等地,而得名徽班。

徽”是徽调或徽戏,“徽班”是演徽调的戏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调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当时被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轴子”(读“咒”),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

“曲子”是昆曲,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是童伶,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是武戏,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

由于徽班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与昆剧。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后,带来了楚调(西皮调)。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逐渐演变为今日的“京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徽班进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徽班

什么是“徽班进京”?

清朝弘历(乾隆)皇帝喜爱戏剧,每次到江南巡视,都要请江南各戏班到扬州演出。1790年是他的80大寿。为此特召当时的“二黄耆宿”高朗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京演戏。演后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大受欢迎。便引来“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各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