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一刻为多久?一个时辰有多少刻?
古代一刻是指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即为14.4分钟,至 清 初定为九十六刻,一刻即为15分钟。
有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当于8刻。
扩展资料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宋 苏轼 《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清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个时辰儿不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耽搁了时辰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时辰
百度百科——一刻
二、古时候 一个时辰有几刻
古代一个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每刻约合现在的15分钟。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分左右。
古人认为人死阴气太盛,故选在一日阳气最盛时行刑,方能压制。当为正午12点,此时间是根据西安时间所定。中国古代早期常定都西安(东经108度54分),后改为北京(东经116度43分),两地时差约45分钟,但仍以西安阳气最盛时行刑。即北京地区午时三刻正为西安地区午正。
扩展资料:
百刻制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三、古代的一刻钟是多长时间?
15分钟。
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
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树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见影的移动来计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日刻”。
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为一百刻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十五分钟。
扩展资料:
1、一盏茶、一炷香
明清小说中常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
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
2、“三更”和“半夜”
除了地支计时法,古人还为漫漫长夜单独制定了计时法。古人把夜晚分为五更,每更两个小时。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与常人理解不同的是,一更并非对应子时,而对应的是戌时,也就是说,夜从戌时(黄昏)开始,卯时结束。这样一来,“三更”正好对应“夜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更半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刻钟
四、古时候每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多少刻?
一刻15分钟
一小时等于八刻
一年有12月,一月有5周,一周有6天,一天有12个小时,一小时有四刻,一会有三种茶,一茶二香,一香五分,一分六指,一指十分。
古代‘香柱’的时间大约是一刻钟,也就是现在的十五分钟左右。现在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的易燃,有的燃烧不快。它们不能作为时序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最后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夏天15分钟,冬天10分钟。
小时———十二分支机构的24小时周期为十二小时:午夜前11: 00到1: 00,午夜1: 00到3: 00,午夜3: 00到5: 00,早上5: 00到7: 00,早上7: 00到9: 00,第三小时9: 00到11: 00,为“石海”。每个小时要花两个小时。可以看出,“从第三次到最后一次”相当于现在的“上午9点到下午3点”。
耕田————古代视夕为一更,石海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为四更,印石为五更夜分五更,每更分五更。每个守夜人一个小时,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也就是120分钟。所以每班每个点只要24分钟。由此可见,“四班厨师,五更帆”相当于“深夜1:00-3:00做饭,3:00-5:00开船”。“五更at 3: 00”相当于早上5: 00和72分钟,即6: 12,“半夜4: 00”相当于凌晨1: 00和2: 36分96分钟。
刻字————古时候是用漏壶计时的。漏壶分播有两个水壶和接水壶,播种水壶分为两到四层,都有小孔,可以滴水,最后流入接水壶。接水壶里有个箭头,刻了100分钟。箭头随着蓄水逐渐上升,露出了刻数以示时间,而一天24小时一夜就是100分钟,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以看出,每刻现在相当于14.4分钟。所以“三刻中午”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 43.2午夜,也称为午夜和午夜:辰是辰第一次在12点(北京时间23: 00到01: 00)。
【丑时】鸡,又称野鸡:辰,第二次出现在辰时间12:00(北京时间01:00-03:00)。
【印石】平旦,又名黎明明、天明、日丹等。是夜晚和日交替的时间(北京时间03: 00到05: 00)。
【日】褚,又名日施,黎明,徐等。指太阳刚刚出现和冉冉升起的时间(北京时间05:00-07:00)。
【辰时间】吃饭时间,又称早吃等。古人“朝食而食”的时间也是早餐时间(北京时间07:00-09:00)。
中角,又叫余等,叫中角近中午(时间09:00-11:00)。
【正午】日中学,又名日钟政、正午等。(北京时间11: 00至13: 00)。
【不合时宜】日,又名日失陷、日震中等。当太阳西沉时(北京时间13: 00至15: 00),日沦陷。
【神食】喂食时间,又称日店、夜宵等。(北京时间15: 00至17: 00)。
[酉时]进入日,也被称为在日,坠落,在日和傍晚下沉,意思是当太阳下山时(北京时间17: 00到19: 00)。
黄昏,又称日黄昏、日黄昏、日黄昏等。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天空将会黑暗,世界将会昏暗,一切都将朦胧,所以叫做黄昏。(北京时间19: 00至21: 00)。
【石海】人决定,又称人决定晕倒等。此时夜已深,人们已停止活动,休息了。人们决定保持安静。(北京时间21: 00至23: 00)。
古人说时间不分昼夜。他们白天说“钟”,晚上说“更多”或“鼓”。他们还说“晨钟暮鼓”。在古代,城镇里有许多钟鼓楼人,在早上(辰,今天7: 00),他们打卡报时,所以他们在白天说“几点”;黄昏(酉时,今天19点),鼓报时,所以说是几天鼓夜。都说时间有用,晚上“更”。这是因为守夜人巡逻的时候打梆子,用数数来报时。整个晚上又分为五更,第三更是孩子时间,于是有了“子夜”的说法。
时间下面的计量单位是“刻”,一次辰分为八刻,和每刻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旧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午开斩”,意思是,在三刻时间中午(离中午还有五分钟),当太阳达到顶峰,阴气立即消散时,这一滔天罪行应该受到“连鬼都不是”的严惩。
下面刻的是“汉字”,在广西, 广东,的粤语地区仍在使用,如“下午3: 10”,意思是“15: 50”。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保存有许多“古代汉语"”,原因是古代中原汉人长期居住在岭南,与中原人长期分离。它的语言与那些留在中原的人并不“与时俱进”。在“单词”下面的划分是未知的。根据《隋书律历志》,秒是古代时间单位,下面的秒是“突然”;如何皈依,书中没有说清楚,只说:“‘二’薄如芒;突然“如极品蜘蛛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