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祝融击火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祝融击火这个故事懂得了道理是要善于发现新事物,不要盲目心急。

黄帝:“祝融,你先不要心急,能从石头上能击出火星,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么办,我们再想办法!”

祝融:“是,大王!”

嫘祖:“大王,我倒是有一个办法! 祝融,你把这些蚕丝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取火,试一试。”

祝融按嫘祖的建议把丝絮摆好,再击石,火星溅落的越来越多,点燃丝絮的声音越来越大,祝融轻轻一吹,随着一股浓烟窜出了火苗。

祝融:“成功了!取火成功了!”

有了火,族人们就有了光明和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无不欢呼雀跃。随后,祝融不断改进取火和保存火种的用火技术,还将火运用在军事上,发明了火攻战法,后来,祝融被黄帝封为“火正官”。

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发展如此复杂的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这应该就是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说,祝融氏的贡献在于,最终把火引入了人们的住房内,使住房变成了温暖的家。

二、火神祝融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

大致说来,祝融氏是神农氏时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时代出现的一个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部落,并逐渐迁移到南方生活,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五帝时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职名称,其实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一个行业名称。

《山海经·海内经》一书中关于他的出生作了以下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来孙。另据《海内经》中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是官职炎帝后代担任过此职务以官职为族号,颛顼之后也担任过祝融一职也以职务为族号造成历史上有炎帝族祝融氏和颛顼族祝融氏之分。那么,祝融又是一副什么模样呢?《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他并非“完人”,郭亚注释“火神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应用到两军对垒的战争中去了。《墨子·非攻下》记载如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干厘夏城之闲,西北之隅。”降火助战,这可能是首次把火战使用于战争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吴回,又称回禄,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声没有祝融大,人们把火灾称为“祝融之患”不是没有依据的。于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灾一词的来历。

三、火人祝融的传说反映了什么

祝融是上古历史时期中的一位人物,也是我国祭祀的火神代表,传说中打石取火苗的办法还是他的发明,以及利用火来攻击野兽和侵略的敌人,西游记中的“火神”就是以祝融的形象来塑造的,许多人都知道祝融这个名字,但是你知道黎是谁吗?祝融的本名叫-黎,出生于一个氏族社会,也是这个社会中的贵族血统,传说黎小时候最爱的就是把玩火苗,那时钻木取火还刚刚被发现,人们对于火的利用和管理经验是十分匮乏的,因为一次随父出行而发现了新的取火方法。

传说一:年仅十多岁的黎随父出行,因为路途遥远不方便携带火种,于是黎只携带了钻木取火的材料,白天行走不需要火苗,晚上大军停下来需要生火,这时钻木取火怎么都点燃不起来了,一气之下黎将手中的石头扔向路边,却发现石头碰石头竟然出现了火花,于是聪明的他发现了这个取火的办法,捡起了两块石头拿在手里摩擦,大家都看傻了,以为他疯了,没想到几下就点燃了手下的芦苇花,大家赶紧帮忙燃起了一个大型的火焰,因为这个办法比钻木取火更为省事,后来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和效仿。

利用火来攻击,也是黎所创造出的,蚩尤当年侵犯黎的家乡,黎父亲命他前去迎战,蚩尤的战力和兵力完全超越了黎的,眼看着就要被蚩尤的大军所击败,急中生智的黎想起了之前被火烫伤的一次意外,于是他奉命手下的每人携带一个火种,随身背负数十斤的芦苇花,四处放火,当时的一场战斗可谓是火势熊熊,没见过这个场面的蚩尤部下被烧得连连败退,很快就损失了大量的兵力,蚩尤只好认输,十分狼狈的离开了。回城时,人民将祝融列为了火神,自此战争胜利的那一天被人们定为火神日。

传说二和一的意思也差不多,只不过像是改版了:黄帝带领人民进行举国迁徙,路途走到一半时遭遇了天降大雨,随军携带的木材和衣服装备都被雨水打湿了,因为寒冷引起了人们的感冒,黄帝首先想要解决的就是人们衣服潮湿问题,但是钻木取火已经没法了,木材都已经打湿了,黄帝只好命令祝融将自己衣物中的棉花引燃,用石头碰石头引起的火花来点燃,随后祝融照做点燃了黄帝衣物里的棉絮,为人们解决了衣物潮湿的问题,迁徙大军用火做饭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现在我们用的打火机或者早些年用的火柴都是来源于这个时期人们的发明,早期人们到了太阳落下山后世界就变成了漆黑一片,鲜有光明之处,自从祝融的发现,开始慢慢的使人们的夜晚生活能看到一丝的光明,根据种种事件的推断,祝融即便不是火苗的第一发现人,火的发现和利用也和他有着紧密相关的关系,他对于火的研究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十分的便利,古代可谓是人才辈出,一个小小的火苗被如此完美的利用,黎的一生与火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

四、火神祝融的传说反映了什么?

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谈起南海神庙的建立,人们自然会问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

在神话传说中是给人间带来光明火种的神仙,因此他的功劳也和火有关。他发明了用火战斗的方法,还用自己的火让百姓做饭,用火来为人们照明,赶走咬人的蚊虫等,他的火可以说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千万年来,他一直保存着火种,不让希望之火在人间消失,是古时候人们十分尊崇的一位神仙。因此,他也被人们叫做赤帝。

相传,祝融是炎帝的后裔。祝融的形象十分奇特,虽然长着一副人脸,却是兽的身体。祝融出行的时候,乘着两条大龙。他天生能够随意使用火,为常人所不能,这样祝融得到了人们的敬奉,就成为火神了。

祝融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神。据说,从前天下发生了大洪水,天帝就命令鲧到民间治水。可是,洪水如猛兽,一时很难被挡住。有一天,他听人说天界有一种息壤,可以治水。鲧看见人间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便不惜冒犯天条,在没有经过天帝同意的情况下,把息壤偷到民间,用息壤,治好了水患。

这本来是大功一件,但是,由于鲧是偷了天界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天帝让祝融去惩罚鲧,祝融欣然听命,把鲧逮到天界,接受了天帝的惩罚。他同时在民间扫除恶乱,为人间百姓做主,惩办那些昏聩的君王。

譬如,在商汤讨伐暴君夏桀的时候,祝融就从天界到了民间,见到商汤的大军攻打夏桀的都城,久攻不下,遂施展法力,在夏朝都城上放了几把大火,使得夏桀的军队无法守城,商汤的军队才得以攻打下夏的都城,夏桀大败,随后自杀身亡。在祝融的帮助下,商汤完成伐桀的大业,建立了商朝。

还有一则故事说,在武王伐纣的时候,祝融也前来助阵,而且还带领了其他几个神一同帮忙。祝融在武王面临各种困境的时候竭力帮助武王,使武王增强了伐纣的信心,带领军队直破纣王的都城,纣王据说是被祝融放的大火烧死的。这两个传说塑造了火神祝融伸张正义、为百姓造福的英雄形象。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火神的说法发生了变化:据古书上说,在华夏祖先炎帝的时候,有一个司火的官,叫做祝融,在他死后,为了歌颂他生前为民造福的德行,人们把他奉为火祖;到了尧的时代司火的火官就不是祝融了,而是一个叫阏伯的人。在高阳时代之后,阏伯在封地商丘负责管理火种,因此人们便把他看成是火官,并在他死后奉他为火神。在他的墓址商丘,修建了一个阏伯台,供人祭祀用。

后来,在阏伯台的基础上,人们建立了火神庙。由此,民间兴起了对火神的祭祀,并迅速传播开来。现今商丘之地还存在着古时候的阏伯台,每年正月初七都要烧香祭阏伯台,久而久之,这里每年的正月都会举办相当庞大的庙会。每逢庙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唱戏的,玩杂耍的,燃花放炮的,卖各色小吃的,应有尽有。

如今,火神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和祝福,更多的成为了人们在面对恶劣环境时祈求健康和平安的一种精神寄托,对辟邪护身、保佑家人远离灾害、病毒的一种心灵慰籍,更是现如今人们对亲朋好友的健康、学业、事业、财运、家运、国运的一种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