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1、国籍不同:华侨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而华人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而是取得了居住地所在国家的国籍
2、所需遵守法律不同:华侨是受中国法律约束和管辖的在国外居住的中国人,无论是否在中国居住,都必须尊重中国的法律,而华人和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和管辖,只接受所在国的法律的约束和管辖。
3、获取国外国籍时间不同:华侨不具有外国国籍,而华人是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并加入所在国国籍,因此获取外国国籍时间为其出生后。
华侨身份认定办理条件
具备华侨身份:华侨是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即为华侨。
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
侨眷包括:华侨、归侨的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同华侨、归侨有长期扶养关系的其他亲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华人、百度百科-华侨
华侨和华人的区别
1、拥有的国籍不相同,华侨是指长期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拥有中国国籍。华人是指拥有中国血统的人或者加入了外国国籍的中国人。2、两者需要遵守的法律不同:华侨是受中国法律约束和管辖的在国外居住的中国人,无论是否在中国居住,都必须尊重中国的法律。华人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和管辖。只接受所在国的法律的约束和管辖。
华侨不包括出国旅行、访问人员,政府派往他国协助建设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以及国家派驻外国的公务人员和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对于具有中国血统,但已经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人,也不能视为华侨。
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明清时期,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等。
“华”与“侨”,就其中一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
华侨和华人的区别 到底有什么区别
1、“华侨”和“华人”的区别很简单,华侨是长期居住于海外的中国人,华侨是拥有中国国籍的。
2、而华人则是拥有中国血统的外国人(一般至少是父系血统为中国人才算是华人,母亲是中国人而父亲不是则不算华人),华人是不具备中国国籍的。
3、华侨的“侨”有侨居、寄居的意思,华侨就是侨居在国外的中国人。
4、1878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给清廷的奏章中就把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称之为“侨民”,这是“侨民”一词首次称呼在海外居住的中国人。而在此之前,“侨民”时期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当时这个词是指从北方逃亡到南方的流亡汉人。
5、到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首次使用了“华侨”一词。此后“华侨”一词逐渐被清政府所引用,成为称呼海外中国人的专用词。
6、相比于华侨,华人这个词的历史更加悠久一点。在近代之前,华人与汉人同义,就是汉人的一种别称。
7、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他在给荷兰驻台湾最高长官揆一的劝降书中写到:“我军入城之时,余严饬将士,秋毫无犯,一听贵国人民之去。若有愿留者,余亦保卫之,与华人同。”这句话中,华人就是指汉人。
8、到了近代,华人与华侨都是对海外中国人的称呼,最初的时候二者没有什么区别。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对于海外移民海外的中国人不论是否具有中国国籍,都一概称之为“华侨”。
9、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我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因此那些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人士就不能叫华侨了,而统一称呼为海外华人,华人和华侨的含义正式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