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屐是哪国发明的?

木屐是一种用木板作鞋底,上面绑着一根带子的鞋。在我国古代,它是人们经常穿着的鞋,后来传入日本,至今,在日本仍流行穿木屐。

关于木屐的诞生,有一则荡气回肠的故事。

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重(chóng)耳的公子。他的父亲是晋献公。重耳的继母骊姬企图立她的儿子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并阴谋杀害公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得知这一消息后,带着一邦人马逃到狄国避难。在他的随行中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晋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他害怕流落在外的同父异母兄弟重耳回国抢夺君位,便派刺客追杀重耳。为了免遭杀害,重耳东躲西藏,四处流浪。

在长达19年的逃亡生涯中,介子推总是尽最大的可能照顾好重耳。断粮了,介子推沿路乞讨,将讨来的一点饭菜给重耳单薄的外衣,盖在重耳的身上,而自己蜷伏在乱草堆里发抖。

有一次,重耳及随从们断粮好几天。可由于当地人烟烯少,再加上遇到天灾,粮食歉收,老百姓饿死了不少,哪里还有粮菜救济这一帮“难民”呢。

夜里,重耳被饿得浑身无力,两眼直冒金星。这时,介子推端来了一碗肉。重耳端过碗,哪顾得上问肉的来源,便大口大口地往肚子吞。很快,肉被吃了个碗底朝天,重耳倒头便睡。

第二天天刚亮,大家又起床赶路。重耳发现原来都是走在前头的介子推,今天落伍了,而且脚一瘸一瘸的,裤腿上血迹斑斑。他便连忙问道:“介子推,这脚怎么了?”

“没事,没事,不小心擦了点皮。”介子推回答道。

“怎么会这么严重,让我们重重。”其他的随从提起了介子推的裤管。

这时,介子推才吞吞吐吐地告诉重耳:“昨晚我看公子饿得不行,只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蒸煮给公子吃。”

重耳听了这话,感动得泪流满面,对天发誓:“今后有朝一日登上国君宝座的话,我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后来,62岁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杀回了晋国,并被文武大臣拥立为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后大封功臣。对当年自己在外颠沛流离时的随从更是恩爱有加,一个个都封官晋爵。此时,他才发现对自己中心耿耿的介子推不见了。原来,就在晋文公登基时,介子推悄悄地离开了都城,到深山中隐居了。

晋文公十分想念患难与共的介子推,派人到深山中,请介子推出山共享荣华富贵。但是,介子推以要奉养老母为理由拒绝了晋文公的邀请。

晋文公此后又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可都未能说动介子推。

“看来,只好我亲自去请了。”晋文公心里想。

当晋文公率领一大批文武百官来到介子推的住处时,只见到一间空茅草屋,哪儿还有介子推的踪影呢。原来,介子推听说国君亲自要来,但和母亲一起躲到一座树林茂密的深山之中。

晋文公派人进入深山密林中找,可是也没能找到介子推。

晋文公不甘心白走一趟,可又毫无办法。这时,一位谋士献计道:“放火烧山,只留后山一条路,那么介子推母子一定会循后山路逃山。主公在那路口上,就肯定可以碰到了。”

“好,这主意不错。”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在山下点起了火。

熊熊的大火一直主上烧。直到大火烧到山顶,晋文公还没见到介子推。他担心有什么不测,连忙派人上山查看。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住山顶一棵大树,已经被烧死了。

晋文公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欲绝。他下令将介子推抱着殉身的那棵大树砍伐下来,运到京城,用这棵树的木头作鞋底制一双鞋,让自己穿着,以示永远怀念介子推。就这样,木屐就诞生了。

顺便说说,此后,晋文公常用“足下”指介子推。于是,“足下”成了对人的敬称。

二、日本木屐鞋的由来?

木屐来自日本 木屐又叫「柴屐」、「脚屐」、「鞋屐」,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根据古文献记载,战国时代就开始有木屐了,由於木屐具有许多优点,特别适合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使用,因此受中国南方人的喜爱,早期我国南方多数农民脚上穿的仍然是木屐,尤其以 福建 、台湾等地最多。白米社区守望相助会主委陈烈芳表示,很多人误认木屐是日本产物,其实日本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当时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回日本而广为流传,延续木屐生命至今,目前全世界木屐使用最多的是日本人,在节庆、祭典或是正式场合中,他们必须穿传

三、木屐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

木屐,简称屐(giek),是华夏传统的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普遍服饰,一直没有中断过,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区仍非常普及,据说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木屐是为我国古代人所钟爱服饰,在隋唐以前非常流行。《释名·释衣服》云:“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因此木屐上有两齿,适合在泥中行走。《庄子·天下》注:“木曰屐者。” 桎和屐的汉字构造联系 按,雨行所以践泥。《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屐中可以践泥的齿是为了走路轻便及雨天防湿防滑的作用。《后汉书·逸民列传》云:“初,良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五女能遵其训,皆有隐者之风焉。”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木屐的鞋面是人字形,这是因为木屐绑带的样子像人被捆起来一样,也就是形如“桎”的篆字体(见右图)。《后汉书·五行一》云:“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采为系。此服妖也。到九年,党事始发,传黄门北寺,临时惶惑,不能信天任命,多有逃走不就考者,九族拘系,及所过历,长少妇女皆被桎梏,应木屐之象也。”《颜氏家训》记称:“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述,……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着)跟高齿屐。”《南史·宋本纪》“制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性尤简易,尝著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内左右逍遥,从者不过十余人。”晋干宝《搜神记》提到:“初作屐者,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至太康中,妇人皆方头屐,与男无异。”

除了两齿木屐以外,汉人军队里还采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三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然後马步俱进。或作跂。”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南朝梁《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乌头为之使。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著木屐。 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 路,亦呼蒺藜。”

此外,晋代还出现了屐齿可以拆卸的谢公屐,方便登山。《南史·列传第九》云:“(谢)灵运……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明朝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云:“蹑屐登崖。”

宋明时期,木屐成为像斗笠、蓑衣一样重要的雨具。

四、木屐鞋是中国还是日本的?

木屐鞋是中国的。

木屐鞋起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发明,是汉朝时期常见的服饰,后来才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流传至今。木屐鞋是我国最古老的足衣之一,木屐鞋根据鞋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帛屐、牛皮屐等类型,木屐鞋的底部往往有两条木齿,它可以让人们走路更加平稳。

木屐鞋介绍:

木屐鞋是我国最古老的足衣之一,它的木板下面有两条突出的齿,这个设计是为了方便人们在雨天的泥地上行走。木屐鞋根据鞋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由帛制成鞋面的木屐鞋叫做帛屐,牛皮制成鞋面的木屐叫做牛皮屐。

木屐鞋的特点:

木屐鞋在路面大多崎岖不平的古代非常适用,它可以减少鞋底和路面的接触,让人们行走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平稳。而且木屐鞋的耐用性比普通的鞋子也高上很多,它鞋底的木齿不仅耐用,而且还可以在损坏之后进行更换

五、日本木鞋叫什么

日本木鞋叫木屐。

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

木屐的起源:

木屐中国人发明的。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个小孔,头部一孔;中间和后跟处各有二孔,两孔间挖有凹槽,槽宽和孔径相同。

推测其用途是在绳子穿过小孔后将其嵌入槽内,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另一件为圆头方跟,开有六孔,后跟处二孔间也挖有凹槽。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

六、木屐起源中国还是日本?

木屐,就是木制的鞋。提起它,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春秋时,晋文公出国流亡19年,即位以后,便封赏他的追随者,追随者之一介之推却不受禄,隐于深山,敦请不出。后来文公以火焚山,以为这一下子可以把他逼出来了。但介之推仍然不愿出来,抱树焚死。

事后,文公甚为哀惜,便以这棵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此后木屐普遍流行。当时木屐不仅为一般平民穿着,士大夫亦喜穿用。到了宋代,京师长者就都穿着木屐。仕女出嫁,亦以漆画制彩屐为妆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