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韬武略指什么?
是以天地万物的信息规律做外形(意识的形态)以作保护、以最精要的方式来操作,是为文武双全、大智大勇也
文韬武略,读音是wén tāo wǔ lüè
成语解释
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文,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等;韬,皮革做成的刀、剑的套子;武,消停战事;略,举其要而用其精、用功少。
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用兵的谋略。
扩展资料
近义词:文武双全
【拼音】: wén wǔ shuāng quán
解释
文:文才;
武:武艺。
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出处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十一回:姓白名玉堂,因他形容秀美,文武双全,人呼他绰号为锦毛鼠。”
词语辨析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能文能武。
二、《六韬》主要讲什么?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故称之为《六韬》。
全书6卷,60篇,其中《文韬》12篇,主要讲要取天下,必须收揽人心;收揽人心,在于爱民,施行“仁政”。阐述了为君之道。强调了战争本于道义,政治先于军事,所以名为“文韬”。《武韬》5篇,讲用武力和非武力手段取得国家政权的韬略,强调了“伐谋”为上,而后才动用武力征伐敌国。《龙韬》3篇,主要论述军队的统御和指挥问题,包括统帅部的组织机构、选将立帅的标准、通讯、出兵作战的原则、预报敌情、如何预见胜负及耕战结合等问题。《虎韬》12篇,主要论述兵器、器材及各种战术问题。《豹韬》8篇,主要论述各种地形上的作战方法,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置办法。《犬韬》10篇,主要论述军队的教练、士兵的挑选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韬略。
《六韬》“规模宏大,本末兼顾”,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兵书,历代一直受兵家重视。被后世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司马迁曾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为本谋。”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三国时的刘备、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都很重视《六韬》,并把它作为向臣僚和子弟推荐的书目之一。北宋末神宗元丰年间颁布《武经七书》为武学必读书,《六韬》是仅次于《孙子》和《吴子》的重要兵书。
《六韬》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继承了以前兵家的优秀军事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可以说是先秦兵书中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文武兼备,在政治谋略和军事理论上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兵制、兵器、通讯方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引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
三、六韬的军事观
《六韬》包含《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六篇,涉及战争观、战争谋略、作战指导和军事人才思想等多方面的军事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其中能反映吕尚军事思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争取人心
在《文韬》中,多次强调收揽人心的重要性,并提出收揽人心的具体方法。如“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以及“爱民”、“惠民”、“修德”等,尽管这些思想完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西周甚至更早的商代,如商汤和伊尹就已模糊地认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对照吕尚在灭商战争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政策措施,我们不难看出《六韬》中收揽人心的思想与吕尚的思想是基本相符的。再者,与吕尚同时的周公也曾说过:“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而稍后产生的军事理论著作《军志》、《军政》也有“有德不可敌”等,与吕尚的思想亦可谓一脉相承。由此可见,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结合对敌斗争的需要,作为周军政大员的吕尚,完全有可能已认识到人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因而采取了适合不同阶层要求的一系列措施,以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拥护。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强调的争取人心,主要是为了稳定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缓和民众及奴隶们与奴隶主的矛盾,以便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政治目标。如《文韬》第一章开篇就直言不讳地用钓鱼米比喻收揽人心,即“缗(钓线——引者注)微铒明,小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尽力卖命——引者注)”,可见吕尚争取人心是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利益为前提的。
第二,主张政治攻心,瓦解敌人
《六韬》第二篇《武韬》中,有《文伐》一章,所谓“文伐”即今天所说的政治攻势,与“武伐”相对。《文伐》的内容分为十二节,主要是谈如何运用政治攻势来瓦解敌人,达到武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并为武伐创造有利条件,如“因其所喜,以顺其志”、“亲其所爱”、“尊之以名”,“辅其淫乐”、“养其乱臣”、“收其内,问其外”以及“赂以重宝”等等。这些内容虽然多是战国时流行的思想,但就其思想本原而言,与吕尚辅文王时采取的麻痹纣王,分化瓦解商统治集团的种种措施所反映出的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说《文伐》中的思想是吕尚思想的记录和阐发。可见吕尚已经认识到了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即为了夺取战争胜利,不能一味靠军事进攻,还必须善于实施政治攻势,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顺利地实现战争目的。当然,吕尚在这方面的思想还很肤浅,还未系统深入,只能认为《文伐》中的部分思想是吕尚已经具备的。
第三,文武并重,谋略为先
《六韬·武韬·发启》中说:“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大智不智,大谋不谋”,意为战争在于以智取胜,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而要做到以智取胜。高明的人运用智慧于无形,使人不见其智,运用谋略于作战之前,使人对其意图不能察觉。又《三疑》章中提出:要“攻强、离亲、散众”,就要“因之,慎谋”,就是说要对付强敌,要使其众叛亲离,最好的办法是表面顺应敌人的意图,实际上则秘密运用谋略。另外,在《兵道》章中还说:“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即用兵之道在于把握战机,造成有利形势,要造成“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的假象,以迷惑敌人。以上这些论述与吕尚在灭商之战中不因自己势力的迅速发展而立即发动决战进攻,自始至终没有忘记用智谋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当商王朝分崩离析之际,又不失时机毅然发动进攻等政治、军事措施是大致相同的。这足以说明《六韬》中重视谋略制胜的理论,实来源于吕尚的军事思想,是吕尚谋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六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六韬》六卷,故称之为《六韬》。其中《文韬》12篇,主要讲述了要想取天下,必须收揽人心,收揽人心,在于爱民,施行“仁政”等内容。
《武韬》5篇,讲述了用武力和非武力手段取得国家政权的韬略,强调了破坏敌方施展的谋略为上,而后才动用武力征伐敌国。
《龙韬》3篇,主要论述了军队的统御和指挥问题,包括统帅部的组织机构、选将立帅的标准、通讯、出兵作战的原则、预报敌情、如何预见胜负及耕战结合等问题。
《虎韬》12篇,主要论述了兵器、辅助器材及各种战术问题。
《豹韬》8篇,主要论述了在各种地形上的作战方法,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置办法。
《六韬》10篇,主要论述了军队的教练、士兵的挑选以及各兵种的作战特点和协同作战的韬略。
《六韬》继承了以往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所以思想内容很丰富,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另外,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它从政治克敌的高度,阐述了不战而胜的思想,它强调争取人心;主张政治攻心,瓦解敌人,还主张文武并重,谋略为先。它继承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观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提出了“上战无与战”的主张,要求战争指导者能够掌握兵不血刃而能获得全胜的战争指导艺术。
在治军方面,《六韬》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和《吴子》的基本思想,主张任用勇、智、仁、信、忠兼备的将帅,统领军纪严明、号令一致、训练有素的军队。
《六韬》受到后世兵家的重视,很多军事家、政治家和统军人物都非常看重它,都精心研读过它。《六韬》在国外也颇受重视。
《六韬》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它不仅文武齐备,在政治和军事理论方面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编制、兵器和通讯方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六韬》
五、“文韬武略”指的是什么?
文韬武略比喻用兵的谋略。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七回:“你便有文韬武略,怎逃出地网天罗。”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文武双全 [ wén wǔ shuāng quán ]
【解释】: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出自】:《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示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