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等吃粽子是中国各地端午的传统习俗。端午节的时候,许多地方还会有划龙舟的习俗活动。将艾草悬于门前,也是在各地都有的传统习俗。

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等。

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还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河南的端午节习俗标配有哪些?

河南作为北方的人口大省和全国的人口大省,有着浓郁的北方文化,河南的端午节也和北方的大多数地区的端午节习俗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地方。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人们自发创立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就是包粽子和吃粽子。河南的端午节也不例外,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粽叶和糯米端午节的当天进行包粽子,吃粽子。河南地区喜欢吃的粽子是豆沙馅和蜜枣馅的甜味粽子,包粽子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方法,在河南地区,人们习惯于包四角的粽子,粽子里面放上蜜枣,红豆,糯米等,煮熟之后,再粘上白糖一起食用。也有直接蒸不带粽叶的粽子的,将糯米洗净蒸熟,然后在放到容器里,平铺一层糯米再平铺一层豆沙,多次反复这个动作,压实,再放入锅中蒸,这样做出来的是镜糕。

端午节在河南人眼中也是赛龙舟的日子,河南多数地方会举行赛龙舟的比赛,也会举办赛龙舟结果的竞猜比赛,大家在划船赛龙舟的过程中感受到端午节的节日氛围,这种节日氛围是端午节这样的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所带给我们的新的享受和体验。

端午节在河南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在门口放上艾叶,祈求全家在接下来的一年间能够风调雨顺,同时还有老人给小朋友编彩绳的习俗,祝愿小朋友在这一年中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的民族节日,不仅仅是大家悼念屈原的日子,更是家人见见面互送祝福,同时在彼此的交流中能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节日的问候。河南人过端午节比较的隆重,这和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介绍

1、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后来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2、划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

3、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流传故事多而广。

4、挂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挂艾草: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河南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 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 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 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 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 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受古人五月五日为“恶日”说法的影响,端午节这天,民间还有许多消灾祛病、预防瘟 疫流行的风俗。每逢此日,河南家家有采艾、挂艾的习惯。当太阳还未升起,中原城乡 还笼罩在晨霭之中,农民们就踏着露水上路了。据说日出以前的艾性凉,可以辟邪。日 出以后的艾性热,容易招邪,所以人们都要赶在日出以前上山采艾。

在豫南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 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说起饮用雄黄酒,人们马上会想到《白蛇传》的故事,想起许仙让白娘娘喝雄黄酒, 以至端午节时白娘娘现了原形,吓死了许仙的民间传说。不过,现在喝黄酒的人少了, 大多是用雄黄酒给孩子抹耳朵、抹鼻子、抹肚脐,据说这样可以避瘟疫、杀蚰蜒、防蛇 蝎,还可以预防毒疖。

此外,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 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 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 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