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漳州活火山口介绍 急用!!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2001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漳州滨海火山自然生态风景旅游区衬托在蓝天、碧海、沙滩、绿林之中,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海上娱乐、寻奇探险、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为一体,是一处回归大自然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区内保留了典型的第三纪中心式火山喷发构造形迹和后期风化侵蚀的地形地貌景观,以四种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质遗迹为代表,即南碇岛的柱状玄武岩、古火山口、串珠状的火山喷气口群和玄武岩的西瓜皮构造,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地质博物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科普性和趣味性。

漳州滨海火山自然生态风景旅游区是中国唯一的滨海火山地质地貌风景旅游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前亭镇滨海一带,海陆域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两座神奇的火山岛——林进屿和南碇岛。林进屿是由火山岩〔玄武岩〕组成的似椭球形岛屿,岛的东南边有一个形成于2000多万年前的古火山口,东北海滩上则有多达16处的火山喷气口群及几千平方米的铆钉状气孔柱群,构成了国内罕见的古火山岛景观。南碇岛呈椭球形,整个岛由源于地下70~130公里处的140多万根巨型柱状节理玄武岩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多柱状玄武岩的滨海火山岛,玄武岩石柱高于海平面20~50米,柱体状若梳理整齐的排排黛丝,自崖顶直插入海,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景区内十几公里的海岸线上,有崎沙湾、江口湾和后蔡湾三个优质沙滩,清澈的海水、平缓的沙滩、细腻均匀的沙质、保护良好的原生态植被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滨海风光。

牛头山古火山口是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景区。位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东南。牛头山古火山口,以喷发机理完整,层次清楚,保存完整而闻名国内外,历经15次喷发,总厚度为178.5米,现可看到的第三世中段上部的最后三次喷发物,距今2460万年,古火山口形状似一个朝天的椭圆形喇叭口,开口处顶端直径50米,底部深3米,潮涨水淹,潮退口现。在古火山口及周围0.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火山颈、火山口、喷发相、溢处相等火山活动的形迹十分完整和清晰,地表上由岩浆形成的六方柱状节理玄武岩,以及西瓜状,流纹状,枕状节理玄武岩,呈奇特壮丽的景观,被地质学家誉为“中外罕见的古火山博物馆”和“兵马佣”,是国内罕见和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口之一;具有地质构造,火山学,古地理地震,大地构造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是集地质遗迹保护科学研究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名胜景地。该地北与厦门特区仅一水之隔,南靠汕头港,东临台湾海峡,西与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相接,腹地亮阔。周围还有明洪武二十年建造的兵戌镇海卫古城;闽南第一峰著称的巍峨壮观内有24景的南太武山,与金门北太武遥相呼应;有华东最大灯塔“镇海角灯塔”,美丽的人工湖西南院,12公里长洁净宽阔的隆教湾天海滨浴场等文化历史遗址与自然景观。

二、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史迹”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漳州海丝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漳州海丝遗产”是指漳州市月港码头遗址及古街、南胜窑遗址、东溪窑遗址等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遗产。第三条 “漳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确保“漳州海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四条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负责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省、漳州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遗产保护的监督管理;“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明确机构具体负责遗产的日常保护和管理。第五条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公安、财政、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工商、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漳州海丝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第六条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群众性保护组织,参与保护“漳州海丝遗产”。第七条 “漳州海丝遗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所有权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保护“漳州海丝遗产”,依法参与涉及所有权人利益事项的管理。第八条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同省内外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地区的联系与协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港澳台和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第九条 对保护和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规划和管理第十条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及其详细规划,并依法报批。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保护规划,漳州市人民政府依法批准详细规划。

“漳州海丝遗产”保护规划应当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

保护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经批准公布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确需更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第十一条 “漳州海丝遗产”根据保护要求划定为遗产区和缓冲区,分级进行保护。遗产区和缓冲区区划应当与其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相衔接。

遗产区和缓冲区分界线由漳州市人民政府划定,并设立界碑(桩)。第十二条 “漳州海丝遗产”遗产区和缓冲区内禁止进行任何损害或者破坏遗产资源的建设活动。

遗产区内不得建设与遗产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或者实施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确因保护需要进行建设的,应当符合保护规划及其详细规划,并依法报批。

缓冲区内确因生产、生活需要进行建设的,应当符合保护规划及其详细规划,不得破坏遗产的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并依法报批。第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不符合“漳州海丝遗产”保护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逐步整改、迁建或者依法拆除,造成所有权人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对周边遭到破坏的景观、植被等应当责令相关责任人及时修复。第三章 保护措施第十四条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遗产区和缓冲区内的文物景点、人文景观和古树名木作出明确的标志,并设立保护设施。第十五条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不得损害或者破坏“漳州海丝遗产”原生态资源;周边一重山范围内林木林地逐步依法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并依法给予林权所有者补偿。第十六条 “漳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日常监测巡视制度、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委托相关机构对遗产保护状况进行监测,发现可能危及遗产安全的,应当及时依法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保护,并向省、漳州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

三、漳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包括哪些

漳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包括漳州市郊的覆船山、龙海的万宝山、漳浦的香山、东山的大帽山和诏安的腊州山等。其遗物多为陶片、石器、石片、兽骨、贝壳等,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过着狩猎、捕鱼、捞贝和采集的生活。

漳州商周时代文化遗址,据专家考证,目前全区共发现274处商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山岗、台地和缓坡、及滨海台地,小岛顶部和河流入海处的三角洲地区,遗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青铜器三大类。

漳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即漳州市北郊的莲花池山和竹林山,为1989年兴建公路时发现,并从原生层中采集到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27件,其中出自莲花池山的23件,出自竹林山的4件,分为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刮削器四种。

参考链接:

四、福建漳州有哪些历史遗迹?

漳州名胜国家AAAA级风景朝圣区 —— 三平寺

广济大师(又名:祖师公)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乡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竹涛滚滚,山清水秀,风景绮丽多姿,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去处,每年接待外国朋友、外籍华人、华侨、港台同胞和祖国内地的游客五六十万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善男信女,连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过除夕。香火颇盛,热闹非凡,别有一番景致。

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由于父亲到福建做官,义中于唐德宗李适兴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诞生在福唐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属的福清县。义中聪明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过目可记诗文。父亲是个大师,求医寻教者络绎不绝。后因唐武宗李炎废佛汰僧,义中大师依依不舍地告别紫芝山,率领众僧尼,艰难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平和境内的九层岩避居。只见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迷人,是个造寺传教的好地方,他和众僧尼历尽千辛万苦,在这里兴建三平寺院。

义中大师看到这里的山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极为贫困落后,缺医少药,许多山民贫病交加,被迫背井离乡,往外逃荒,造成这儿的山园荒芜。他来到山民中,向老百姓问寒问暖,尽心尽力为山民医治疾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

三平山来了义中大师,竭诚为山民送医送药,医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阵阵温馨的春风,吹拂到山里外。外逃的山民欣闻这消息,奔走相告,都陆陆续续回到山里来。义中大师便向他们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落后面貌,他还积极引导山民开垦荒山,建造田园,兴建水利,筑起村舍,男耕女织,使深山里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山民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与义中大师及众僧尼更加和睦相处。

唐宣宗复兴佛教时,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义中大师在三平山内外更加认真传教,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唐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义中大师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岁。由於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一千多年来,这里香火颇盛,人们一直杷他当作慈善的神来敬奉。连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义中的功德,争相结伴来这里朝拜,并捐赠款项,修葺殿宇。

创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国著名古刹三平寺,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来,由当地政府和海内外热心者投资,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显得更加金碧辉煌。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三平古寺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门额上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平寺”金字横匾,在七彩的阳光映照下,灿烂夺目;山门屋脊上,有两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龙,对着一幢小宝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腾跃晴空之势。

香客进入山门,步入天井。天井两侧是莲花池,香客沿著中间的石板路直进,登上台阶,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比山门的地势高一米多,两廊对峙,右廊壁上镶嵌着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

香客二进“祖殿”,即“广济大师义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条长廊,香客须从边门步入长廊,方能抵达殿堂。殿堂面宽三间,堂中端坐着义中大师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关节能活动,只要有人为之支撑,即可站立,别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处,也就是最后一进称之为“塔殿”,经精心整修,焕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宽三间,两侧有台阶,香客欣然登上台阶,从边门进入殿堂。殿堂正中极为光滑的水磨石笼里,有一尊三平祖师义中大师的趺坐像,塑像造型优美,头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亲。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水泄不进。

这塔殿的正中,有一个圆伞形的顶盖,构造极为雅观别致,碑文称之为“宝盖”,正好罩在广济大师的头上。据传,义中大师九十二岁时,是坐着告辞人世间的。他仙逝后的遗骨现在还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笼里,故这里香客云集,是三平寺最为热闹的地方。殿壁两侧镶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记。

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

三平古寺后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东南一里外,有个“毛氏洞”遗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题写的“毛氏洞”三个大字。这洞里是毛人生活过的地方,石头上还有一支石烛,流传著一则神奇的故事,给这个洞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不仅吸引众多的游人,也吸引着海内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条瀑布,游客临近瀑布,即可听到水声如雷,产生气势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头仰望,只见碧绿的山泉从几十公尺的悬崖上飞泻而下,迸发出无数水珠,水珠如离弦之箭,万翎齐发,源源不断,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龙须飘拂;水珠在艳阳的映照下,深潭上则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为壮观。

三平寺历史悠久,蜚声海外,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外广大的僧众和香客。1979年以来,国际友人和各地的佛门弟子、宗教团体,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盛况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信仰虔诚,年年来朝拜,岁岁来访问。他们目睹大陆寺院在迅速修复,宗教活动开展正常,十分高兴。纷纷捐资,表示愿为修建工程作奉献。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桥梁,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地作出贡献。

天下第一奇石——东山风动石

坐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素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 风动石长4.46米,重约200顿,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 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该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漳州)土楼

漳州土楼遍布在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 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漳州土楼民居近2000座,仅南靖县就有1300多座,堪称土楼王国。也是全国土楼最多的地方。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成。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今年7月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AAAA级风景区——云洞岩风景区

云洞岩风景区 是福建省省级名胜风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云洞岩位于龙文区蓝田镇,324国道线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厦门特区约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当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待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中,故名“云洞岩”。云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奇树参天,洞壑深幽,远观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讲经。所以,迎面大石刻着“搔首”两个大字,表示对太上老君的崇敬。

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市漳浦-龙海的滨海地带,面积318.64km2,火山-海蚀地貌发育,为西环 太平洋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属欧亚板块东缘裂隙带,2600万年至700万年前喷出的玄武岩出露于海岸和海岛,喷发序次清楚,特征典型,如火山口、喷气口、气孔柱群、气势磅礴的柱状节理群、海蚀蘑菇石、海蚀台柱、海蚀崖、海蚀洞等,数十个宽阔平坦的海滨沙滩,优质洁白,并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遗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军事要塞等也都是人们浏览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五、漳州土楼的介绍

土楼的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漳州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漳州土楼数量很多,共有800多座。历史最悠久的是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它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有确皇姐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规模最大的土楼是直径达94.5米的诏安县宫陂乡“在田楼”,它有“超级土楼”之称;土楼造型多样,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最为奇特的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它是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漳州土楼民居近2000座,仅南靖县就有1300多座,堪称土楼王国。也是全国土楼最多的地方。

元末明初,元人退出关外,但沿海倭寇,海盗为患,屡侵入漳州各县城乡抢劫烧杀,民不安生,许多村庄仿卫城模式,聚族建土楼御卫。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与清兵在闽南一带展开拉锯战,民间又建不少土楼、石楼以安生。

漳州土楼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弧形、八角形、曲尺形、五凤楼等,大量的是方形楼与圆楼。漳州土楼民居最早出现于元代,南靖书洋乡石桥村永安楼建于元代中期,书洋下版寮村裕昌楼、辑光楼约建于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已有600多年。据南靖县统计,建筑时间距今400年以上的土楼有27座,300年以上的有37座,200年以上的有130多座。最大的土楼是书洋乡裕昌楼,高五层,每层54间,共270间。最高的土楼是梅林乡方形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共140间。

土楼民居建筑多选址于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

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自然环境优美,独具闽南田园风光的特色。

六、1973年在江西省樟树市发现的什么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1973年在江西省樟树市发现的吴城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

自1973年9月吴城遗址被发现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实地指导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先后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一起,进行了九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揭露面积6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窑12座、灰坑和窑穴92个、墓葬20座、水井2口、铸铜遗迹一处。

扩展资料:

吴城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大量的陶文和符号等实物资料,论证了殷商时期赣鄱地区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区域;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和中原一样,能熟练地掌握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青铜器,解决了南方地区殷商时期能否铸造青铜器的重大学术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城商代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