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看待生死?

其实,生命既复杂又简单,其生命历程就是一段旅程,既漫长而又短暂,既有起点也有终点,当一声哭啼呱呱坠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伴着孩子的出生,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快乐和喜悦!然后,就会面对自身的、环境的,疾病,交通,灾害等等对生命侵袭,稍有不慎、差错生命就没了,人一生下就面对死亡威胁,死亡谁也无法逃避的一条路新老交替,新成代谢是自然法则,

人赤裸裸地来到人世,最终仅穿着一块遮羞布不得不离开,化为灰烬回归泥土,人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充满惊刺和坎坷,个体生命就是人生的感受和体验,普通人大都在生老病死后,在忙忙人海中只对熟人,亲人,朋友有影响力,个体死亡随时间推移,就开始谈化,封存在人们记忆里或逐步消失,只有当忌日或七月半亡人节日来临时,才会记起他们,纪念他们……

生命受之于父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人都流躺着先辈们的血液我们没有理由践踏生命,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活得惊彩,追寻生命的意义,从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给了我们答案,给了我们宝贵精神思想遗产,有抛头颅洒热血,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义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壮语,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其死重于泰山,激励了一代一代人,也有生不带,死不去,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无奈有生不如死,命悬一线,阴阳两隔生离死别的感慨,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勉的,也有草菅人命,作恶多端,多行不义必自毙,死无葬生之地,是死有余辜,轻如鸿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

二、如何正确对待生死观

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

中国人其实是很不愿意谈死亡的,甚至觉得这个字眼很不吉利。这跟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大家忌讳谈死,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人死了也说成是“老了”或者“走了”。谈死色变的文化基调,衬托出一种灰色的人生态度。

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然而,人们往往非常重视“生",对老、病、尤是死亡一直讳莫如深。 特别是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现在,“体面而有尊严” 的活着已深入人心,而对死亡却异常忌讳,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死亡 ”这个话题,不仅仅代表着言语上的不吉利,更被置于道德的高架上。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视死亡,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中,都要伴随着很多次“死亡”,亲人离世,或者认识的人离世,这些都是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尽早的对孩子进行有益的“死亡教育”,向孩子讲解死亡的话题时不要欺骗,那些看似美好的谎言只是家长对死亡的另一种逃避,在死亡教育这件事上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其次要如实告知,告诉孩子死亡到底是什么样子,它不应过分恐惧,更不应是无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