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制度的历史意义

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纪念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顾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30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恢复高考制度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考是哪一年恢复的?

1977年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将恢复考试。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招生,这次高考总共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录取了27.3万人。

1977年冬天,举行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分为文史与理工两科,文史类科目是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工类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恢复高考的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恢复高考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恢复高考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是改善社会风气。恢复高考后,招生采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原来盛行“走后门”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净化了社会风气。恢复高考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改善了社会风气,使中国社会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此,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信念,不仅向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蔓延,而且逐渐扩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是促进社会流动。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它的社会作用却远远超出考试、招生、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高考是由国家主持的、对年轻一代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之后,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基础性社会分工。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凡通过高考进人高等学校的,毕业后即成为脑力劳动者,农民即转为城市居民,年轻人高中毕业后,高考是他们一生中决定性的第一步。这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考、每年高考都像盛大节日一样的根本原因。高考能够改变命运,使许多人跳出农门,成为“准干部”身份的大学生。在当时,高考可以改变人的身份和地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相当强大。许多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在工厂劳动的青年,从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直接上到大学,变化的幅度相当大,毕业后多数走上重要岗位,许多人日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恢复高考在当时犹如一声号令,使全民的精神为之一振,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分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在使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从迷茫、躁动、灰心转为积极、冷静、向上,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中国社会得以重新走上正轨。从此,高考一直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每年6月7日-10日实施。参加考试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国公民。

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恢复高考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1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邓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41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

1977年,查全性面谏邓小平同志,首倡恢复高考并被采纳,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977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人;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报考,录取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

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

考试形式

普通高考采闭卷考试形式,考试科目根据个人选择而不同,必考内容为语文、数学和外语。旧高考模式省份省份文史类和理工类考生分别参加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考试。

新高考模式省份采取“3+3”或“3+1+2”模式,第一批(上海、浙江)和第二批(北京、海南、山东、天津)改革的一级行政区使用“3+3”模式;

第三批(重庆、福建、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及之后的一级行政区使用“3+1+2”模式,在“3+3”模式中,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地理、化学、历史、生物(上海为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物理中的三个科目作为选考科目。

在“3+1+2”模式中,考生可在选择首选科目(历史、物理二选一)后,自由选择地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中的两个科目作为选考科目。

除自主命题的一级行政区(浙江的语文、数学、英语科目将于2023年改用全国卷)外,其他地区的新高考语数外科目使用全国卷,选考科目属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均由各一级行政区自主命题。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背景

一九七七年八月四日至八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八月六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

教育部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些意见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告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

扩展资料

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1周年意义重大,一方面回邓小平同志在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一方面回顾高考41年走过的历程,思考和展望高考发展和改革的未来。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恢复高考是哪一年?

高考是在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恢复的,当时知情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是非常兴奋的,而且在刚开始恢复高考的时候,报考人数非常多,这次高考也对千万人的命运产生了影响,所以在当时也是比较轰动的。一直到现在,高考也是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的,不论是什么阶层的人,对高考的重视都是一样的,而且寒门子弟大部分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不错的成就。

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

1、通过高考能挖掘一大批人才,能使这些人才在不同的岗位发光发热。

2、恢复高考不仅是恢复考试制度、高校招生制度,更重要的是,恢复了知识的价值,建立了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应该说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最主要的信号,同时,也是一个我国迈入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