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紧密衔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归属对当下大学生而言,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对国家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认同,等等。

政治立场指认识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立场强调的是方位、眼光和选择,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要求一心向党、一心爱国、一心为民,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觉担当公民责任和义务;严于律己、发奋学习,甘于奉献青春和才华。

政治认同乃大学生坚守政治立场的基础。从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政治认同是政治立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强调政治思想的认知、政治感情的培育、政治意识的建构,通过政治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强化。政治立场是政治认同的结晶和成果,关注政治地位的确立、政治方向的选择、政治态度的规正。与此同时,青年的政治立场形成后反过来又能影响其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可进一步推动政治立场的完善和优化。两者紧密衔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二、什么是政治立场?

简单地说就是你赞成那个党派的观点在我国不存在,因为我国执政党是共产党,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关于政治立场以前有个左右倾之说左倾、右倾、右派 和防左反右:中国特色的左和右就中国的历史而言,使用左派和右派和国际上的称呼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不说左派,而是说左倾冒险主义,比如土地革命时期,称王明领导的在城市中发动暴动革命,迅速夺取政权的行为称之为左倾冒险行为。

而对于右派,开始是叫右倾投降主义,最早是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放弃领导对革命的领导权,完全听从当时的国民政府(汪精卫、将介石),从而导致党的革命事业遭到巨大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错误都是机会主义,是理论和现实的脱节。

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主要是错误指导思想的差别,和左派、右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比较基础的分别,就是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依靠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左倾冒险主义主要依靠工农大众的暴力取得政权,而右倾投降主义则想通过妥协的方式和平的分享政权,但这被证明都是错误的。

而建国后的右派则是另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名词。这个右派显然不同于陈独秀所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那怎么会创造出后来所谓的右派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这样的历史事件呢?这恐怕要从抗战结束后讲起。

当时有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民主党派如民主同盟等,解放战争结束后,部分民主党派被接纳入了新中央政府,比如当时的国家副主席就半数是民主人士担任,当然这样的安排也是有目的性的。到了1956年后,国家发展基本进入正规并呈现旺盛发展的态势,当时中央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广大群众想党和政府献计献策,但可能是因为放的太过,部分地方出现的不同意见甚至威胁到了党的执政地位,如后来《光明日报》储安平提出了“党天下”的言论,事态的发展是令毛没有想到的。

毕竟这不是解放前,毛后来就提出了“事情在起变化”,决定打击这批被认为是猖獗的向党进攻的“右派”分子。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后来反击右派运动,不但打倒了一些高中级知识分子,甚至连一般向党和政府提意见的同志都被错误定为右派,错误的批斗乃至下放劳动等。

这批右派从戴帽到摘帽有的被后来的各个运动又再打倒,可谓经历了从1957年到1976年非常时期阶级斗争的长年之苦,直到文革结束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后才得以最终解放。 但大部分人的最好的青春年华已经随那狂热的岁月远去。

而这批人,这些所谓右派,其实很大部分是中国当时有知识、有正气的爱国者,他们的被迫害是共和国建设难以弥补的损失。可以说,也就是这次反右,让中国人背弃了说真话的勇气,社会诚信的丧失更是不可估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有一次反击右倾翻案风,当权派是为了防止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复出政坛,也算了借用了57年反右的牌子。

正是因为1978年近20年左的错误,导致了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邓小平同志后来提出了防左反右的方针,提出重点在防左的错误再次出现。下面就具体介绍什么是目前中国左派右派的特征。

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