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生:越南游记(二十)丁、黎两朝古都华闾(上)
穿过一条嘈杂的街,越过一座类似护城河上的小桥,眼前是一座五开间的三层城门楼,皆以黑色的火山石堆砌。
进入了古都城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广场,近1平方公里,由黑麻石铺就。广场空旷,仅留有一座二层红瓦十二柱的亭子,走近一看原为水泥柱,竟也是仿建。亭东200米处有座古牌坊。四周皆为青峰翠岗,古都好像建于盆地之中。护城河绕广场而行,由东北向西南流去。亭东方为一个不小的村庄,密密麻麻盖满房屋。
小秦指着亭内的用越、汉文写就的新刻石碑碑文说道,广场上原建有丁、黎二朝的宫殿,现均已毁。你看广场北部那几座石础,是中式的古代宫殿建筑立柱搭梁用的基石,原盖有多座宫殿。这空旷之地为古代宫殿区已无疑义。
被称之为“先皇”的,就是在安南10世纪诸侯混战之际异军突起荡平众强梁的丁部领。
说起丁部领,就不得不提起在安南,也就是后称“越南”的独立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的两个人。
一是曲承裕。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中原地区发生安史之乱。八年后叛乱虽被平定,但河北、山东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步蔓延到川陕、河南、两淮和岭南等地区,节度使或部将的叛乱时有发生。中央集权的削弱和藩镇割据的加剧,使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在经过一段短暂的中兴后又步入没落,从此一蹶不振。各类矛盾的加剧催生了黄巢农民大起义。907年,唐朝覆亡,中原先后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个小朝代,平均每个朝廷仅十余年;而南方包括越南地区则建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等十个地方割据政权,在云南还先后有南诏和大理政权,整个国家陷入内乱与分裂之中,安南地区也未能幸免于难。从803-880年,安南多次发生兵变或事变,多个安南都护、经略、节度使或被杀,或被逐,如经略使武诨(越南武氏开基祖之一,武元甲为其宗族后裔)曾逃往广州。
经过千余年的中原王朝郡县统治,汉儒文化的强势推行,汉越血统的交融,这时的安南境内已形成一批由汉人与越人融为一体的封建统治阶层。这些人不但熟悉中原王朝的 历史 文化,而且熟知安南风土民情,和当地村社头人或土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西汉时期郡县官吏与雒将雒侯等部落首领格格不入、以至酿成二征夫人起义的状况有明显的不同。在风雨飘摇之际,安南的上层人物开始洞悉内外,野心膨胀,觊觎封建割据大权。
唐后期中原人曲承裕由朝廷入安南仕宦,子孙也随迁,留居当地,后演变成安南鸿州(今越南海阳省宁江县)的富豪世家。曲氏乘机崛起,控制了安南。唐天祐二年(905年),曲承裕得到唐王朝的承认,被授予静海节度使之衔。但由于唐中央王朝之无力远及郡县,何况安南,致曲坐大,曲承裕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酋首,开创了越人上层建立几乎完全割据的政权之先河。
而与此同时,以军功著称的刘谦、刘隐父子先治封州(今广东封开)、贺水(今广西贺州),后因平定端州、广州之乱,唐天复元年(901年)刘隐被荐权清海节度使留后(即岭南节度使),后又被唐之后的后梁朝封为清海、静海两节度使、安南都护,并加封南平王。刘隐故去,其弟刘岩,后改名刘 ,即位之。其谓僚属:“今中国纷纷,孰为天子!安能梯航万里,远事伪庭(指后梁)乎。”遂与中国南方其他九个割据政权一样,刘在广州称帝,号南汉国。这便是中国第二个封建分裂时期,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的“南汉国”之由来。
因隋、唐、梁时,安南地区即今越南北部地区属岭南道,由岭南节度使管辖,循之行政习惯或正统观念,刘氏之南汉国将安南视为其所辖之,更何况刘氏领有清海、静海两节度使,而曲氏仅为唐亡前两年所封的静海节度使。曲承裕于907年去世,其子曲颢即位,颢亡后由其子曲承美继承。曲氏祖孙三代保有安南,计26年。930年,南汉刘 发兵取安南,俘曲承美,命属将李进为交州刺史,南汉仅直接统治交州一年,曲氏旧将杨廷艺于爱州(今越南清化省)发兵围困交州,南汉援军未到,交州即陷杨廷艺之手。杨廷艺虽战败南汉军,但深恐南汉再次征南,为了本身的政权不受威胁,只好臣服,服从南汉诏谕,接受羁縻,任交州节度使。
另一位重要人物也恰逢此时登场,即吴权。
杨廷艺领有交州七年,又被其牙将矫公羡(峰州人,即今富寿越池一带)所杀。次年杨廷艺另一牙将吴权发兵于爱州,北攻矫公羡。矫向南汉求援,救兵未至,身已先亡。吴权即领有交州。
吴权,898年生于河内山西市唐临乡。据《大越史记全书·外记·卷五》记载,吴权身材魁梧,双目如电,龙行虎步,智勇双全,力可举缸,容貌异常,且腰上长有三颗痣,人皆奇之,以为可为一方之主。我们注意到,《大越史记全书》这一时期出现的人物如丁部领、黎桓、李公蕴等均被描写得有异相,且智勇双全,它从侧面反映了安南自力、自主意识的增强。如前所述南汉国主刘 接求救后,派儿子刘洪操率军来攻之。由于轻敌冒进,误入白藤江,被吴权击败,吴于939年春称王,立廷艺之女为后,定都古螺城(今越南英东县)。944年吴权去世,享年47岁,在位仅七年。吴权死后,杨廷艺之子杨三哥(吴权内兄)自立,称平王。950年,吴权次子吴昌文驱逐杨三哥,自称晋王。954年,南汉国主刘封吴昌文为静海节度使。越南史称吴权、吴昌文为前后“吴王”。
继曲、吴之后,安南地区,群雄并起,各据州县,战火连连,更胜以往。吴权之子吴昌文难以驾驭局面,在965年征战叛乱得太平、唐阮二村时,“才入境,止船上战,为伏弩所中,薨”。吴昌文侄儿吴昌炽以“吴使命”名义割据一方。加上矫公罕、阮宽、吴日庆、杜景硕、李圭、阮守捷、吕唐、阮超、矫顺、范白虎、陈览等十一人,号称“十二使君”(汉书称“使君”者,一般为州府级官吏及诸侯)。安南“海内无主,十二使君争长,莫能相统”。时势造英雄,丁部领应运而来。
丁部领是华闾洞人,其父丁公著是杨廷艺牙将,后被杨委任为驩州(今越南中北部的河静省)刺史。丁部领在其父去世后承袭其位。越史书记载丁部领少年时便显现其非凡的勇略,被村中儿童拥戴为首领。后又率其少年部众攻打别村儿童,使人臣服。周围村民得知此事后大为惊诧,纷纷率子弟前往投奔。后丁部领又击败、收服其叔父丁预,成为一方强人。丁部领以桀骜不驯著称。因不向吴王纳贡,“后吴王”吴昌文和其弟吴昌岌征华闾,丁部领势小胆怯,将子丁琏派往吴军为人质,试图与吴和好让其退兵。但吴军继续攻打,丁部领被迫奋力反抗。一个月过去,华闾洞仍未被攻破,二吴竟将丁琏绑在旗杆上,声称若不投降就将丁琏立即诛杀。丁部领大怒,下令十余张大弓一齐射向丁琏。吴军大惊,被丁勇气所折服,立即退兵。
后丁部领看到割据太平的十二使君之一陈览有德无才,势力强大,家产富有,便去投奔,陈览也觉得丁奇异,非为常人,便收为养子。陈丁联合,实力大增。967年陈览病逝后,丁部领率兵3万攻打范白虎,将范收至麾下,成为丁的亲卫将军。吴氏后裔吴日庆、吴昌文见丁部领实力日益壮大,二人惧而投降。丁部领及儿子丁琏分别娶吴日庆之母和妹为妻,还将女儿嫁予吴日庆,不久,丁部领又娶杨三哥之女杨氏玉云为妻,以政治姻亲振声威。
丁部领又率重兵围困杜景硕,杜在战斗中被流矢击中,其部众归降。再亲率军,以阮匐为先锋,黎桓为殿后,统领战象与士卒,同阮超、阮守捷、阮宽的联军展开激战,用火攻打败了他们。随后率军攻打矫顺、吴唐、李奎等部。丁部领以各个击破的办法,历经年余,终于消灭了诸使君,统一了交趾。
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国号大瞿越,建都于自己的出生地华闾洞。969年定年号太平,并以第二年为太平元年。这是越南 历史 上第一个年号。970年,北宋攻灭南汉,丁部领畏惧之,主动向北宋表示臣服。972年,丁部领遣其长子丁琏携带方物,向北宋皇朝请求册封。次年,宋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从此,安南不再是中华直辖领土,成为“列藩”。这对越南而言,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纵观由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收复岭南,建立南海、桂林、象三郡,到968年,即中国五代十国的南汉国时期,越南北部地区(亦称交趾、安南),与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地区始终同属一个大的行政单位,长达1182年之久,这恐怕在世界 历史 上是难得寻觅的现象。两者之间 历史 渊源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索的重大 历史 和现实课题。
我以为,一个明显而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越南由原始 社会 末期,即蒙昧时期,跨越了奴隶 社会 阶段,直接向封建 社会 过渡,即进入了以郡县制为标志的有一定秩序的封建 社会 ,缩短了越南的 历史 发展进程,使越南成了中南半岛或东南亚地区最先开始封建化的国家,其封建化的完成比东南亚其他国家早了数个世纪。同时也纳入了在当时世界处于先进文化地位的儒文化圈,对其 社会 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使安南在其今后的发展中有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其西、南邻国家相比,居于比较优势和强势的地位。
越南人算不算汉人?
年前,邻居带了个越南媳妇回来,看起来这越南女孩和咱们汉族女孩没什么区别。于是就动手查了查,原来越南人和咱们汉人渊源如此之深。越南人是汉人吗?越南阮姓族人是阮小二之后吗?
从血缘上说,越南人肯定不是汉人;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越南自建国开始就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越南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
越南的民族分布与组成
越南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政府官方认定的有54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为京族,占总人口的86%,地位类似于咱们的汉族。广泛的分布在越南各地,受中国的影响很大。
有趣的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个民族叫“京族”,应该说越南京族和中国京族同脉相承。
越南的第二大民族叫“岱依族”,人口仅次于京族,主要的分布在越南北方的山谷和山脚地带。在咱们国家,“岱依族”对应的壮族同胞。除此之外,越南还有一个特殊的民族名叫“华族”。
由于越南和中国临近,一直都存在人员往来情况。华族就是1600年以前前往越南的华人,他们逐渐和当地人同化,形成了这个新的民族。但是华族在越南人数并不多,属于少数民族,所以并不能说越南人就是汉人。毕竟传统意义上的越南人,是指京族百姓。
越南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在越南的神话体系中,上古王朝为鸿庞氏。鸿庞氏的建立者名叫禄续,是神农氏的后代。传说中,禄续迎娶了洞庭龙王的女儿,生下儿子雒王君。雒王君建立“文郎国”,历18代,共2000多年。
所以越南人民把雒王君奉为始祖,自称是龙的后代,由此可见越南人从历史传说上就与中国有关联。此外,越南历史上还有过四次北属阶段。
秦始皇在一扫六国后,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曾经派遣军队征讨岭南地区,可惜第一次出征以失败告终。随后又派大将任嚣和副将赵佗带领50万秦军出兵岭南,这次终于马到成功,征服了岭南。
随后,秦朝在统治境内共设置36个郡。其中,岭南地区有三郡,分别是桂林郡、南海郡、象郡,这里的象郡就包括现在越南的中北部地区。在秦朝灭亡后,守将赵佗割据一方,逐渐摆脱了中原王室的统治,偷偷建立南越王国。
汉朝稳定后,南越国主动臣服,成为了汉朝的附属国。为了方便统治,汉朝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个郡。从这来看,越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朝的管理之下。但是由于越南条件落后,并没有多少汉人前往越南定居,所以那里还多是本地越人。
此时的越南境内小型王国、氏族部落、宗主国番臣等多种政权并存,直到宋朝末年,越南才逐渐独立统一。在元、明、清年间,独立的越南先后经历了李朝、陈朝、黎朝和莫朝、阮朝五个朝代,但是始终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
公元1802年,阮朝建立时嘉靖皇帝曾亲自赏赐国号“越南”,而这一称呼一直沿用至今。直到公元1885年,昏晕无能的清朝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中原王朝对越南的宗主关系才结束。
越南第一大姓阮姓族人,真的是阮小二之后?
由于越南深受中国影响,所以他们的姓氏也都由中国传入。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内李王张刘陈五个姓氏的人数,将近占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而越南更刺激,单一个阮姓就快占了一半,比例为38.5%。
汉书记载东汉之前的越南百姓并没有姓氏,直到东汉时期,朝廷派锡光、任延等人担任交趾、九真郡守的时候,移风易俗、为当地人带去了姓氏。
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姓。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
有报告显示,越南一共有300个姓氏。其中阮姓人数最多,当然阮姓肯定不是阮小二的后代,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在越南历史上,有过有名的“陈氏代李”事件。
公元1009年,前黎朝权臣李公蕴趁着王朝内乱借机称帝,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王朝李朝。李朝存世二百多年,传到李惠宗的时候出现了尴尬的局面。惠宗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这就意味着王朝后继无人。
当时的李朝也是气运殆尽了,权力旁落到了权臣陈守度手里。陈守度为了夺权,逼迫惠宗把王位传给了6岁的女儿李天馨。李天馨成为了越南的第一位女皇帝,史称“李昭皇”。
第二年,7岁的李天馨又被迫嫁给了陈守度的侄子陈煚。随后又被逼退位,把皇位传给了陈煚。就这样,权臣起家的李朝又被权臣取代了。陈朝随后建立,陈守道以陈煚爷爷名字叫陈李,必须避讳为由,令越南所有姓李的百姓全部改姓阮,从此阮姓人数在越南大增。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之五》:(建中八年)夏六月,颁国讳、庙讳。元祖讳李,因改李朝为阮朝,且绝民之望李氏也。
总的来说,越南人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群体。他们虽然不是汉人,但是受到了汉族很深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汉文化”的继承人。
越南为什么叫越南,汉朝时期越南北部为汉领土,为什么又失去了?
越南国名的由来
1802年,原阮氏家族的后代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1802年—1945年)。次年阮福映遣使宗主国中国,请求改国号为“南越”,最终嘉庆皇帝下赐国号“越南”,并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
越南与中国关系
历史上,越南中北部长期为中国领土,968年正式脱离中国独立建国,之后越南历经多个封建王朝并不断向南扩张,但历朝历代均为中国的藩属国。19世纪中叶后逐渐沦为法国殖民地。
公元10世纪,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当时叫安南)利用中国的四分五裂局面,摆脱了中国的控制。938年的“白藤江之战”吴权击败中国南汉,939年称王,史称前吴王,建立吴朝,是越南脱离中国之始。但吴权只有称王没有建立国号,而且未能有效统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独立。北属时期之后的历史,越南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并且仍未脱离中华文化影响,使用汉字,采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个封建王朝。
古代有吴姓的的皇帝
只有一个,叫吴三桂。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建立了吴周政权。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
吴三桂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襄,因为家庭的影响吴三桂自幼习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吴襄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之后被崇祯皇帝任命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
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扩展资料:
吴三桂建立的政权:
吴周政权是吴三桂因康熙欲统一各大藩王,逼反藩王,不满康熙下令撤藩,反叛清朝而建立的割据政权。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建立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灭亡。
大周帝国辖衡州、湖南、广东半部分、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一小部分和甘肃一小部分等省。
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清军复克大周帝国都城衡州(衡阳),结束了衡阳作为帝都的短暂历史。
乘此时机,清朝政府加强了政治策反和军事进攻。康熙十八年(1679),克复湖南、广西。康熙十九年(1680),又下四川、贵州并进兵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春,师围昆明,并分兵克复附近州县。十月,昆明城内粮尽援绝,吴世璠自杀,余部投降。由吴三桂掀起的持续八年之久的一场大规模的内战至此全部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三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