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钱在古代有哪些称呼
第一个称呼:鹅眼
“鹅眼”或称“鸡目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八卷:“梁末丧乱,铁钱不行,民间私用鹅眼钱甲子,改铸五铢钱,一当鹅眼之十。”
南朝宋代沈庆通家私铸的钱,一千钱长不满三寸,被称为鹅眼钱。比鹅眼钱更劣的钱,称为綖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商贾不敢行用。
第二个称呼:腰缠
古人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
古代还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故事。
第三个称呼:铜臭
本义为铜钱的臭气,后常用来讥讽惟利是图的人,也特指金钱。
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烈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於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者:‘论者嫌其铜臭耳。’”
第四个称呼:不动尊
称藏钱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动,而把钱叫做“不动尊”。
宋陶彀《清异录》:“郎君家库里有许多青铜,教做不动尊,可惜烂了。”钱为铜铸,也多有称钱为“青铜”,或“铜”。
第五个称呼:钞票
起源于金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宋太宗初年,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交易的扩大,当时使用的铁钱已经不能适应交易的需要,于是在四川成都由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了一种纸币,当时被称作“交子”。
与宋朝大致相同时期的这个金朝,也在公元1154年也发行了纸币交钞。交钞是金代盛行的纸币流通券,发行时间大约有80年,曾经流通金国,在金代货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也叫钞引,分为大钞、小钞。
现在我们把纸币称为钞票或简称钞,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二、钱的别称和雅称
钱的别称有钞票、硬币、纸币、货币、财物等。钱的雅称有泉、腰缠、没奈何、邓通、货泉、白水真人、阿堵物、孔方兄、青蚨、上清童子等。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通常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三、古人对钱的九个雅称
古人对钱的九个雅称为泉、邓通、货泉、白水真人、阿堵物、孔方兄、青蚨、上清童子、没奈何。金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殷商墓葬出土的“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在宋朝年间的交子。
古人对钱的九个雅称
战国时期,钱已被称为“泉”。秦朝建立后统一币制,规定以外圆内方的方孔钱为流通货币,因此“泉”又泛指方孔钱币。
货泉是一种汉代钱币,其起源时间为王莽天凤元年(即公元14年)。货泉主要以青铜为铸造原料,该钱币品种繁多,铸量大,出土的钱范也较多。
四、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金钱在古代有哪些有趣的别称?
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我国是最早铸币的国家。那么从发展以来,它也有很多有趣的别称,比如泉、邓通、白水真人、阿堵物、孔方兄等等。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有趣的别称。首先说说白水真人吧。听起来就是一个很有诗意,感觉像一个神仙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叫呢?根据史料记载,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当时是叫货泉。为什么又改称为白水真人?是因为“泉”可以拆分为“白”和“水”,而货又可以拆分为真人,因此便叫白水真人。货泉也就改为称白水真人了。
为什么叫泉?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从那以后就称泉,古时研究钱的人还因此被称为泉学家。
邓通,听起来像一个人的名字,那是不是是因一个人而起的名呢?《汉书.食货志》记载:“ 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如此看来,这是因人而起了。
阿堵物,这个名字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典出《世说新语.规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远,为人清高,从不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试他,就趁他睡熟时让婢女拿钱把床围起来。王夷甫醒来后气得连叫婢女举却阿堵物。举却就是拿开的意思。阿堵为六朝人口语,意为这,这个。从此阿堵物就成了钱的别称。历史上便是这样记载的。
这些名字说来也是十分有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尚且需要我们细品,方可得到其中的精华。
五、中国古代对钱的别称知多少
第一个称呼:“泉”
“泉”,古代钱币的名称。战国时期称钱为“泉”,“始皇一声令,方圆乾坤定”。始皇建秦之后,统一币制,规定以“半两”方孔圆钱为帝国的统一货币。 此时,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钱与“泉”又是近音,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
第二个称呼:“邓通”
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因得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赐钱无数。一天晚上,汉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dú)带后穿。第二天醒来,文帝按梦中所见,找与相同的人,召问姓邓、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
有一天,文帝叫一位看相的人为邓通相面。相人说:“邓通的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于我,怎么说他会贫困呢?”于是将邓通家乡的大小铜山(今荥经境内严道山)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
文帝赏赐邓通的大小铜山用来铸钱的消息传到家乡,年已古稀的父亲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带领女儿雇工匠在铜山采铜、烧炭、铸钱,严格遵照邓通的嘱咐,每一个钱都精工细作,不在铸钱中掺杂铅、铁取巧谋利。制作出的邓通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贾,下到贩夫走卒,无不喜爱。这一时期,“邓氏钱,布天下”流遍全国,后世遂以“邓通”为钱的代称。
第三个称呼:货泉
“货泉”是最常见的一种汉代钱币,它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的产物。货泉从天凤元年起,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止,共流通26年。材质为青铜。“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汉书·食货志》)。
王莽钱制作精良,为“钱绝”之首,被后世所称道。“货泉”、“泉布”堪称是王莽后期铸币的代表作,是莽钱中较珍贵的品种,为中国货币史增添了重彩。
第四个称呼:白水真人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如今发现的“货泉”,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
刘秀为何喜欢货泉?这里有一个典故,他当初起兵白水乡,因王莽货泉钱文篆书,独具特色,“货泉”中的“泉”字为上下结构,可拆成“白”、“水”两字;“货”的繁体(货)又可拆成“亻”、“真”两字,反读为“真人”。将“货泉”拆分后合起来就是“白水真人”,刘秀就以此为“受命”之依据,把“货泉”视为人受命中兴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将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第五个称呼:阿堵物
“阿堵物”的创始人,南北朝名士王夷甫。他是当时十大夫阶层中清高得无以复加的代表。一向对“钱”十分不齿,视之为俗不可耐的东西。无论在怎样的场合,如何避无可避,都绝口不提一个“钱”字。有一天,家人趁他熟睡时,用“钱”把他睡榻团团围住。心想他起床后,必然唤人把“钱”搬走,开口就得说“钱”字,再也不去回避。不料翌日醒来,却唤仆人道:快把“阿堵物”搬走。这个“阿堵物”,是他在急切中随意找的代名词。至此,“钱”就平白无故多了一个别号。
第六个称呼:孔方兄
从秦统一币制到清末改行机制铜币,圆形方孔钱在我国使用两千多年。孔方兄,古钱币的别称,又称“孔方”、“家兄”,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因钱(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
“孔方兄”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鲁褒所著《钱神论》。惠帝元康年间,纲纪大坏,世风日下。惠帝昏聩无知,朝纲旁落,政出多门,贿赂成风,很多人都贪得无厌。“惟钱是求”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针对这种社会现状,鲁褒作《钱神论》以讥讽世风。“……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无耳,可使鬼”。尖锐地讽刺了钱能通神使鬼,主宰一切的作用。这篇文章一出,立即引起了愤世嫉俗的人们的共鸣,被广泛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为了“钱”的同义语。
第七个称呼:青蚨
传说南方的一种昆虫,名字叫蚁蜗,又叫青蚨。它形状似蝉、蝶且稍微大一些,翅膀像蝴蝶那样宽大,颜色美丽,食之味道鲜美。它产卵必须要依附着花草的叶子,大小像蚕蛾青蚨的卵。如果把它的卵拿走,那母青蚨就一定会飞来。就是偷偷地拿走它的卵,母青蚨也一定知道藏卵的地方。由此,留下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载:“南方有虫,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其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当然,这是传说。后世商人以“青蚨”代称“钱”,取其“循环往复”、“用之不竭”、“财运亨通”之意。
第八个称呼:上清童子
古钱的别称。唐郑还古《博异志·岑文本》中记载了一件奇事:唐贞观年间,中书舍人岑文本,常到山中避暑。一天,有个自称“上清童子元宝”的人求见,两人谈得甚为投机。童子走时,岑文本起身相送。不料,刚走出山亭,童子忽然不见了。第二日,童子再次来访,岑文本派人暗中跟踪,童子在墙角处消失。岑文本十分诧异,当即命人掘地三尺,发现有一古墓,墓中无余物,只有铜钱一枚。岑文本这才醒悟,原来“上清童子”是铜钱名,“元宝”乃钱文。后世据此称“钱”为“上清童子”。
第九个称呼:没奈何
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凤翔府成纪(今天水)人,授武功大夫,晚年封清河郡王,逝世后追封为循王。张循与岳飞等人屡立战功,后来他为保全富贵,投靠秦桧,参与谋害岳飞。张循贪婪好财,大肆兼并土地,年收租米达六十万斛,还多方聚敛钱财。他担心家中招贼,将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都没法偷窃。无怪乎有官员讥笑他:“只有张郡王在钱眼内坐耳。”于是,“没奈何”也一度成为钱的别名。
第十个有趣称呼:王者
在商品交换中,货币作为特殊商品,在交换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媒介作用,充当着交换的王者功能。在商品社会中,钱能发辉无穷的魅力,只要有了钱没有办不到的事,在戏剧和小说中出现“钱能通神”和“有钱能买鬼推磨”等词汇。由此,人们给钱赋予了“老王”或“王老”称号。
第十一个称呼:鹅眼
鹅眼钱,古钱币术语,又称“鸡目钱”。钱体轻小如鹅眼、鸡目之类的劣钱。鹅眼钱是六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政府感觉铸钱吃力,便开放民间私铸的一种五铢钱。此钱无轮廓,钱形大小如鹅眼。《宋书·颜竣传》:“景和元年,沉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徐珂《清稗类钞·狱讼·徐福孙杀婶案》:“且性吝啬,觑鹅眼钱如轮轴然,邻有缓急,未尝拔一毛,直守财虏耳。”亦省称“鹅眼”。
第十二个称呼:腰缠
出自成语“腰缠万贯”。形容钱财很多,一般指个别人较为富有。成语解释腰缠:随身携带;贯:用绳索将一千文钱穿成一串。古代,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
第十三个称呼:铜臭
如果骂一个人太爱钱,称之“充满了铜臭气”,“铜臭”自然成了贬义词。“铜臭”一词是怎么来的?这里引用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五百万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另一个典故:古时有一个官人退朝后,前去探望朋友,遇到和尚在他家做客,他不高兴离去。后来对朋友说:“你喜欢与穿鸟兽细毛做成夹袄的人做朋友吗,为什么?我不知道他聪明或愚笨,只是感觉他很臭。”朋友回答:“用鸟兽细毛做成的夹袄虽然臭,可只是外表,哪能与贪官的臭比?而贪官的臭,与你并肩站着,紧跟着你的踪迹向你奔来。你在中间,并未嫌他们臭,反而讥笑我和山野和尚交往?品德高尚的人认为蛙鸣更胜于高官出行的仪仗,我看穿粗糙毛料做成的夹袄之人更好于现在的高官!”
第十四个有趣称呼:不动尊
“不动尊”出自佛教语,即不动明王,亦泛指佛菩萨。因其不为生死、烦恼所动,世间所尊。中国古代,因佛像和钱均用铜铸,也多有称钱为“青铜”,或“铜”。称藏钱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动,把钱叫做了“不动尊”。
第十五个称呼:钞票
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交易的扩大,当时使用的铁钱不能适应交易的需要,在成都有十余富商连保发行了一种信用票据,代替铁钱流通,被称作“交子”。后来朝廷纳入官办,将“交子”提升为国家信用,更方便了商品贸易的往来。至此,钞票被延续了下来。元朝的钞票叫“中统交钞”;到明代,钞票叫“大明宝钞”;清代咸丰年间,发行有“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合起来就叫“钞票”。钞票名称就是从这时叫起来的。
六、古代 钱叫什么
古代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别称。
第一个别称,“泉”。战国时期称钱为“泉”。
第二个别称,邓通。邓通就是钱的别称。
第三个别称,货泉。
第四个别称,白水真人。
第五个别称,阿堵物。
第六个别称,孔方兄。
第七个别称,青蚨。
第八个别称,“上清童子”。
第九个别称,没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