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伯尔和奥苏贝尔是同一个人吗?
同一个人,中文译法不一样而已。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 1918-2008)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先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1939)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后又获布兰代斯大学医学博士(1943)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1950)学位。1950-1974年任伊利诺斯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1975年转任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与大学中心教授,1978年退休为名誉教授。后开办诊所,任精神病医生。曾获桑代克奖。
简介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1918~2008 )或有的翻译为奥苏伯尔,1918年10月25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193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后先后在美国伊里诺斯大学教育研究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和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应用心理学系任教,1968年后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曾在该校师范教育部任研究和评价的主管,后来又在该校的研究生院和大学中心工作过。
先行组织者是谁提出的?
奥苏贝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1960年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
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
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分类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在奥苏伯尔原来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先行的组织者),但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原学习材料。
简述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奥苏伯尔是教育心理学中现代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教育心理学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用认知观点和同化理论解释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心理机制。他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同化的过程,即个体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使得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又称为认知-同化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例如,学习“等边三角形”这个新命题,应该把握“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关于三角形的表象及等边的概念,学生也观察过等边三角形构成的实物或图形,当他们学习这一新命题时,很自然地与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表象、观念建立起联系。联系一旦建立,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新命题表述出来,即“任何三角形只要它们的三条边相等,它们就是等边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等边”等。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概念的关键特征没变,它们引起的心理内容没变。这样就可以说,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之间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只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例如,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现在学习新命题“四边形内角之和等于360°,他们可以推导出任何四边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内角之和当然为360°。这种联系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凡类似这种联系,都是非人为的联系。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三)接受学习的实质与策略
1.接受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在接受学习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通过教科书或老师的讲述,用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这时不可能发现什么新知识,学习者只能接受这些已有的知识,掌握它的意义。
奥苏贝尔和奥苏伯尔是一个人吗
奥苏贝尔和奥苏伯尔是一个人,只是音译不同。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先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后又获布兰代斯大学医学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奥苏贝尔主要关注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也有研究。他曾在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教育协会、美国医学协会、全国科学院农业教育部、白宫吸毒问题研究小组、生物学课程研究委员会等组织里参与工作,并在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小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五)奥苏伯尔(D.P.Ausubel)的认知同化论
奥苏伯尔(1914— )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其理论是美国最新理论之一。主要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的观点》、《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
奥苏伯尔与布鲁纳一样,同属认知结构论者,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他着重研究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奥苏伯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是:
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这种学习在两种条件下产生。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另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它们。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这种个体获得的意义又叫心理意义,以区别于材料的逻辑意义。所以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同化方式实现的。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
概念被同化的特征是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概念,同时将概念组成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③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被学生接受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将其再现或派作他用。
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它也是积极主动的,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系统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并能得到巩固,主要靠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强调从一般到个别,发现学习强调从个别到一般。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都重视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奥苏伯尔和奥苏贝尔是一个人吗?
奥苏伯尔(D·P·AtlStbel,1918— ),美国心理学家、学者,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1940、1943、1950年相继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曾任侯利诺斯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和大学中心教授,并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教育委员会、美国医学协会和白宫吸毒问题研究小组等组织机构的成员。他在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均颇有学术建树。在心理的教育学科领域中尤有突出的贡献和重大的影响。先后曾应邀赴西德、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和北欧等国的著名大学讲学。著述甚丰,仅就心理与教育学科而言,主要著作有:《儿童发展的理论与问题》(1958年,合著)、《自我发展与人格失调》(1952年)、《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1963年)、《教育心理学:认知观》(1968年)、《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导论》(1969年)等;主要论文有:《有意义言语学习和保持的归属理论》(1962年)、《组织者:一般背景与序列化言语学习》(1962年)、《认知结构与有意义言语学习的促进作用》(1963年)、《发现学习在心理与教育上的局限》(1964年)、《学习理论和课堂实践》(1967年)等。
戴维·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 191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研究领域。奥苏贝尔在他的学习理论中一方面尖锐地批判了在他之前的行为主义者或联结主义者将实验室里的动物心理研究直接搬入学校,从而将动物的心理简单等同于人类心理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他又创造性地吸收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论思想,使学习论与教学论有机结合,开创了学习论与教学论统一的先河,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