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演变包括文字结构的演变和文字形体的演变,它们不仅与时代有关,也与国家或区域、文字用途、书写材料等等的不同都有关系。汉字的形体,是指的文字的书写外形,即通常所说的字体。

人们一般习惯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今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一般用于占卜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远在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陕西省长安县花园村遗址就已发现了甲骨契刻符号。现已发现的商代甲骨,约有十余万片,有字甲骨总数在62000片左右,整理出单字3978个。现能识读确认的甲骨文有900多个,多为较常用字;不能识读确认的有3000多个,多为人名、地名、族名等专名字。

2、金文:

金文,是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固得此名,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青铜器中,乐器以钟最多,礼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钟鼎代表古代青铜器,故又称钟鼎文。其中凹下去者称为阴文,也称作款,款是空的意思;而凸起来者称作阳文,也称为识,识是标志的意思。合称款识。至今刻铸有铭文的先秦青铜器,已出土8000多件,上有不重复的单字3000多个,可识读者在1800字左右。

3、大篆: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笔画更加线条化,文字逐渐走向定型。

4、小篆: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秦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以改变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小篆文字形体定型化,一般每字只规定一种统一的写法,废除了古文字许多旧有异形字。字体进一步符号化。字形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

5、隶书:

隶书,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篆书的草率写法即俗体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较篆书简便易于书写的字体。这种字体开始时专供秦代的狱卒使用,故称隶书。隶书汉字形体上全面符号化,即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变成纯由笔画组成的符号,失掉了原有的象形和以形会意作用。例如:鸟、马、鱼、燕,小篆多少还有象形的遗意,而隶书把鱼和燕的尾巴与鸟和马的足、尾都改为四点,原形再也看不出来了。彻底笔画化,即解散篆体,改圆转的笔画为方折或截断了的笔画,把字形分解成若干基本笔画的积累,逐渐形成点、横、直、曲、撇、捺、挑、钩等几种笔画。

6、草书:

草书,是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今文字字体。草书之“草”是草率的意思。常见的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草书由于难写难认,不便于使用和流传,加上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汉字的结构体系,使其失去了交际的作用,故一直是辅助字体,不能正式使用,只作艺术品供人欣赏。

草书由于笔画比其他字体简单,故对后来的汉字简化影响很大。今天所用的简化字中就有许多草书楷化来的变体字,可见草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7、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直到今天,还是日常写信、记录、起草文稿等时运用得最广泛的手写体。

行书的特点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均各有一定之规,惟独行书,却没有一定的规则。如果写得规矩一点,楷书成分多的,就叫行楷或真行;写得放纵一些,草书成分多的,就叫行草或草行。晋人王羲之,历代推为书圣,公认其《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8、楷书:

楷书,是由汉隶经过简省演变成的一种字体。本名正书或真书,唐以后改称现名。楷,指法式,即规格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

人们多认为西汉末年已有楷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是楷书逐渐趋向成熟,隶书逐渐趋于消亡的阶段,至于现在通行的楷书,其风格大体上是由唐代书法家的作品所奠定的,唐人楷书完全革除了南北朝楷书中残存的隶书遗意,因而唐代楷书才完全成熟。

楷书的主要特点是形体方整,横平竖直,笔画清楚。

楷书同汉隶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字楷书比汉隶简化,隶书有的还残留一点儿篆书的结构、笔画,而楷书却没有了。二者主要区别在于笔形不同,汉隶长横有波势,而楷书没有,汉隶的长横和捺最后要上挑,而楷书则不然。

二、概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过程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稍后出现了金文,西周时演变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统一六国文字,秦末出现隶书,西汉出现草书,东汉出现楷书和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书笔画连续婉转,到了隶书的笔画变得横平竖直,成了纯粹的方块字,便于书写,成了古今汉字的分野。

汉字已有六千年的历史,是全球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字,也是古人象形表意造字唯一传承至今并硕果仅存的文字。汉字的衍生文字如越南喃字、西夏文、女真文、契丹文等已消亡,日文、朝/韩文只是部分保留汉字。现代汉字分为繁体字和简化字。

扩展资料: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三、关于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000字的论文,包括书法的内容)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正文: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应该是文字创作者之一,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四、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文摘要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起源于殷商时期。

金文:刻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时期出现。

大篆:又叫做籀文,周太史籀创造,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等地。

小篆:适应秦统一中国的形式而形成,由大篆简化而成.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由小篆简化而成。

楷书:出现于东汉时期,六朝时进一步完善,唐代时成熟,由隶书简化而成。

五、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

扩展资料:

汉字起源:

汉字其中的一种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种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画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像。

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像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象者。

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汉字也有可能是仓颉所造。可能是仓颉根据鸟,兽,虫的脚印所改编的。不过这只是传说的一种。具体还需经过科学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