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津湖战役125名战士冻成冰雕是真的吗
实际上,被冻成冰雕的志愿军并不是125名,而是129名。这些年轻的生命,被一整夜的狂风暴雪雕铸成了永恒,仿佛一座座丰碑屹立在茫茫雪原里,诠释着为了胜利永不后退的战斗血性和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
长津湖战役冰雕连
美军士兵被彻底震撼了,他们对这个“谜一样的对手”肃然起敬,瞬间明白了为何会屡屡败在这群人手;为何会在朝鲜战争中拥有如此巨大装备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会败仗连连;为何一个小小的长津湖,会成为让他们胆战心惊的地方。
无疑,这个画面是最让人扎心的。每一次看到它,都让人泪流满面。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仰,支撑着这些年轻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宁愿冻饿至死也绝不放弃阵地,依旧匍匐在地,保持伏击与冲锋姿态?
让我们回到长津湖战役中,去感受那场至今让人刻骨铭心,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
提到朝鲜战争,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上甘岭战役。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战斗中,美军共调集了6万兵力,动用了大炮300余门,坦克近200辆,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坚守的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的两个阵地,发起了疯狂的900多次进攻。
恶战持续了43天,把一场原本的战斗打成了战役。美军共向两个阵地倾泻了190万发炮弹,5000多枚炸弹,硬生生地将志愿军的阵地削去了两米多。志愿军伤亡1.15万人,美军伤亡高达1.5万人。
长津湖之战胜利的意义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长津湖之战后期,美第10军10万大军撤至咸兴地区。按照美第10军的作战实力,依托港口,又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和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完全可以在咸兴、元山地区建立稳固的桥头堡。
第二次战役之后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时,志愿军首长一直担忧美军会从侧后登陆,为此投入了强大的力量进行抗登陆作战准备,甚至于为此提前发起了第五次战役。试想一下,如果有咸兴、元山桥头堡存在,西线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胜利后会毫无顾虑地推进到三八线吗?在后方有威胁的情况下,至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长津湖之战受到志愿军第9兵团的打击后,美军轻易地丢掉了杀手锏,从兴南港全部撤走了第10军。因此,长津湖之战胜利的意义无论怎么讲都不为大。
经过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但在朝鲜站稳了脚跟,还收复三八线以北的所有朝鲜领土,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战争的战局。“联合国军”在战略上是彻底地失败了,入侵北朝鲜的“联合国军”如同一个暗夜入室的强盗,被迎头打了一棒之后,就吓得丢掉一切赃物落荒而逃,无论再多的借口或者是所谓的战术上的胜利,都无法掩盖其纸老虎的本质。
二、“冰雕连”是怎么回事?
1950年11月27日深夜,朝鲜东北部的气温降到零下40℃,西北风吹得鹅毛满地,大雪纷飞,一切都凝固了。随着冲锋信号的突然响起,山间响起了海啸般的杀戮声。无数身穿棉袄的志愿者普遍出现在山坡上,冲进美国第一和第七步兵师的营地,这就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开始时的场景。
长津湖战役于11月27日至12月24日进行,在西线部队发起的一系列战役中,志愿军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逼退至“三八线”南边。
然而,在号角响起的那一刻,并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起来战斗了,有很多战士从此长眠于雪地中。
长津湖极端寒冷的天气是一大杀手,志愿军第九军团参战4000余人死于严寒,官兵冻伤28954人;即便是准备充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师,也是多达7338人被冻死和冻伤。
几千年来,寒冷一直是中外军国主义者不得不关注的主要敌人:1812年冬天,61万法国拿破仑军队在从莫斯科撤退的路上遭遇了极端寒冷,只在波兰留下1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国有29万多人冻伤伤亡;1939年苏芬战争中,20万苏联士兵死于寒冷和饥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百万人在苏联战场上冻死冻伤,其中25万人被纳粹德国军队打死打伤。
为什么寒冷会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这与战争的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有关,与军队后勤保障和战争的特点脱不了关系。
进入朝鲜战争初期,部队紧急撤离,后方补给线又遭到美国飞机轰炸。志愿军第九兵团的官兵大多穿着南方的薄棉衣,脚上大多穿着橡胶底帆布脱模鞋。在零下40℃的寒风中,这样薄的衣服根本不足以保暖。需要移动你的身体来产生热量,为了不被美国侦察机发现,我军需要夜间行军,白天躲在山林中,长时间不能移动;部队到达指定作战阵地包围敌人时,需要伏击数昼夜,完成对敌人的突然袭击。
在长津湖两岸的山林中,志愿军无法生火取暖,吃不到热的食物。当炒面和干粮用完时,他们不得不依靠覆盖着雪的 冻土豆 来满足饥饿感。寒冷一点一点地偷走了他们的热量。
在电影《长津湖》的结尾,有一幅钢铁“冰雕连”的动画片,让人热泪盈眶。事实上,在1950年严冬,长津湖有不止一个“冰雕连”。为了封锁美军,数千名士兵手持钢枪,坚守在敌人撤退的地方,最终在寒冷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有一位战士牺牲前在纸片上留下一首诗:
是的,志愿军们以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战斗。他们仰面躺着,忍受着冰天雪地的寒冷与饥饿,尽管最后他们的枪声没有响起,但是在中国人民心中,他们是挺立的英雄,光荣的志愿者,是我们可敬可爱的人民!
三、冰雕连是谁?
在长津湖战役中,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这就是令美军敬畏的“冰雕连”!
这样的“冰雕连”并不只一个,还有三个,分别是:第20军59师177团6连,第20军60师180团2连,第27军80师242团5连,连队整建制被冻成“永远的丰碑”,他们至死保持着战斗状态!
战后,人们在冰雕连一名战士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张薄薄的纸条。这名战士叫宋阿毛,来自上海。他在纸条上写道:“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解放军报)
来源:人民网
四、《水门桥》惊现“冰雕连”,这部电影是根据哪些历史真实改编的?
水门桥也闹了一些,大家都很期待这部电影。《长津湖之战》上映后票房很高,很多人之前对战争了解不多,但大部分网友都是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因为这部电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很多人也期待着它的续集。电影《长津湖水门桥》展现的是长津湖水门桥之战,这是一部改编自当年抗美援朝真实战争的电影。
这场战役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所以这部电影以历史战争为电影情节,既能展现恢弘的历史观和战争观,又能以电影的方式向观众展现战争的残酷。让观众在看电影的同时感受到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无论男女老少,看完这部电影都忍不住落泪,因为每个人都忍不住想起了许多为祖国和人民献出生命的英雄前辈。尤其是看到那些士兵在雪山埋伏敌人,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被冻成了雕塑。
此外,当他们战斗时,他们的口袋里装满了冷冻的硬土豆。为了纪念那些鲜卑人,很多人都尝试了冷冻土豆。自从这部电影的续集正式公布后,很多网友都期待着再次了解历史。这部电影是长津湖战役的续集。原班人马一点都没变,而长津湖之战取得了非常高的票房纪录,所以这次还是原班人马。既能在票房上有很高的号召力,又能继续诠释电影的精髓。
很多粉丝和观众也期待原班人马继续发挥,不仅可以出现新的故事,而且最重要的是延续第一部电影的辉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太夸张了,但毕竟电视剧里演的角色都被美化了。如果不真正了解这些战争,相信大家都感受不到它们的残酷。但是这些电影中描述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所以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保持一种敬畏之心。
五、长津湖冰雕连是怎么回事
长津湖冰雕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除一名掉队战士和一名通信员,成建制被冻死的壮烈场面。从此,“冰雕连”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被载入军史。
1950年11月下旬,朝鲜战场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南逃沿途被这样的情景震惊: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长津湖地区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当年是50年不遇的严冬,夜间最低温度达到摄氏零下40度。官兵向美军后方穿插行军时,寒冷比敌人的子弹、炮弹更可怕。有的战士脚冻肿了,脱了鞋再也穿不上,干脆光着脚在雪里奔跑;有的战士又冷又饿,只能抓把雪往肚子里咽。
“冰雕连”没向严寒屈服,按时埋伏在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可是,战斗命令下达后,却没有人站起来冲锋,全部冻死在露天掩体里。
“冰雕连”官兵如烈火中的“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宁死绝不脱离战位一步。从威严整齐的战斗姿态上可以看出,“冰雕连”官兵有钢铁铸就的身躯,有钢铁铸就的意志,不为任何艰难困苦动摇战斗决心,一息尚存就要冲锋。
“冰雕连”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战斗岁月中历练的。“冰雕连”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硝烟锤炼出了这种“冰雪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