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见发热有哪些类型
在温病的过程中,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根据病邪的侵犯部位不同,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即出现不同的热型,鉴别这些热型的性质对温病的辨证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并非是辨证的唯一标志,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发热恶寒:是温病初期邪在卫分的特征性表现。
特点:发热与恶寒能同时存在,一般说发热较重而微恶寒。恶寒的时间短,这种恶寒是由于温邪热郁于内而起,热郁于内,肺气不宣,卫分不舒故感恶寒,《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所说寒栗如丧神守者皆属于热。温邪的身热恶寒必舌红,口干,脉象以数为主,且咽红喉咙痛,这是热邪,治疗必以清解为法。
病机:温热邪气侵袭卫分,肺主卫主皮毛,故恶寒发热,卫气郁滞不能泄越故外热,卫气抗邪不能温养肌肤则恶寒。温病的发热恶寒与外感风邪或皮毛受寒邪之发热恶寒根本不同,故治疗亦异也。
(2)寒热往来:是邪在少阳的表现,是枢机不利,当调解疏化。
特点: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似有定时。
病机:温热邪气,郁于少阳,正邪交争,枢机不利。这是指正邪交争于枢机之间,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正邪互不相容,阳盛则发热,阳郁则恶寒。往往热郁于内无路外达,邪气闭遏,不能通达于外。从脉看来多是弦数,舌红口干,小便赤红等。
(3)壮热:为高热气分热盛之貌。
特点:所谓壮热者,一指邪盛,二指热度高。病人主观感觉恶热,身发热不恶寒,用体温计量之在39℃左右。
病机:温热邪气入于气分,正盛邪实,正邪剧争,人体功能活动亢奋所致。
(4)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的热型。
特点:日晡属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点,每到此时热度升高,像海水涨潮一样,有定时,故称之为日晡潮热。当然也不局限于此。
(5)身热不扬:这是湿邪困阻的一种热型,湿温是这样,还有其他的疾病也是这样,应当细致地分析。
特点:①体温虽高39℃左右,而患者自己感觉并不明显,试体温表是明显高热;②体温虽然39℃左右,初扪之皮肤不太热,甚至手脚发凉,久扪之则灼烫;③病人主观感觉寒热不清;④患者明显感觉乏力,很似气虚之人。
病机:湿热之邪,郁蒸于气分,热蕴湿中,不能外扬,必然反映发热,湿为阴邪,水为寒类,寒则凝遏,故发热又受湿邪阻遏,所以身热不扬。
温病?什么是温病?
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解表法 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清气法 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
化湿法 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
通下法 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
开窍法 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
熄风法 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
清营凉血法 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
滋阴法 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什么是温病?
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
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解表法 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清气法 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
化湿法 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
通下法 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
开窍法 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
熄风法 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
清营凉血法 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
滋阴法 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