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1、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2、秀山土家族过年

秀山的土家族过年,同湘鄂西的土家族一样,普遍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即月大过月二十九日,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叫做“赶年”。

土家族人民提前过年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据说: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间,年关将临,倭寇乘机大举侵,为了低搞侵略,朝廷决定增调土家兵助歼入侵之敌。

但是,要按期到达目的地,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整装待发的土家族将士们决定提前一天把年过了再上前线。土家士兵与敌军交战以后,英勇顽强,旗开得胜,立了大功。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日子,就习惯地提前一天过年。

土家族人民过年这天,各家各户,无论人口多寡,都要蒸子饭和坨子肉吃,其原因,据说是大敌当前,时间紧迫,只有用子蒸饭才能充分保证官兵们开餐的争用,甚至杀了年猪也来不及细切细炒。

扩展资料:

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14个民族乡。

2012年,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

二、重庆的春节习俗

熏腊肉、灌香肠、扫屋、贴春联、赏腊梅、守岁团年等。

1、熏腊肉、灌香肠:杀好的年猪很大一部分都被拿来做腊肉、香肠了。炕腊肉的时候,一堆人围着火坑,守着熏肉,很有过年的感觉。香肠制作完成后还要一边灌肉一边用针扎香肠放气。

2、扫屋: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3、贴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4、赏腊梅: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有过年的氛围。

5、守岁团年: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团聚过年。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春节美食

1、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2、年糕: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3、元宵:元宵,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而南北方对其称呼也各不相同。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已经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

4、腊八粥: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5、春饼:汉族立春饮食风俗。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三、重庆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时间)

重庆过春节有的习俗:1、熏腊肉、灌香肠,节前一个月左右;2、扫阳尘,除夕前几天;3、贴春联,过年前一两天;4、年夜饭吃鱼,除夕晚上;5、赏腊梅,春节期间;6、赏花灯,正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