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孜珠寺在哪里

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著名的孜珠山上,这座寺庙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孜珠寺在峭壁上悬空生成,颇为壮观,因此通往这座寺庙的路,也被大家称为如地狱般艰险之路。

来到西藏,不仅可以到孜珠寺游玩,还可以品尝以下几种美食。

公婆饼:

公婆饼是恩施地区十大名小吃之一,它是用面粉做面皮,用夹心肉、梅干菜做馅料,经过烤制而成的,这道小吃不仅香脆好吃,而且富含营养。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传统的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这道美食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很值得品尝。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代表性的美食,它的汤汁鲜甜,喝起来可口美味,而且还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功效。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藏族的特色美食,它选用鲜嫩的羊肉为原料,可以煎着吃,可以冷着吃,也可以烤着吃,制作好的手抓羊肉肥而不腻、口感软韧,很值得大家品尝。

二、孜珠寺大殿介绍?

孜珠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丁青县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称为“孜珠活佛”,现任住持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

辛绕佛祖曾预言:当后世无量光佛像、左旋白法螺与具格的贤者在孜珠山汇聚,即是我的身语意三宝具足,孜珠山佛法的火种将大放光芒,照亮世界。

孜珠寺位于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沙贡乡境内的孜珠山上,离县城约37公里。

孜珠意为六座山峰,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祠叠叠。这座寺庙已经成为研究藏族古老雍仲苯教的重要场所。[1]

经典记载孜珠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孜珠”意为“六座山峰”,六座山峰象征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走向解脱之路,代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及对众生的贪婪、愚痴、嗔怒、傲慢、嫉妒、邪见的对治之道。

苯教有四大神山之说,主要有阿里的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

孜珠寺(3张)

昌都的孜珠山、玉龙的梅里雪山[2] 。六座山峰上到处是大殿、经堂、僧舍,繁盛时期僧人多达二、三千人。佛祖辛绕弥沃在弘扬佛法时,曾在孜珠山传法,给予巨大的加持。并且授记,今后孜珠山会对苯教佛法的发展和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会有许多利益众生的大成就者出现。此后历代在神山修行者中涌现出了80位大成就者,并留下了他们的珍贵遗迹。如有辛美祖普、东炯大师、占巴南喀大师、才旺仁曾大师、罗丹尼布大师、桑杰林巴大师等,以及他们和莲花生大师修行的山洞,并在石壁上留下了手印和脚印。孜珠山的圣迹比比皆是,岩壁和洞穴里自显的佛像、坛城、真言,令人目不暇接,它将如此丰富的本教宝藏集于一山。同时孜珠山也有代表六道轮回的绕山隧道,许多藏民虔诚的不远千里来此朝拜。[2]

孜珠寺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世俗社会,使其一直保持着纯净的修法氛围。三千年来,无论灾荒、法难、战争还是动乱,虽然孜珠寺会受到干扰甚至遭到拆毁,但佛法的火种始终能在这里薪传不灭;许多苯教佛法的经典、仪轨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继承,例如每十二年演出一次的盛大神舞——《极乐与地狱》。孜珠寺弘扬显宗、密宗、大圆满等圆融无二的佛法,拥有着完整无漏的大圆满传承系统。宣扬去恶从善、因果报应、轮回痛苦和涅槃快乐等基本教理,主张广学博闻与实践修习并举,尤其注重修炼大圆满密法。

三、孜珠寺:317国道川藏线旁最奇特最不能错过的天空之寺

丁真俄色活佛曾说:“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缘的人”。

离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县城约37公里的沙贡乡境内,在4800米海拔的孜珠山上,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寺庙,叫孜珠寺。星罗密布的寺院、僧舍在峭壁上悬空生成,蔚为壮观,似乎不是这个世间的一种存在。

从317国道自驾进藏,到了丁青县后,孜珠寺便是绝对不容错过的一处所在。然而,去孜珠寺的路途却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从国道下来向孜珠寺进发,接下来的乡道路途更是曲折难行。山道全是沙石土路,坑洼不平,崎岖蜿蜒,一边是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壑。

穿过这段生死峡谷,继而又是一路攀升的险峻盘山道。途中无数回头弯,颠簸中一路细数竟有43个回头弯。雨季中上山的土路都是泥泞不堪。海拔上升也大,短短十公里山路爬升竟有900多米。险中之险,若非信徒,若非车辆动力好、司机驾驶技术过硬,确实很难抵达。

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成群青灰色的岩羊。这里是它们的家园,万物生灵,在这里同生共处、繁衍生息。岩羊也不太怕人,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无差也无别的样子。岩羊栖息在海拔2100-63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地带,它们在山崖上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能在乱石间迅速跳跃。它们是跳动在悬崖峭壁上充满魅力的的精灵,与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天敌搏斗,顽强的捍卫着生命,用它们的坚韧在这个天险之地生存下来。

行过起伏跌宕,那悬浮在云雾中的孜珠寺突现在视界之中。

孜珠寺依峭壁山崖而建,气势恢宏,雄伟壮阔。孜珠寺距离县城37公里,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苯教最古老、最重要且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是全藏区最大、信徒最多的苯教寺院。寺庙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转世传承。

孜珠寺所在的孜珠山,巍峨、险峻,是苯教传说中的四大神山之一(另外三座为阿里的冈底斯山、林芝的苯月神山、玉龙的梅里雪山)。“孜珠”藏语意为“六座山峰”,据古典记载,孜珠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六座山峰象征着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六道众生,代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祖辛绕弥沃曾在孜珠山传法,给予巨大的加持。

现在的孜珠山六座山峰上,寺庙、经堂、僧舍从高到低镶嵌其间,形成山中有寺、寺中有山的奇特景观。为保持远离世俗的纯净修行,众多修行者在峭壁上的修行洞中获得证悟。遥想西藏 历史 上那些残酷的佛苯之争,再看看眼前这接近天的孜珠寺,不得不感慨信仰力量之强大!

孜珠寺庙对面的雪山宏伟而且清晰,万年如一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苯教一直崇尚苦修,所以苯教寺庙多建在险峻高山之上。孜珠山异峰突起,瘦石嶙峋,像极了久经风吹日晒雨淋的老人五指,孜珠寺就在这高可触天的“五指山”中长燃着酥油灯,长诵着经声。任由背后的云千变万幻,孜珠寺淡定从容,岿然不动。

有个空洞的山峰是孜珠山的第三峰,传说那个空洞是大鹏鸟穿山而过留下的,因为像一面悬空的镜子,可以照见世人之心,照见世间空性,所以第三峰又叫“见性峰”。

空洞旁边悬崖上的那个修行小屋是后世人的修葺,最早只是一个山洞,据说占巴南喀(公元前915年诞生在沃莫隆仁圣地,是象雄国王的王子,文殊的化身,被誉为“密宗之父”,象雄八十大成就者之首)曾在这个山洞修行,至今山洞内还有占巴南喀当年修行留下的脚印。

第二座山峰,传说名为“无垢水晶”,水晶意“净”,无垢无净是为本性,新修的经堂便坐落在此。另外有一些小屋镶嵌在它左边的山体岩壁之上,错落有致地悬挂在那里,充满了神异的气氛。

苯教并不是藏传佛教。苯教分为“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现在孜珠寺传承的是“雍仲苯教”,为辛绕弥沃佛祖所传的教法,是藏民族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因萌芽并壮大于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象雄时期,所以又称为“古象雄佛法”。” 象雄”汉语意为大鹏鸟, 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的源头,是藏民族的“根”与“魂”。它是吐蕃时期藏族人的本民族宗教,有很大的原始性、长期性和排外性。而佛教是从尼泊尔和唐朝传过来的一宗教派,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和包容性。

但苯教在几千年来与藏传佛教的斗争中,也逐渐吸纳了很多佛教的东西。苯教除了与藏传佛教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外, 还有许多是不相同,甚至是根本相反的内容。苯教以“卍”为教符,与藏传佛教中的“卐”符号相反,“卍”称为“雍中”,是苯教的象征。在苯教寺庙、灵塔、经书及教徒住房、衣帽等地方,到处可见“卍”符号。在佛教中的“卐”符号,称万字或德字,与苯教符号相反,但其含义和 社会 功能是一致的。苯教的转经方向与藏传佛教各派的转经方向也完全相反。苯教要求教徒转经时按逆时针方向行走,并且右手转动经轮, 左手拔动经筒。藏传佛教各派正好相反。

孜珠山是外象雄时期的中心,四周山势巍峨,连绵起伏,好似展翅的大鹏鸟,穿行在山巅山谷之间,就像是随大鹏鸟起伏。峰峦叠万重,人生如寄,持敬畏之心,且行在这天地之间。

在高海拔雪山上的孜珠寺,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僧人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修炼佛法。孜珠寺现有几百名僧人,寺庙为他们开办了内明、辩论、禅定3所学校,僧人在孜珠寺从内明开始修学到禅定,要学习苯教187部显宗、密宗、大圆满经典。

由于地处偏僻,便鲜有外人来此,山上除了学校和修行者的小屋根本没有住。如果有游客至此,山上的喇嘛们都很善良地微笑点头致意。

孜珠寺,静静伫立在这藏东的偏远一隅,来到这里要历经一路艰险,身体承受着极致的累,似行清净苦修一般。但,在这里,仰望巍巍群山,苍穹无尽,万物聚灵,自然生息,心安宁而辽阔。内心满满感念真是有缘才能到这里。雪山在四周环侍,雄鹰在山巅盘旋,经幡在风中飞舞,它们都在共同守卫着这片苯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