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清净下一句是什么?

六根清净下一句是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该句没有固定句式,全凭个人理解。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

简介

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

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四大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实《道德经》里面给出来标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扩展资料

“四大皆空”是指世间的森罗万象,无论有情、无情,动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如人的毛发齿爪、皮骨筋肉、脑髓等属于地大。“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如人的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便尿等属于水大。

“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如人的体温暖气等属于火大。“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属于风大。

譬如:一朵花的绽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分,温暖如“火”的阳光,以及流动的微“风”,倘缺少一大,便无法开花结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调,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离死亡不远了。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皆空”,意指万物由众缘所生,若缺少因缘和合,则不生万物。四大皆空,不仅在众缘离散时才说空,当人健康的时候,花正开放的时候,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要说“有”,就是如实的“空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大皆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根清净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六根(梵s!ad! indriya^n%i)

指六种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亦即六识所依的六种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乃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1)眼根(caks!ur-indriya),眼识所依,能见众色.(2)耳根(s/rotrendriya),耳识所依,能听闻众声.(3)鼻根(ghra^-n!endriya),鼻识所依,能嗅闻香味.(4)舌根(jihvendriya),舌识所依,能尝众味.(5)身根(ka^yendriya),身识所依,亦诸根之所依,能觉触.(6)意根(mana-indriya),意识所依,能分别五境.

《俱舍论》卷三云(大正29·13c)∶‘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又,此六根于十二处中,相对于色等六境,而被称为六内处.

此外,六根又称为六入.‘入’为趣入之义,意指眼等六根为六识之所依,能入六尘,故称六入.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三云(大正12·500c)∶‘空聚落者即是六入,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此六入,在十二因缘中位列第五,在小乘指众生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在大乘则指生六根的名言种子.

有关六根之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十二处’条中之‘眼处’以迄‘意处’之各词解说.

〔参考资料〕 《俱舍论》卷一、卷二;《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佛家名相通释》;木村泰贤《小乘佛教思想论》.

四大(梵catva^ri maha^-bhu^ta^ni,巴catta^ri ma-ha^-bhu^ta^ni,藏h!byun%-ba chen-po bshi)

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又名四大种、四界.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以唯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

所谓四大,即∶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梵pr!thivi^-dha^tu,巴pat!havi^-maha^-bhu^ta,藏sah!i khams);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梵ab-dha^tu,巴a^po-maha^-bhu^ta,藏chuh!i khams);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梵tejo-dha^tu,巴tejo-maha^-bhu^ta,藏meh!i khams);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是风大(梵va^yu-dha^tu,巴vayo-maha^-bhu^ta,藏rlun%-gi khams).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

又于说一切有部,由于能造四大各别,故谓所造色有十一种不同,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云(大正27·664b)∶‘诸四大种有十一种,谓眼处所依乃至身处所依,色处所依乃至法处所依.诸所造色亦有十一种,谓眼处乃至身处,色处乃至法处.’其中,法处即指无表色,因此可知眼根所依大种唯造眼根,耳根所依大种唯造耳根,乃至无表色所依大种唯造无表色.

又,所造色皆以四大而造,何故有坚软等的不同?关于这个问题,《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一举出两说∶一说四大不相离,虽展转相资同作所作事,其体却有增减.一说体无增减,唯其势力有增、减的差别.

又,有部谓外界色等是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尘的八事俱生,不减其中之一.在内界,是八事加身根的九事俱生,或加眼的十事俱生.然其他诸部所说互异,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大正45·294b)∶

‘大众部说,四大为能造,四尘为所造,无别五根,即四尘故,俱通有漏及以无漏,许佛有故.成实论说四尘为能造,造于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唯所造,四尘唯能造,四大通二,声亦唯所造.萨婆多师四大为能造,唯有漏、有碍,触处所摄;五根、五尘及法处无表色为所造,五根、五尘皆唯有碍,唯是有漏;法处无表说通无漏,是无碍摄,皆是实有.

经部师说,能造所造虽并有碍,皆通假实;极微是实,粗色是假,并皆有漏;无表假立,法处无色,不许色蕴有无表色.说假部说,能造所造,若粗若细,在蕴门中体皆是实,义积聚故体非积聚;在界处门并皆是假,依缘并皆体积聚故,通有无漏.

一说部说,能造所造唯有一名,都无实体.说出世部说,能造所造若有漏者,并皆是假,从颠倒起故;诸无漏者并皆是实,非倒生故.今依大乘,触处法处皆是有大种,散定别故,造色通于十一处有,大种造色随应俱通,依他圆成二性所摄.’

四大之说原为古代印度人对物质世界的传统认识,然佛教予以吸收改造而别出新解,认为一切物质和人身都是由四大所构成,并以之说明无常、苦、无我等理念.

此外,印度人以为人体之产生病痛,是由于体内之‘四大’(四种原素)不能调和所致.因此,佛典每谓人之生病为‘四大不调’.

◎附∶太虚〈四大种之研究〉(摘录自《太虚大师全书》)

(一)佛典地、水、火、风之四大种,与通俗所谓地、水、火、风,有何区别?

四大种,即坚、湿、暖、动之四性.种,乃能生义;大,乃普遍义.四大种者,谓具大种二义者,唯有此四.因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界,空则大而非种,识则非大非种,余种子等则种而非大故.此四大种,即四件普遍能生一切色法之物,乃带数、持业释也.又,此四大种体相用均大,故称大种∶体大者,谓四大种普遍于一切所造色,又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相大者,谓坚之增盛则成金石之刚劲,湿之增盛则成江海之汪洋,暖之增盛则成炉焰之炽燃,动之增盛则成飓飙之猛暴.用大者,谓坚有承载覆压之功,湿有融摄腐朽之能,暖有成熟烧毁之效,动有增长摧败之力.又四相互摄,地大内有水、火、风,水大内有地、火、风,火大内有地、水、风,风大内有地、水、火.其言地大、水大者,乃就其偏盛者而言也.此四大种既但坚、湿、暖、动,非显形色,身根所触,眼识弗见,仿佛儒家阴阳、科学质力,故与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迥异.通俗所称之地、水、火、风,乃四大种所造显形色等——地具色、香、味、触四尘,水具色、味、触三尘,火具色、触二尘,风具触一尘——为眼等识所缘之境,与只为身识所缘非显形色之四大种,大有区别也.

(二)四大种是种子是现行?若是现行,云何名种?

四大种是第八识中所藏四大种之种子所发之现行,其所以称为种者,因四大种有切要殊胜助生根尘等所造色之功能,故假名种.实则色、香等所造色,各有自种子含藏于第八识为能生亲因,但须四大种种子发现为四大种后,诸所造色种子藉其资助,始得生起诸所造色,否则不生.因其对于所造色之生有亲切增上之关系,故假说为种耳.

(三)四大种为何识所缘?

色法但为所缘,心心所法通能所缘.大种、造色均为色法,俱时而有,两不相离.然四大种唯触非余,故为赖耶、意识、身识所缘.云何为赖耶所缘耶?此识缘境有其三类∶曰一切种,曰有根身,曰器世间,总称第八之执受处.执受各具二义∶执二义者∶(1)摄为自体义,(2)持令不坏义.受二义者∶(1)领以为境义,(2)令生觉受义.第八缘一切种有执之二义,乃受之领以为境义.第八缘有根身,则四义俱备;有根身大种之所造,不离大种,故大种亦为其所缘.第八缘器世间有执之执令不坏及受之领以为境二义;器世间亦为大种所造,故亦为赖耶之所缘.

云何意识所缘?此意作用力强,能遍缘十八界及三世有无诸法.虽然,意识缘境,有其二种∶(1)同时意识缘境,谓与前五识俱时而了别色等诸法.(2)独头意识缘境,谓不与前五俱起而独缘一切诸法.故此四大种既为身识同时意识所缘,其名义相又为独头意识所缘.

云何身识所缘?身识缘触,此四大种是触一分,故知四大种为身识所缘.

(四)四大种之大类区别有几?

曰∶大类析之,可分为二∶一者,有执受四大种;二者,非执受四大种.云何有执受四大种?谓异熟识不共相种熏习成熟所起,能造一切凡圣色根及根依处者,是为内四大种.凡圣有情执持为体,令生觉受,故云有执受大种.云何非执受四大种?谓异熟识中共相种熏习成熟所起,能造大地山河草木丛林器世间者,是为外四大种.凡圣有情领以为境,不执为体令生觉受,故云非执受四大种.问∶有情各有八识,其所变之相,胡无差别而相同耶?曰∶众生虽各有八识,所变有异,然以其同业感故,所以所变之相相似.论云∶‘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斯言诚可释此疑也!

(五)取蕴意二识所缘之四大种,有大小久暂之限量,赖耶所缘亦如是否?

第八识所变缘者,即有根身、种子、器世间是也.前五所变缘者,托第八所变缘之一分为本质而变缘也.第六识所变缘者,托前五尘而变缘一切诸法也.欲穷三识变缘不同,当研三境与本质相分之关系;故略表于下∶

相符————┐

┌有质——————本质│

智及前六第八所缘………性境—┤ │

└无质———┬——真如│

有漏第七第六所缘………带质—————┐ └┐ │

有漏无漏第六所缘………独影—————┴——┴—相分┘

前五识所缘者,有质之性境也,即是色、声、香、味、触之五尘,此五尘是五识之相分,乃托赖耶所变缘为本质而现;然所缘相分与本质相符,故为性境.但相符亦就其变缘之一刹那点以言耳,非能与第八所变缘身器之体相悉符也.诸身器聚各自成系,能造为四大种,所造为各身器;在有根身即为有执受大种,在器世间即为非执受大种.第八所缘深广微细,难可测知,以吾人无无漏清净慧故,故能所缘皆非所知.金刚心后大圆镜智相应,方可了知,即为事事无碍之境.故身、意识所缘,不能与赖耶所缘适如其量.

然身识所变缘与第八不同者,以身识所缘是五尘分隔之一相分,此一虽与第八本质相符,然色之一分,是眼识所缘,不为他识所缘,身识缘触,亦复如是;喻如生盲摸象,耳、鼻、脊、腹各取一分,虽第知一分,而此一分确是象上之一分,故云相符.盲者若以触知一分执为是象,则妄矣!前五识所缘之一分,符本质境,第六增益认为一物,则成似带质境,堕俱生分别之我法执.故身识所变缘是各别间隔,第八所变缘则是融通交遍.

身识缘触有觉不觉之差,全不全之别,然此非身识自变独有,乃托第八之一分为本质变为相分触而缘也.故身识不缘时,第八恒缘,以第八所变之器界不可测故.第八所缘之量,与身识所缘之量,于现器界中尚不能等,况第八尤能变缘十方器界耶?由此观之,前五所变缘者,是条然有别之五系——见不出色,耳不超声;第八变缘者,乃交遍之一一总系也.然非第六、七识法我见所执之一一我法体,五识所缘五尘,为第六识取而别组为一系,第六恒缘,则似带质境也.此境虽似托本质,而实不符本质,意识所缘之和合相,如死物而固定,第八则活动且交遍涉入.以其顿起顿灭、顿变顿缘,刹那刹那,由种而现、由现而种,非染识可知.因其在刹那上变缘不可说,在变缘相续上亦不可说,说为生灭者,以前刹那顿灭之相,不同后刹那顿生之相故.然身器相续不坏者何耶?以有业为统系之力;此统系力令其续续生灭,相似相续,故有身器之和合相存在.然此和合相续相,乃刹那恒变,法界交遍者也.故非吾人现前意识所取之相.

然此刹那相续之相,虽地上菩萨亦不能确知,有知亦是比知者也.故第八识之境,即事事无碍之法界,斯法界至佛智方可如量证明.由斯异生第八识刹那生灭所变缘之诸法自体相,亦即佛果上之海印三昧境界,亦即佛之法界无障碍智境也.然似带质境,即意识综合前五识上所缘一分变为自识——第六所缘之相分也,此境不符第八变缘之境,故非实有.然吾人现见之个个天地人物等相,即是此第六变缘之带质境.

近世西人科学方法,依前五识所缘五尘,在直接感觉上用第六意识之计度分别,从经验中求万有之实体;然只得意识所变缘之似带质境,及比量计度之独影境而已,何能了达第八识变缘之器界全体、有根通身、刹那生灭、现量亲缘之实境哉!故欲知现实之真相,亦非成佛不可.

然则凡夫日为烦恼、所知二障缠覆,如何能了第八之微细境相耶?佛说三藏,无非为此大事而已.然佛法无际,若不舍繁取简,将茫然无从矣!夫净慧之发,由于止观,故欲知赖耶真相,非先修止观不可.初修之时,当先以正比量智,遣除第六识上之遍计谬执,染执既遣,净慧自生,以真智慧渐除诸微细障,一地二地及至金刚心后异熟空时,则万有之真境豁然开朗,显现于大圆镜中矣,故是现量.此即从华严之理法界观,及天台三观之空观入手者.禅宗之参话头,不涉解路,欲从前六及第八之现量上顿得相应,无阶级可由,颇难契入.能究唯识之教,直观吾人现行赖耶心相,本为事事无碍之佛智境,则顿依佛慧圆观实相矣.学者于是当精进焉!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十六;《法乘义决定经》卷上;《品类足论》卷一;《五事毗婆沙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卷一三二、卷一三三;《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智度论》卷四十八;《成实论》卷三.

六根不净,早已看破红尘。这句话怎么解释啊?

六根清净还是六根不净,看破红尘的话那就是六根清净才对,就是什么都不想不留恋了,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