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对教育的要求

1、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教育的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只是。技能的提高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

人身心发展规律及要求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其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法则,从中心向边缘法则,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记忆从机械记忆到意义既发展,注意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发展情感,从一般情感到高级情感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品德思想的发展,都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千万不可以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比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而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重要特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注意各个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身心发展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错中复杂的过程,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时快时慢,有早有迟的特点,主要是在同一个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不均衡,比如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是两个增长的高峰期,而成年的身高停止了增长。儿童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五至第十个月之间,其后又经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四五岁之间,另一个在十三四岁之间。大脑各区之间成熟也有先后之分,先是运动区在到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四个区的神经系统。还有同一个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比如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机制,性机能成熟为标志,一般是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再签,生殖系统成熟在后现代女性的性陈述一般自十二三岁开始至16至18岁止,男性比女性的起始年龄推迟二到三年。心理上的成熟则以独立思考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一般是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在后,个体社会性方面的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的义务为标志。

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有助于明确儿童发展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是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相适应,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谓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如研究者通常认为,二到三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时期,四到五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从十岁以前开始,学习乐器在五岁左右最佳。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个别过程和特点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

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4、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研究个体的差异性对做好困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5、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扩展资料:

教育对人类的作用:

1、学校教育是制度化、规范化、规律化、专门化的教育,它可以让青少年迅速而有效地掌握各专业方面的技能,比起家庭教育、自学、社会教育的诸多局限性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学校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是一个人踏上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3、当今的劳动和社会分工,无不是以一个人的能力技能来分配的,而学校就是专门提供这种人才的场所。因而年青一代接受学校教育,也是他优化职业选择的必由之路。

论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

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注意事项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要把学生看作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和谐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要引导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人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这个知识点也是常考点,如何正确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表现: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躯干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表现: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启示: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能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听报告、搞活动,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比平时要迅速得多。

第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例如: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教育启示:要抓住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表现:互补性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功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之间。

例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就是生理机能的相互弥补。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往往体现的是生理和心理的互补性。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表现:总体上看,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千差万别。

例如: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到的,有的人想象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强;有的人个性活泼好动,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等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启示

第一,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