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慎独,浅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慎独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慎独”是说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或者说是谨慎面对自己生命本质上具有独立的事实。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扩展资料:

独立特别是在说人的感觉具有无法被任何他者替换来感觉的根本事实。比如说你肚子饿了,这是很踏实的感觉,别人不能好意帮你吃东西,只有你自己吃东西肚子才能感觉饱。

你心里很难过,懂得体贴与同情的别人只能“感同身受”你的难过,这个感同身受意思是说他会想起自己往日很难过的情境,因此特别知道如何细致对待你,却无法跟你替换来难过,来进去此刻你自己难过的情境本身。

“独”字就是独立,承认生命本质上的独立,与其往外逐浪,不如承认浪起浪落都在心内,独立是对本体的一种具象描写,当你看见你自身的独立,你就看见本体。

每个人降生在这个宇宙里,都具有完全独立的心灵,来吸收与消化他感知的各种讯息,并做出自觉适当的回应,这是人会驾驭万物,与天并立共存的原因。因此“慎独”两字首先只是要人开始确认自己如此珍贵的存在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二、应该如何理解慎独?怎么样才能做到慎独?

“慎独”的说法第一次出现在儒家经典里,它被奉为历代修身的理想境界。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道德,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

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尤其独处时,没有外界的监督约束,能否稳稳地把持本性,确属一道大难题。

《后汉书·杨震传》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为了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他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恰巧朝廷派来的新任太守杨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王密立刻跑去拉拢关系,他不惜血本,竟拎着十斤黄金公然行贿,杨震愤愤地质问:“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脸红地答道:“暮夜,无知得。”

意思是并非光天化日众目睽睽,我送礼您收钱的事儿谁会知道呢?杨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里受得了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让地挖苦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丑事,不但法纪难容,连上天都要报复你!杨震由此获得“四知太守”的雅号,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历史上空回荡了两千年。

众目睽睽下,道德准则释放一种抑制力。国法当头时,制度条律又强加一种约束力。大多数人可以“慎众”,在人前中规中矩,一丝不苟。然当所有外力忽然消失的“真空状态”时,本性就可能动摇,蠢蠢欲动的私心杂念也将改变人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

“慎独”最能考验人的意志和品行,倘若修身能渡过这道难关,就不失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资料记载,二战期间德国民众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慎独”精神,这从保护森林的细小举动就能看出来。按照德国法规,刨一棵成材的林木必须在树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尤其禁止成片采伐。此外还规定,每采伐一棵大树,必须在原地种植一株幼苗,从而确保森林良性循环,永远郁郁葱葱。

按说战争期间兵荒马乱,一切法律法规都可被抛到九霄云外去,可令人称奇的是,尽管没人守卫森林,德国民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来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树种幼苗……这种人文素质,与“四知太守”的情操异曲同工,足见“慎独”于公于私的独特魅力。

“慎独”这话题看似古老,却不专属于泛黄的历史,它与现代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干部修养的提高息息相关。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管,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做'慎独’。”“慎独”作为一种传统修身法,不仅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也能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看来他深谙“慎独”的重要。慎独是在人们精神戒备最薄弱时激发出的一种自律意识。慎独之心时刻提醒人们:要战战兢兢地做事,如履薄冰地做人。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有完善自我的人生理想,现代人则更应见贤思齐,力争达到这种修身境界。

三、什么是慎独?

慎独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èn dú,意思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

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扩展资料:

慎独在儒家的应用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仁义礼智圣”为其五,也就是儒家风范的重中之重,通称为“儒风五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慎独

四、怎么在会计实践中做到慎独

有以下五点。

其一,学习的方法。会计人要进行会计道德修养,首先应明白自己为何要进行道德修养和如何才能成为有人格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的道理。

其二,立志的方法。立志就是会计人立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志向的会计道德修养方法。

其三,躬行的方法。躬行就是会计人在会计工作中实行道德、按会计道德原则规范办事、在事上磨炼进行践履的会计道德修养方法。

其四,内省的方法。内省就是会计人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品行进行以道德原则规范要求为尺度的自我检查的会计道德修养方法,是会计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及所表现出来的会计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会计道德行为、习惯的会计道德价值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和省察。

其五,慎独的方法。慎独就是会计人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会计道德信念并自觉按照会计道德原则规范行为做事的会计道德修养方法。

五、关于“慎独”二字,大家如何理解?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们要认识到“慎独”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古今圣人、贤达、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都是达到“慎独”境界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只有两个字:修养。修养的内涵很丰富,修养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是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遵循此过程,最终到达“慎独”的最高境界。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出于《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

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六、你是如何理解慎独的,怎么才能做到慎独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采纳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