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月十五有什么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赏花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3、舞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走百病

所谓走百病,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明清时尤为盛行。清康熙《大兴县志》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必须是在特定时间进行,妇女们聚合在一起,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_元宵习俗

二、正月十五的风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的风俗:

1、吃元宵

宋代,民间过元宵节即流行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每当正月十五,各地民众纷纷制作元宵,以庆贺佳节。

2、放烟花

燃放烟花是我国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助兴活动,元宵节自然不例外。当五彩缤纷的烟火射向高空,顿时夜空锦绣团团、璀璨夺目,地上火树银花,天上人间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最爱观赏的节目之一。

3、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4、社火

社火是我国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小编的家乡在北方,每年正月十五,各个村子都有社火表演,寓意来年村民日子红红火火。

5、赏花灯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在正月十五这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非常热闹。

三、正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正月十五风俗有吃汤圆,观灯,猜灯谜。在中国正月十五这个节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日,在这个节日我们要吃很多好吃的,而且还会赏花灯,在外面会有很多漂亮的花灯,还会有很多的灯谜,而且我们在这个节里还会吃一些比较好吃的汤圆或者是元宵,寓意着团圆美满,非常的不错。

正月十五其他风俗

耍龙灯、踩高跷,龙是吉祥的象征,元宵节各地都会做一些各式各样的龙,如有的地方是用布扎成长龙,数人齐舞。有的地方因地就宜,就有板凳扎成龙,俗称板凳龙,一人便可舞来庆祝节日,同时也还会在庙会上与踩高跷等民间技艺活动一起,形成浓重的节日氛围。

舞狮子、划旱船,狮子,也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因此在这一天,会安排舞狮活动,有的会用八仙桌,置红包于高处,请专业的舞狮队伍一起庆祝元宵佳节。还有的地方会用划旱船配合歌唱等活动,共庆佳节,特别有趣。

赶毛狗,狐狸,在民间又称之为毛狗,因为狐狸在晚上爱偷盗农户养的鸡,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狐狸怕火,也怕人大声喊,所以在元宵节,农村会点燃火把,在路上大声喊耍火、耍火,让狐狸听到,一年都不敢到家里来偷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