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知道姚付现的吗?

姚付现 系河南郑州人 祖籍泌阳 酷爱诗歌 代表作品有{{欲腾飞}}等

二、苏氏家谱

苏姓的家谱与其他姓氏一样,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题辞、谱序、凡例、世系、族规、行状、文献等组成,有的还有画像、五服图、字辈谱、续后篇等部分。台湾新版的苏氏族谱则分作志、序、传、昭、论、系、说等部分。

谱名:有称家乘、家谱、宗谱、族谱、支谱等,有的冠以地名、堂号、次数。如《苏氏七修族谱》、《醴北苏氏续修族谱》、《苏氏武功五修族谱》等。

题辞:多请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权贵与名人,以及在本族内有声望的同宗题写。如前述司马光、岳飞,以及苏轼等为苏谱题辞,其中司马光的题辞为:“辕轩肇迹,昆吾启祥;司寇脉衍,平陵功敫;弁州贻泽,凤阁传芳;眉山挺秀,奕世荣昌。”岳飞的题辞为:“眉山苏氏,世传至宝。”苏轼的题辞为:“之帙”。

谱序:谱序有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由修谱人撰写,他序则请社会名流与地方官吏撰写。序言的内容包括有本派系分衍播迁的情况,历次谱书的编撰情况,修谱的原因、目的与经过等。他序中则包括对谱主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等美好祝辞。

扩展资料

《苏氏族谱》(四川眉山),宋代苏洵撰,一卷。明刻本,天一阁收藏。清顺治三年(1646年)宛委山堂刻《说郛》本,首都 图书馆、北京师大图书馆、辽宁大连市图书馆、湖南师大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安乐居刻《苏老泉全集》本,福建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眉山三苏祠刻《三苏全集·嘉祜集》本,福建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均有收藏。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三苏全集·嘉祐集》本,福建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均有收藏。民国十八年(1929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嘉祐集》本,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华书局铅印《四部备要·嘉祐集》本,福建省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

《苏氏族谱》(四川简阳),苏文生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一卷(1册)。四川省图书馆收藏。

《苏氏宗谱》(四川简阳),苏梓材主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内江贞利印刷社铅印本,五卷(5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收藏。

《苏氏族谱》(四川内江),苏从忠纂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内江苏氏祠堂刻本,四卷(4册)。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均有收藏。

《苏氏族谱》,清同治元年(1862年)燕喜堂刻本,十卷(12册),藏本在美国。

《苏氏族谱》,苏邦璋编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1册。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苏氏重修族谱》,苏齐盛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年)聚星堂活字本,十二卷(38册)。北京图书馆收藏。

《龙井苏氏族谱》,苏应龙、苏友仁重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石印本,十二卷。福建德化县档案馆收藏。

三、“泌阳县名”更迭小字:

      泌阳在春秋战国时隶属楚国,称“沘”。为楚国北边门户,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楚在其北部边境修筑长城。由今泌阳县白云山经付庄、象河出境,境内长约30公里,称楚长城。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年),秦,齐,韩,魏四国联合攻楚,“夹沘而军”,楚溃败,盟军取重丘(今泌阳县付庄乡)。此后,泌境属韩,境内至今仍有楚长城遗迹。又直至秦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今境设比阳、舞阴二县,均隶属南阳郡。山南水北为阳,是为舞水之南、比水之北也。

      西汉两百年、东汉两百年,其间王莽窜汉、更始反正。更始帝刘秀南阳郡宛人,而舞阴、比阳隶属宛,成为军事必争之地。舞阴县是西汉初设治,故治位于泌阳县羊册镇古城村。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封讨伐王莽有功的大将李轶为舞阴王于此。征南大将军岑彭(二十八宿之一)亦被刘秀封为舞阴侯;又有刘秀之女被封为舞阴长公主者。

      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先为魏荆、魏吴分界(曹操兵败南阳,退守舞阴);后又成为北魏与南齐必争之关隘,象河关(现泌阳县象河乡)不停的变换着大王旗。那时候这片土地称做:东荆州比阳县(泌阳县)乐陵镇(泌水镇)。个人感觉“乐陵镇”是这座城镇最有韵味的名字:乐而忘忧、隐于山陵……

    北魏时为舞阴郡治所的舞阴(泌阳县羊册镇古城村)在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更名为显岗。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废显岗并入比阳,其后隶属唐州。唐州在盛唐时期曾更名显州,又更名为泌州,后又复名唐州。说句玩笑话,此处方为“唐人”。

    五代十国隶属后周,经北宋,到金国。绍兴六年(1136年),宋与金战于牛蹄(今板桥水库),金军大败。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割唐州予金,比阳属之。金太和五年(1205年),宋兵袭比阳,杀比阳副巡检阿里恩腾嘉努。十月,再袭比阳,杀其军事判官萨都。正大八年(1231年)一月,蒙古军拖雷(就是那个射雕上郭靖的安达)部以少数游骑雪夜袭陷比阳。这片热土被宋割让于金,相谈不欢被宋光复,后又被金所夺,直至被蒙元所侵更名为“田比 阳 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毗阳镇复置县,以明初唐县之旧名——“泌阳”为准,更名为泌阳县,属南阳府。

      泌阳县名更迭变换历经千年而定,泌阳县境分分合合战火燃遍沧桑。忽为南阳、忽为淮安、忽为泌州、忽为蔡州,辗转不定,飘零若斯,历经战火不断,生民立命之艰可想而之,百姓坚韧不屈可想而知。这里历经了多少征战纵横,又有多少生灵无辜涂炭,恐怕只有泌水岸边无穷的沙粒才能一一记得……

     

四、中国目前有无七世同堂

在泌阳县羊册镇西南、赊郭公路东侧,有一个600多口人的大村庄——砖台李。在这个村子里,半数以上属于魏氏家族,因其“七世同堂”匾带来诸多传奇性演绎,而使砖台李魏姓享誉乡里。

----魏姓在我国百家姓中,按其人口比例占第44位。魏姓出自邑名和国名,是周文王的后代。发祥于晋陕,先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发展繁衍,尔后播迁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苏、台湾、河北、江西等地;明清以后部分魏姓移居加拿大、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

----砖台李魏姓来自河南巩县乌罗村。清雍正年间,巩县一带发生灾荒,魏姓始祖挑担讨饭,来到泌阳羊册古城寨西殷庄村,租地种菜,翌年,大葱热销,第三年在转台李村定居。靠着掘石拓荒,种粮种菜,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慢慢地站稳了脚跟,家底渐厚。随后,又置地建房,渐成当地富裕之家。但始终坚持同堂而居,不离不弃,保持宗族团结,增强生存力量。至清代光绪年间,魏家已在砖台李村七世同堂生活,阖家近百口,人称魏家大户,成为一方望族。

----清光绪二年(1876年),南阳知府下乡体察民情路过砖台李村,恰遇魏家正在开饭,人头攒动,熙来攘往,甚是惊奇。经过打探,深感其德,遂赠“七世同堂”金匾一块,以示褒奖。该匾长2.19米,宽1.11米,厚0.05米,黑色土漆面。匾正中,自右至左横书为正楷刻“七世同堂”金字,右侧上额竖题为“钦加运司衔即补道特授南阳府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任为魏老先生大人硕德”,左侧下首竖书 “大清光绪三年菊月上浣谷旦,眷亲友仝顿首拜”。分析右侧字意为:送匾者为皇上任命负责漕运的官员,其级别为缺职即补的道台,实职授南阳府正堂,任上并有十次奖励共晋五级的记录,古代官员称大人,禁提名道姓,故隐去其名讳。左侧字意为:清光绪三年农历九月上旬吉日。“七世同堂”匾为上级官员所送,挂於堂中,魏家眷亲入堂定要跪拜,是为眷亲友仝顿首拜之义。

----砖台李魏姓先祖,由“一担挑”的穷困潦倒,到“七世同堂”的发迹,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倾注了魏姓先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但主要的还在于魏氏家族开拓创新的治家理念和才干。首先是选好当家人。“家有千口,主持一人”,一个家族的兴衰,当家人的引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里,魏家一反常态,随着人口的增多,敢于打破长门长子主持的陈规,推选精明能干的六老魏天成当家,使魏家达到鼎盛时期,说明这个当家人没有选错。其次是治家严谨,人尽其才。“六世同堂”时,做到人人有活干,家家无闲人。有人做生意,有人种菜园,有人管大伙,有人管磨面,有人管教学,有人使牛种田。魏家所娶媳妇,过门三天就要下地干活。干农活时,谁说闲话误工即被训斥。家庭大食堂由妇女们轮流做饭,谁也不敢怠慢。魏书玉通医术,善结交,当家人就让他开起“魏安贞堂”药铺,每年收入必须归公。魏六老还根据当时农家修房盖屋普通使用竹椽子的情况,培植竹竿园数十亩,吸引了周围几十里的竹货商。他深知勤俭持家之道,全家大锅饭菜不放油盐,而是将油盐分发各户,自行掌握,超支不补。其三是重教兴学。为了不让子孙后代成瞪眼瞎,魏家聘教师办私塾,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必须上学,长大后能有作为的继续培养,不可雕者,则让其下田干活。三门曾祖魏国相勤奋好学,清末“乡试”中了秀才,后来本家有了师资,不仅自办学堂培养子孙,还对外开放,面向社会招收农家子弟。三门中的祖辈老二,老四都当过私塾先生,所以至今四周乡邻还流传着“二先生”、“三秀才”、“四学生”的美誉。其四是家风民主。日常家务由当家人一手铺派,重大问题,诸如子孙过继,房地产处理,经济交易等,则需各户指定代表,合族商议,方可确定。

----清光绪十五年底,因人口众多,入不抵出,即开始酝酿分家。经合族公议,首先解决了“魏安贞堂“药铺问题,以100串钱兑给了当家人的儿子魏书玉,其收入由八门均分。光绪十六年正月,合家无法维持,经合族公议,按老弟兄八人分为八门,其财产由八门均分,并分门立下字据;自光绪三年获赠金匾,到十六年分家,“七世同堂”又维持了13年时间,实属不易。

----岁月沧桑,往事如烟。“七世同堂”的老屋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红砖小楼;当年由先人们培植并养育了魏姓人的竹园,而今更加葱茏茂密,象征着魏姓子孙的兴旺和昌盛。特别是那“七世同堂”金匾,虽历经多次劫难,但光彩依旧。三百多年来,砖台李魏姓已历12世,后世300多口,除转台李外,有散布北京、上海、郑州、银川及国外等地,其中他们象先人们一样,在各条战线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着积极的奉献。从政的近20人,其中,2人为县处级干部,5人为科级干部。20余人为教师,同时还有科研工作者、新闻记者、经商者、留学生,有的已创业有成,成为百万富翁。

五、河南省泌阳县羊册镇有多少人叫李杉杉的名子吗

目前没有这样的网站能查到同名同姓人数。就算有也是不准确的。精确的数据应该去户籍系统查。

从技术来说,从办理了二代身份证的人的信息中是可以查出某个名字人数,如全国人民都办理了二代身份证,那你的问题或许可以解决,所以目前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需要全部都办理二代身份证,二是政府相关部门会把这些的信息公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