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特色有哪些?

1、三套碗

三套碗席是最具代表性的满族传统名宴,举世闻名的“满汉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三套碗席采用本地产上乘原料,如:鹿肉、飞龙、田鸡油等,用烧、烤、焖、炖、熘、炒等15种手法精心制作而成。

整个席面由8款凉碟、3款大件、12款熘炒、汤烩菜,共计二十几道菜点组成。因席中主要菜点是用“杯碗”、“中碗”、“座碗”三套碗盛装而名为“三套碗”席。

2、人参鸡

将人参顺丝切成八瓣,头部相连,用温水浸泡后上屉蒸,蒸至参味溶于汤内即可。取新活母鸡宰杀处理后,用开水焯净血污浮沫,从脊背入刀断开铺平,放料盆内,再把蒸好的人参连汤倒入,加鲜姜上屉蒸。

鸡烂出屉,剔去大骨,鸡脯朝上码在汤碗内,将人参放在鸡脯之上,浇原汤即可。此菜上桌,只见鸡卧汤中,形体完整,丰润美观;参卧鸡上,肢态饱满,清新素雅。喝一口参汤,鸡味醇厚,吃一块鸡肉,参味郁香。

3、白肉血肠

选猪腰排作原料,经5道工序加工而成,其肉薄如纸帛,色白有光,味美异香,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松软鲜嫩,血肠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作料五味俱全,冬用不冷,夏用不热,脍炙人口。血肠有清有混,是由沙仁、桂皮、紫蔻等10多种配料灌制而成。食用时用韭菜花酱、辣椒油、姜汁腐乳、蒜末、虾油、香油等佐餐,别具风味,倍受欢迎。

4、吉林锅贴

吉林锅铁产生于清朝末年,锅铁牛羊肉有嫩、老两种吃法。嫩吃时,肉片下锅,变色就吃,肉呈白色,口感软嫩,味道鲜香;老吃时,肉片下锅由白变红时再吃,口感焦酥,味道浓香。用主食时,在锅片内加入高汤,下入酸菜、水粉、海味、胡椒粉、味精即成水锅底。

5、清蒸白鱼

清蒸松花江白鱼,是吉林市名菜之一。松花江白鱼色白肉嫩,味道鲜美,清朝曾被列为贡品,为松花湖特产。清蒸白鱼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以食汤为主,鱼肉细腻而无咸淡味;另一种是以食鱼肉为主,清蒸时使汤汁入鱼体内,属干蒸之法。

二、代表吉林特色的文化元素

东北大秧歌秧、天池、雾凇、冬捕鱼、人参、貂皮、靰鞡草。

在吉林这块黑土地上,吉林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东文化。吉林文学散发着关东黑土地的气息。

早期的吉林文学包括渤海文学、辽代文学、金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现存的渤海文学主要是诗歌与散文。辽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契丹族的生产生活情景。

金代文学主要表现了北方民族独特的游猎文化。清代文学表现了乌拉地区满族人民的渔猎、田园生活。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就是玄烨(康熙)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582年)巡视吉林时所赋。

吉林特色食物:人参鸡

将人参顺丝切成八瓣,头部相连,用温水浸泡后上屉蒸,蒸至参味溶于汤内即可。取新活母鸡宰杀处理后,用开水焯净血污浮沫,从脊背入刀断开铺平,放料盆内,再把蒸好的人参连汤倒入,加鲜姜上屉蒸。

鸡烂出屉,剔去大骨,鸡脯朝上码在汤碗内,将人参放在鸡脯之上,浇原汤即可。此菜上桌,只见鸡卧汤中,形体完整,丰润美观;参卧鸡上,肢态饱满,清新素雅。喝一口参汤,鸡味醇厚,吃一块鸡肉,参味郁香。

三、吉林省有什么风俗?

吉林省的风俗有睡火炕 寒冷的冬天,东北人有睡火炕的习惯。火炕多以土坯或砖砌成,上面铺上牛皮纸,刷上油漆,既干净,又美观大方。火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般炕在里屋,炉灶在外屋,做饭烧火,烟热通过炕洞转一圈到烟囱腾升,一日三餐烧三遍火,炕面上始终是热乎乎的。

冬钓

说起钓鱼,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垂钓绿弯春”、“荷动知鱼散”的千古名句,眼前呈现出绿草如茵、流水潺潺的江畔河边那一个个聚精会神、规规矩矩端坐的垂钓者身影。然而,东北人的寒冬垂钓却是另一番景象:在白雪皑皑、千里冰封的江面上凿开个脸盆大的冰眼,把系在半米长短棍上的渔线投入水中,然后,手持渔竿上下抖动,说说笑笑中把鱼儿钓上来了。奥妙何在?原来,渔线前端系着个小“木头鱼”,“鱼”身上拴着钩,鱼儿看见摇头摆尾的“小鱼”,信以为真,瞅准了一口吞入腹中,可谓“愿者上钩”。

用这种办法,一天可钓到几十斤大鱼呢。这一钓鱼术,与东汉年代王充《论衡·乱龙篇》记载的“木制丹鲤饵”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不知高超多少倍。

四、吉林省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吉林当地特色

秧歌

东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国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几种秧歌中最为普及、最灵活的一种。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元朝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为了防止百姓们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挞”(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江城的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踩高跷

踩高跷,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吉林地区也很盛行。流行于我们吉林地区的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

踩高跷的表演艺术性很强,要求演员具有较好的基础,除在行进中和广场上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的大场外,还有两三人为一组表演的小场。小场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龙舞

“龙舞”是一种形式完美,具有较高艺术技巧的舞蹈。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龙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东北,群众把龙舞归于秧歌范畴,习惯称之为“耍龙灯”。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灵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耍龙灯的动作很丰富,吉林地区比较流行的有“龙操水”、“龙卧沙”、“小花子”、“掏腰窝”、“金龙盘玉柱”等多种形式。其艺术特点是气魄宏伟,舞姿生动,变化多端。但无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龙成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重要节庆期间,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艺术。

跑旱船

流行于吉林地区的“跑旱船”多随秧歌队活动,属秧歌杂耍部分。“旱船”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渔翁做解缆绳等模拟动作,渔妇乘船前行,二人轻荡漫舞。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比如,“喜送公粮”、“夫妻赶集”等形式,更为群众所接纳和喜闻乐见。

狮子舞

“狮子舞”是拟兽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现在,我们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狮”派,俗称为“逗狮子”,归属秧歌类。舞狮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伴着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更显得喜庆有余,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五、吉林省的文化特色是什么?

吉林当地特色

秧歌

东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国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几种秧歌中最为普及、最灵活的一种。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元朝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为了防止百姓们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挞”(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江城的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踩高跷

踩高跷,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吉林地区也很盛行。流行于我们吉林地区的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

踩高跷的表演艺术性很强,要求演员具有较好的基础,除在行进中和广场上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的大场外,还有两三人为一组表演的小场。小场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龙舞

“龙舞”是一种形式完美,具有较高艺术技巧的舞蹈。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龙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东北,群众把龙舞归于秧歌范畴,习惯称之为“耍龙灯”。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灵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耍龙灯的动作很丰富,吉林地区比较流行的有“龙操水”、“龙卧沙”、“小花子”、“掏腰窝”、“金龙盘玉柱”等多种形式。其艺术特点是气魄宏伟,舞姿生动,变化多端。但无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龙成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重要节庆期间,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艺术。

跑旱船

流行于吉林地区的“跑旱船”多随秧歌队活动,属秧歌杂耍部分。“旱船”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渔翁做解缆绳等模拟动作,渔妇乘船前行,二人轻荡漫舞。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比如,“喜送公粮”、“夫妻赶集”等形式,更为群众所接纳和喜闻乐见。

狮子舞

“狮子舞”是拟兽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现在,我们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狮”派,俗称为“逗狮子”,归属秧歌类。舞狮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伴着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更显得喜庆有余,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