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兴起于什么朝代?
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相关如下:
三大基本源头
道教有三大基本源头: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黄老道家。
鬼神巫术崇拜。
上古时代,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加以祭祀,祈祷膜拜。黄帝时期有了对于天帝的祭祀,其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接万灵于明廷”等。这种由来已久的鬼神崇拜,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祇和人鬼的神灵系统和敬天法祖的信仰传统。
道教不仅承袭了这种鬼神崇拜思想,而且将这个神灵系统纳入神仙体系。与鬼神崇拜密切联系的巫术信仰也由来已久,古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觋能够沟通鬼神,转告神旨;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镶灾、医治疾病。上古巫术直接被战国神仙方士承袭。
神仙方术信仰。
战国时期,北方燕齐和南方荆楚等地出现了宣传长生成仙的神仙方士,形成了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亦称方仙道)。方仙道宣扬长生成仙信仰,把黄帝和老子作为得道成仙的楷模而奉之为神仙祖师;提出了寻求仙境仙人和不死仙药的主张,并实践祠灶祭神、行气辟谷、导引吐纳等修炼方术;尤其是倡导炼丹术,把服食丹药作为成仙途径。
荆楚地区的《庄子》和《楚辞》等对神灵仙境的屡见不鲜的描述,给神仙方士很大的启迪和思考;燕齐地区流传着海上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的传说,驱动着帝王和方士前往寻访。方仙信仰和方技术数被道教继承,方士逐渐演化为道士。
二、道教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未年。由祖天师张道陵创立其之所以于此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各种必然的联系。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道教产生时的300余年间,宗教神学曾在社会上泛滥一时。秦汉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力借用宗教神学来为自己的统治作论证,如秦始皇“以为周得火德”,而秦代周则应为“水德”,于是下令衣服、旄旌、节旗等“皆尚黑”(水配黑色),以此来迎合“五德终始”之说,又东巡封掸、祭柏泰山之神及齐鲁地区的“八神”;汉武帝则试图借鉴历史上“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的经验,“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大肆地设立祭坛以祀鬼神,他曾听信毫人谬忌“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之说而于长安东南郊设立泰一祠坛”,又设“五帝坛”环居其下以求能得神灵佑护;汉哀帝时神祠已多达700余所,“一岁三万七千祠”。秦汉统治者对鬼神的崇信,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为宗教神学的孳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在先秦理性主义精神冲击下而显得疲蔽的宗教神学于这一时期又泛滥开来,连儒家的继承者董仲舒也曾试图努力将儒学改造成一种宗教,他将商周之时产生的“天”神抬出来作为“百神之君”,又阐述了一套神秘的“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神能对人间的事情加以干涉。此外,灵魂不死的观念在这一时期也很流行,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即绘有人死后灵魂所去的“天堂”及“黄泉”。这一时期兴起的谶纬神学中也有种种关于天人感应、星象占卜、呼神驱鬼、神灵司命的兑法。以上宗教神学的泛滥为道教在东汉末年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秦汉时代,帝王经常求不死之药、方士的修炼法诀,专以求仙为务的“方仙道”土们频频出入宫庭,向统治者鼓吹他们的思想并鼓动统治者加入求仙的行列。受其影响,秦汉统治者曾掀起过几次大规模的求仙活动,如秦始皇任用徐市、卢生等率人人海求仙,汉武帝任用来大、公孙卿等“招致仙人”,淮南王刘安则招纳宾客方术之土数千人从事神仙方术的研究,其门客还曾撰书“言神仙黄白之术”达20余万言。方土们的频繁活动及统治者对求仙的狂热,势必扩大神仙之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史载汉武帝曾将自己的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为他求仙的栾大。又封栾大为“五利将军”、“乐通候”等官职,这令一些钻营之辈极为眼红,致使“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桓宽《盐铁论》又载当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汕”,由此可见神仙之说在案汉时影响之大。神仙之说在社会上影响的扩大,为道教在东汉末年创立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统治者为求仙而大肆挥雷民财,方士们多为钻营之辈,这也导致了神仙家的声誉受损。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神仙家们又效法儒家“论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方式,攀附当时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的黄老之学,将神仙之说依托于黄帝和老子,并黄帝和老子鼓吹为已得道的神仙(这也是仿儒家神化孔子的做法)。至东汉末年,老子已逐渐被人们承认是一位大神了,《后汉书》记载:“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165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词老子。”这样,道教在创立之时将老子塑造成教袒是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 西汉初期统治阶级用黄老清静之术治理天下。刘安和门下宾客多人编撰《淮南子》。道家和阴阳五行家进一步合流。东汉时期黄老的概念趋于宗教化,老子已被神化。两汉时期的宗教意识为道教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方士结合黄老学说,产生了黄老道。东汉方士在政治上失意之后,转变了他们的活动方向,有的转向民间,有的进入山林,方士逐渐演变为道士。如《后汉书·隐逸传》中大抵是这类人物,他们是方士,也是山林隐逸。
佛教在汉时传入中国,逐渐盛行,也促进了道教的创教过程。
三、道教起源于什么朝代?
起源于战国时期。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
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
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扩展资料: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
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
《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
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
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