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其轻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取其轻前一句是两害相权,全句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意思是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出自章炳麟的《答某书》。
取其轻出处
“两权相害取其轻”出自章炳麟《答某书》:“盖闻两害相较,则取其轻,与其使察、绥两省,同为日有,不如以一省付之共党之为害轻也。”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的历程相当繁复,依其《菿汉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十二字予以归结。
大抵而言可以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在因苏报案入狱之后,则改习法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转俗成真”。
《答某书》作品原文
前被手书,属以共信济艰之义,劝诱国人,抑言之非难,欲其心悦诚服则难。迩来所以语河北者,独云保爱令名,勿入陷阱而已。苟其人自惜羽毛,又知东人非始终可保,必不轻于依附。至于小小委蛇,如晋张轨之在凉州,非不与刘、石酬酢也,而领土必不肯弃,名号必不肯更,则所以自守者固在。一闻劝励,当必有努力增倍者矣。若欲其杀敌致果,为国牺牲,此在枢府应之以实,固非可以口舌致也。顷者,东方于津、沽等处,又增兵矣。观其用意,亦只以武力胁迫,欲为城下之盟而已,用兵则犹未也。然势之所激,往往有出虑外者,枢府虽以剿匪诸师近驻晋南,阴为犄角,一旦有急,则未知河北之意,果愿其入境否也?鄙意应之以实,本无他虑,彼在危急之中,而部下之不肯屈辱者,尚居大半,果以精械厚糈相助,唯有感激向前耳,安有据之以兴背诞者耶?此事既行,又厚遇山东,以坚其意,彼知政府之不我遗弃也,能以一部应战固善,不能独战,则必有济师之请,而晋南诸师,可与并力矣。为今日保全华北计,唯有如此。若以河北难守,而但南抗黄河,河流既长,处处可以窃渡,幸遇水潦涨盛,容可暂安,水涸则必无以阻敌矣。抑鄙意以为今之国计,固不宜恣言远略,惟领土未亡者,则不可不加意顾全。北平既急,纵令勉力支持,察省必难兼顾。盖非常之时,必以非常之事应之。今共党之在晋北者,其意不过欲北据河套,与苏俄通声势耳。此辈虽多狙诈,然其对于日军,必不肯俯首驯伏明甚。若能顺其所欲,驱使出塞,即以绥远一区处之,其能受我委任则上也;不能,亦姑以民军视之。如此,察省介在日、共之间,渐可成为缓冲之势,较今之左支右绌者,其得失必相悬矣。盖闻两害相较,则取其轻,与其使察、绥二省,同为日有,不如以一省付之共党之为害轻也。以上就形势立说,或不致有大差池。若夫开诚布公,以悬群众,使将相之视枢府,犹手足之扞头目,转移之妙,自在庙堂,此非草野所能与,而固不能不殷殷期望者也。匆遽陈辞,当不以临渴掘井为诮。六月四日。
(撰于1936年6月4日,选自《章太炎书札》)
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二、取其轻前一句是什么
取其轻前一句是两害相较。两害相较取其轻,指把两项祸事进行比较,选取其中较轻的一项。章炳麟《答某书》:“盖闻两害相较,则取其轻,与其使察、绥两省,同为日有,不如以一省付之共党之为害轻也。”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三、“两害相权取其轻”下一句是什么?
”两害相权取其轻“没有下一句,它的上一句是“两利相权取其重”
意思是:两个好结果中选其一,则取好处较大的那个;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
出处:
这两句话,眼下所能查到的最早中文记载是顾准1973年的文章:“至于弊病,哪一种制度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是没有的。这个人世间永远不会绝对完善,我们所能做的,永远不过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也有人认为老子《道德经》中实际上表述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意思,并例举其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四、两权相衡,取其轻;两利相衡取其小
应该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大约出自孟子,一句古训。
意思是两种利益同时放面前,当然是选择利益较大的那种,两种损害放面前,当然是选择伤害较轻的那种。一言以蔽,利弊权衡,自然选利重害轻
五、“两权相害取其轻”下句是什么?
“两权相害取其轻”下句是:两权相利取其重。
解释:“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的意思是:如果你遇到难处,你就选择其中危害轻的事情。如果两件事情都对你有好处,你就做其中好处最大的事情。
出处:“两权相害取其轻”出处:章炳麟《答某书》:“盖闻两害相较,则取其轻,与其使察、绥两省,同为日有,不如以一省付之共党之为害轻也。”
扩展资料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也是学者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学术与政治毕竟不同,政治方面,章太炎确有他的局限,这些局限在辛亥革命及民国初年表现得很明显。章太炎的一些主张与孙中山不同,但他仍是一位有功于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宣传家。
六、两者取其轻,下一句是什么?
二者取其轻没有下一句,前面一句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指把两项祸事进行比较,选取其中较轻的一项。即趋利避害,权衡轻重,权衡利害。出自章炳麟的《答某书》。
章氏的思想受到多方影响,因为变化的历程相当繁复,依其《菿汉微言》中的自述,是以“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十二字予以归结。
大抵而言可以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著成《齐物论释》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在因苏报案入狱之后,则改习法相宗,而后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转俗成真”。
章太炎
自《齐物论释》著成之后,章太炎因齐物思想的启示,不再仅以唯识为唯一标准,转而认为凡“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之学皆有价值,开始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进行重估。
即进入“回真向俗”的境界。形成章太炎思想的背景主要来自四个渊源:
一为受乾嘉学派考证学的影响,讲求客观实证。
二为跟随晚清诸子学兴起的潮流,对荀子、庄子、老子三家思想加以揄扬,尊子贬孔。
三为受到严复的影响,在其早年的文章中尤其多以进化论作为理论架构。
四为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唯识论,是章氏后期思想的支柱,使其思想体系中充满个体主义、相对主义的色彩。除了这四大渊源外,顾炎武、王夫之的民族思想,章学诚、戴震、孙诒让等人的思想也对章太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