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作战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德军妄图快速攻占苏联的大片领土。

在最初阶段,德军沿用“闪击”战法,歼灭并俘虏大批苏联红军,但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和冬季战场的严酷条件,攻克莫斯科的企图落空,导致巴巴罗萨计划失败。

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扩展资料:

整场巴巴罗萨作战在11月开始的莫斯科战役中达到最高潮,尽管负责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饱受秋季泥泞所造成的补给短缺之苦,仍被下令继续进攻。

巴巴罗萨作战的目标从一开始便相当不切实际。战争开始于干燥的夏季,是最适宜德军行动的季节,德军在最初数周里突袭并歼灭了大量的苏联军队。

但当理想的季节过去、严酷的秋季和冬季来临时,苏联军队已经恢复一定实力,而德军的攻势则开始遭受阻挠。德军在经历漫长的战斗后却无法取得足够的补给;石油的缺乏也注定了德军不可能达成预定中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1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巴罗萨计划

二、“巴巴罗萨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二十一号指令,即作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计划规定:

“德国军队必须做好准备在英德战争结束之前击垮苏联。”

此项计划的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后来由于德国对南斯拉夫采取了军事行动,向苏联发动战争的日期才又推迟到1941年6月22日。

为什么希特勒在1941年春天实行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这是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一些人将之归结为希特勒那不可思议的头脑与个人品性,也有一些人将其解释为种族观念与生存空间论的不可避免性,另外一些人则把这归结于机会主义及无可置疑的苏德关系的摩擦。实际上,希特勒之所以实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多种因素合力所致,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第一,希特勒的传记作者爱兰·布劳克说: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理由简单而充分,即建立一个千年帝国的根基之一就是占有维斯杜拉河到乌拉尔地区”。

夺取生存空间是希特勒总体战略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而苏联那富饶的领土恰好是希特勒眼中的一块肥肉。

第二,希特勒坚持认为对苏联的战争是场意识形态及种族之间的战争,他反对军队中单为领土而战的意见。1941年3月31日他曾下口头命令解除这些人的战时职务,并将1941年6月6日在东部战线俘获的苏军处决。

第三,希特勒本能地感到斯大林相当危险。1940年末至1941年初,苏德之间日益增多的摩擦证明了这一点。法国沦陷以后,斯大林加紧了对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的控制,将之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从1939年10月以来,苏军驻扎在这些地区。1940年6月末苏联强化了对这些国家政府的控制,到7月份,三国都申请加入了苏联,希特勒自称受到了震惊,也许是这样,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玩他的游戏,但他是敢怒不敢言,因为有秘密条约在案。莫洛托夫柏林之行的态度更使希特勒感到俄国已是靠他最近的眼中钉了。

第四,整个1940年下半年,在希特勒的头脑中,俄国与英国的问题不可分割地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希特勒认为,假如苏联是一个中立国,英国就会被迫接受希特勒不流血的胜利,就是因为有“俄国这只大陆剑”从中作梗。

4月下旬,美国和伦敦多家报纸报道说,苏驻英大使麦斯基拜会了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就苏英签定贸易协议进行磋商。5月,克利普斯被派往莫斯科,7月中旬,斯大林会见了英国大使克利普斯。这是自里宾特洛甫访问以后他还没有给过外国使节的殊荣。两个欧洲强国的关系松动令希特勒焦燥不安,于是,希特勒决定其总体战略,为了减少冒险,必须先打破英国的幻想。

英国对美国抱有很大的希望,而且像一个将要淹死的人一样紧紧抓住了俄国。如果俄国被从地图上抹掉,那么美国也会这样,因为苏联被打垮以后,日本就腾出了手,成为远东强有力的威胁力量,这就是进攻苏联的妙处所在。这样,希特勒就自然地成了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了。

第五,战争第一年里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希特勒的自信。至 1940年6月,希特勒已占领了九个国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另加梅梅尔。这些国家共有八十五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一亿多人口。第三帝国所支配的有几乎整个西欧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命脉和军用资料。现在他相信自己的全能,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军队是没有什么困难可言的。

英国著名的希特勒研究专家罗斯伯格毫不怀疑地认为,希特勒首先进攻俄国有一个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希特勒认为,冒险越过海峡进攻英国将损失一批精干士兵,他需要这些人来实现其大目标,征服苏联。而且,打垮英国,对于德国来说并不会有什么好处,付出的却是鲜血。

另外,希特勒意识到对法战争的胜利已使德国军队和人民自我陶醉,他们渴望和平,因而对他征讨苏联起到了一种威胁性的破坏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德国再也不会出现这样有权威的领袖了。的确,与同时代人相比,希特勒是一个鬼雄,但是他不知道此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视政治、经济、军事现状的大胆的疯狂赌徒了。

第六,苏联经济发展神速。在1929年-1939年间的十年里,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以27%的速度递增,英国是17%,而苏联是400%,到1938年,苏联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强国。而且,苏联资源丰厚,继续下去,德国已无法与之比拟。

这样,希特勒一面加紧“巴巴罗萨”的准备工作,一面严密封锁消息,佯装进攻英国的姿态,与苏联保持表面的平静友好关系。然而,这段友好关系在1941年6月22日戛然而止,德国的三个集团军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袭击。

三、巴巴罗萨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941年6月22日拂晓,遥远的苏联西部天际,在经过了短暂的夏夜而逐渐变得暗淡无光的群星中,闪现出一种从未见过的“新星”。这是一些亮得非同寻常的星星,它们色彩纷呈,并且快速地向东飘来。与此同时,还伴随有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不一会儿,发动机的噪声骤然加大。终于,五颜六色的星光越过无形的空中国境线,1000多架机翼上涂有纳粹标志的飞机闪电般地闯入苏联领空,对苏联腹地的机场、军事指挥部和交通中心泻下瀑布般的弹雨。紧接着,7000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同时对准早已瞄好的目标开火。一时之间,苏联西部边境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大地在颤抖,山河在震荡,战火在燃烧,腥风血雨席卷整个苏联大地……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了。

四、德国二战巴巴罗萨计划是什么?怎么失败的?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发生于1941年6月22日—1942年1月苏联及东欧地区,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巴巴罗萨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六个:1.同盟国敌手:纳粹德国虽然在最盛时期,控制了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欧陆帝国,但是毕竟造就了太多的敌手。而苏德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了全面的反法西斯联盟。2. 轴心国联盟:德、日、意虽然早已形成三国轴心,但在整个二战进程中,轴心国及其若干仆从国始终未能有密切的战略合作,事实上是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拆台。这些迹象在苏德战争前便可见一斑3. 战争指挥:德军官兵的作战素质固然是无与伦比,但苏德战争中德军高层的指挥却可以说是问题重重;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将领间常常意见不和,互不信任。希特勒独断专行,过于集权,不把权力下放,越级指挥。不仅在大的战略方向上一意孤行,甚至干涉作战指挥到营连一级,军队无法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合理处置。德军司令官自嘲道:“没有元首的命令,我都不敢把哨兵的岗位从门口移到窗边。”4. 武器装备:德军武器虽然性能优良,但过于精密,不便于大量生产。“虎”式、“豹”式坦克最后还是淹没在T34坦克的群狼战术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不重视战略空军,因此根本没有远航程大载弹量的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无法摧毁苏军后方原料产地、生产基地、物资中心,从而釜底抽薪。Ju87斯图卡纵然能在战场前线耀武扬威,终究不过是扬汤止沸。5. 种族主义:如前所述,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还被看作是解放者。可是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却决定了他无法把被占领地的人民争取过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都被看成是必须消灭的劣等民族。纳粹德国实行的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苏军战俘;一律处决苏军政治委员的命令;一个德国人死要让百个苏联人偿命的反游击措施……,这些恐怖措施把苏联人推向了自己的敌对面,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反抗意志,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敌人。6.战略资源:德国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战略资源匮乏,一战失利后又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战时所需物资大多要靠进口,如罗马尼亚的石油、挪威的铁矿。尽管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可以利用的几乎是整个欧洲的资源,但还是不敷使用,比如德国自己还要生产人造橡胶和人造汽油,虽然成本巨大,但不得以而为之。故在苏德战争中,对战略资源的掠夺一直就是德军的一个重要目标,某种程度上也干扰了战略决策。而当战争旷日持久进行下去后,资源更显不足。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又会导致资源产地的进一步丢失,从而加速了战败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