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被尊称为什么?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二、孔子被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汉人认为孔子是黑帝之子,有时他被尊称为“素王”。

唐代称他为圣人,封为文宣王。元代加封他为“大成歪圣文宣王”,明代封其为“大成至圣先师”,清代称其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扩展资料:

神化孔子早在孔子在世之时就开始了。孔子死后,门徒一代接一代把神化一步一步地推向圣人的高峰。仅尊为圣人意犹未尽,圣应该是王,孔子后学就不断制造孔子当王的舆论和理论。

汉高祖的祭孔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后来的帝王不断地尊孔,如祭祀、加封号、封孔子之后等等,为神化孔子提供了政治环境。把孔子纳入“王”的行列,称为“素王”,使孔子兼具“圣”与“王”双重之尊,这是汉儒的新发明。

随着孔子声誉日隆,祭孔便成了朝野共有的礼节。历朝的头等火事就是祭孔,由皇帝亲自主祭。上行下效,民间祭孔之风也很盛行。孔庙遍布神州各地,就连最简陋的乡村私塾,也有孔子牌位,孩童人学要先拜孔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至圣先师

三、至圣指的是哪位圣人

至圣指的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北尊奉为“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

四、至圣指儒家是指哪一位代表人物?

至圣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至圣”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培养弟子3000多人。

晚年从事古文献整理,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论语》一书是现存研究其学术思想的主要依据。自汉以后,其思想成为历代封建当权者的统治思想。“至圣”,意即最高的圣人。

扩展资料: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汉以后,孔子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后世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号称“至圣先师”。

曲阜素称“圣贤之乡,礼仪之邦”, 自古人杰地灵,圣贤辈出。 曲阜先后被称为“圣人”的历史人物共有八位。正因为有了他们,曲阜有资格被称为“圣人”之乡。

参考资料来源:曲阜市政府网-[至圣孔子]--曲阜圣人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十圣”

五、至圣指的是谁?

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至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等。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 所以至圣也指孔子。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六、孔子为何被称为“至圣”

至圣

至圣的“至”字有最高的,顶端的,完美的,不可逾越的意思。

至圣——简单来说,就是最高的圣人的意思。

因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世间的影响太大,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等。

自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更为牢固的浸入到人们的思想中去。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本人也成为世间皇帝、百官、平民的偶像,只要有学堂的地方,必然悬挂孔夫子的肖像。

有至圣,自然有亚圣,亚圣就是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