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前时期有没有专门捕食人类祖先的可怕史前物种?

说起可怕的史前动物,你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霸王龙感谢斯皮尔伯格,成功地用虚拟的疼痛,让我们忘记了血液和基因里残留的史前祖先亲历的痛苦和磨难,事实上,在智人生存的几十万年里,至少有5种史前猛兽是以我们智人和其它灵长类为食的。

恐猫

恐猫(Dinofelis)生活在500万-120万年前,体型大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豹子到狮子。根据发现的化石证据,恐猫拥有强大的颅骨,可以咬碎早期智人的头骨,专门猎杀灵长类物种,包括我们早期并不强大的祖先,如能人、傍人,以及猛犸象幼崽和乳齿象。想想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有多么无助,真的令人不寒而栗,而我们现在竟然还能存在,是多么艰辛和巧合的结果啊。

硕鬣狗

大概所有人都听说过斑点鬣狗,非洲大草原上最让人恶心的物种,惯于使用掏肛战术,在其它动物还活着的情况下,就让它们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吃掉。即使是贵为兽中之王的狮子,见到斑点鬣狗,也不得不坐在地上,靠大地妈妈来保护自己的肛门。

你可能认为对人类来说,斑点鬣狗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存在,但斑点鬣狗可能会很谦虚,哪里,哪里,让你们见识一下我们的史前亲戚——硕鬣狗吧。基本上你把斑点鬣狗放大到一头雌狮的大小,就会得到一只硕鬣狗了。这家伙生活在300万-4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中期,拥有强大的下颌,足以咬碎人类的头骨。在欧亚大陆和非洲,科学家们都在史前人类的头骨上,发现了硕鬣狗咬穿的孔洞。

短面熊

如果说灰熊和北极熊已经让人够恐惧的了,那么我们的祖先遇到短面熊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崩溃的。这种熊生活在1800万年到1.1万年前,站立时最高达3.7米,四肢着地也有1.8米,最重达1.2吨,是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和北极熊一样,可能主要是食肉的。

短面熊不仅体型庞大,它的奔跑速度可达50到70公里/小时,比博尔特每小时36公里还只能跑100米,再多一点就不行了厉害多了,这也让它成了史前时代的无敌杀手,甚至成年野牛都是它的饭团,就更别说我们娇小玲珑的史前祖先了。

哈斯特鹰

我们的史前祖先,生活非常艰辛,不但要经受陆地“步兵”物种的打击,有时还会遭遇精准的“空袭”,这就是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最大鹰科动物——哈斯特鹰。哈斯特鹰重10到15公斤,翼展最大3米,一直以不会飞的巨大鸟类——重达250公斤的恐鸟为主食。它用锋利的脚爪抓住恐鸟的骨盆,用巨大的嘴巴攻击其头部和颈部,将其杀死后慢慢食用。

然而随着人类的到来,恐鸟变成了人类最容易猎取的美味佳肴,被大量捕杀。哈斯特之鹰食不果腹,被迫转向了另外一种食物来源——毛利人的小孩,甚至成年人可能也是它的狩猎对象。

噬人鳄

虽然我们现在要亲近鳄鱼,大多数时候只需要摸一下自己的皮鞋、皮带或提包,就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尤其是路易斯威登什么的。但对于我们的远古祖先来说,和鳄鱼亲近可不是什么好事,是一生中最应该竭力避免的事情,尤其是噬人鳄。

噬人鳄又叫瑟布贾纳森鳄,生活在400-200万年前的肯尼亚,体长超过8.2米,比现存最大的鳄鱼尼罗鳄还要长2米。根据发现的化石证据,这种鳄鱼确实在史前时代猎杀过我们的远古祖先。这其实很好理解,史前人类的栖息地和它们高度重合,需要到河边饮水,几乎可以肯定,娇小的人类身体,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它一口吞下。

你可能很难想象,我们的远古祖先在这些可怕的野兽面前根本不占优势,甚至成为了猎食对象,究竟是怎样活下来的,而这些野兽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

一个简单的回答是,它们已经灭绝了,而且极有可能是被人类剿灭的。虽然人类在体型体力上从没占过优势,但在智力上,我们绝对是王者,独一无二没有竞品的王者,凭借锐利的工具和聪明的战术,这些所谓的猛兽猛禽完全不是史前人类的对手,这种非对称的作战以我们远古祖先的完胜而收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现在就没有物种在山洞和地层里翻捡骨骸和化石残骸,推断这个星球生命的演化历史了。

我们之所以说这些大型动物或猛兽猛禽,可能而不是肯定被史前人类灭绝,并不完全是因为证据不足,而是我们一直“觉得”证据不足——当你自诩为文明物种的时候,你当然不希望听到,某某物种又被我们写进地球的灭绝生命清单了。

二、它是地球上的“鸟中之王”,体型超姚明,因太美味被人类吃到灭绝

现在人们通常认为,当今地球上体型最大的鸟是鸵鸟。资料显示,非洲鸵鸟成鸟身高可达2 .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相当于是篮球巨星姚明的身高体重,以鸟类的体型来看的确很大。

不过其实在几百年前,新西兰的恐鸟、马达加斯加的象鸟都比鸵鸟大的多:恐鸟身高可达3.6米,体重可达250千克;象鸟更甚,身高3米,体重可达半吨。因此无论是从体型还是体重来看,它们都是当之无愧的“鸟中之王”。

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们已经相继灭绝了——象鸟灭绝有栖息地被破坏的原因,而恐鸟的灭绝,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口腹之欲。

公元1000年前,在位于太平洋南部的新西兰,生活着大约300万—1200万只不同种类的恐鸟。

作为新西兰岛上最大的食草动物,恐鸟在这片食物充足、物产丰饶的土地上生活得十分惬意。在这里,除了以恐鸟为食的哈斯特鹰,它们几乎没有天敌。

公元1200年前后,波利尼西亚人在征服了汤加、萨摩亚、 社会 群岛、马克萨斯群岛、夏威夷和复活节岛之后,又南下发现并占领了新西兰,继而完成了持续近4000年的波利尼西亚大迁徙。

来到新西兰的这一批波利尼西亚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毛利人。

由于新西兰与世隔绝,当地的生物链极其缺乏大型哺乳动物,于是岛上“行走的优质蛋白”恐鸟,迅速引起了毛利人的注意。

恐鸟肉对当时的人毛利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加上恐鸟体积大很容易捕捉,一时之间,恐鸟肉成了最重要的肉食来源。

同时,由于欧洲移民的到来以及当地土著人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了大面积烧荒、垦荒,恐鸟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彻底破坏,恐鸟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饿死。

加上恐鸟破坏庄稼,人们为了保护庄稼大量捕杀恐鸟,恐鸟的生存处境岌岌可危。

1400年前后,也就是在毛利人登陆新西兰之后仅200年,岛上的恐鸟就已经完全消失,这一物种就此灭绝。

那么恐鸟完全是被毛利人“吃到灭绝”的吗?

对此,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

一开始有学者提出,恐鸟作为和猛犸象、大角鹿同时代的冰河时期巨型动物,本身就已经在冰河时代结束后逐渐走向灭亡。

但是科学家通过DNA分析证明:恐鸟的族群不仅在冰河时期结束后没有走向灭亡,种群数量反而还在不断地增长;另一方面,在早期的毛利人定居点里,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留有明显的烹饪痕迹的恐鸟骨骼。

无独有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莫顿·艾伦托夫特(Morten Allentoft)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了四个恐鸟物种281例化石的DNA后发现:在灭绝前的3000年间,恐鸟的遗传多样性一直保持恒定,这是稳定种群的迹象。

对恐鸟的灭绝,艾伦托夫特这样说: “我们只能将恐鸟灭绝的原因归结于人类。”

也是目前学界最主流的结论:毛利人是导致恐鸟灭绝的主要原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链中某一环的断裂不会是孤立的:继人类的大肆捕杀导致恐鸟的数量急剧下降后,以恐鸟为食的哈斯特鹰最终也没能逃脱灭绝的命运。

而哈斯特鹰,也是人类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鹰。

三、新西兰鹰真的吃人吗?还是不存在的?

近期发表于新西兰《生物公共图书馆杂志》上的一项化石DNA研究结果证实,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肉鸟类之一,目前已经灭亡的一种巨鹰,曾经是新西兰岛上最主要的食肉动物,与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鹰源于同一祖先。

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大学。研究小组由牛津大学古生物分子中心的艾伦-库珀领导,科学家从2000年前的鹰化石中提取DNA。

最初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哈斯特鹰和澳洲楔尾鹰的关系。但是,DNA检测结果让科学家们大吃一惊,证明新西兰鸟类事实上和世界最小的鹰有基因上的密切关系。这种小鹰来自澳大利亚岛和新几内亚岛,通常体重不超过1公斤。但是,哈斯特鹰重达10到14公斤——比现存的最大的肉食鸟类、拉丁美洲的哈尔皮埃鹰还要重30%~40%,几乎达到了可飞行鸟类的体重极限。

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两种物种居然会在基因上有密切联系,并且科学家推测它们共同的祖先生活在不到一百万年前。也就是说这种小鹰到达新西兰岛后,在那期间体重增长了10到15倍,这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是快得难以置信的。这样快的进化速度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都是空前绝后的。

哈斯特巨鹰是当时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的掠食者,它们捕食恐鸟(一种新西兰无翼大鸟食草动物、不能飞行,每天能捕食200公斤的东西)。为了在森林中飞行,巨鹰必须缩短翅膀,即使那样也有3米长。它们从侧面攻击捕食动物,用它那老虎般大小的爪子猛地向捕食动物抓去。一旦抓住,巨鹰另一只大爪子只需在恐鸟头上或者脖子上一击就能让猎物当场毙命。

科学家相信,这种大鸟灭绝于人类移居新西兰岛之后的2个世纪内,也就是大约700年前。森林大火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人类的存在切断了它们的食物供应。也有一些证据证明这种巨鹰有可能是被猎杀灭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