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嵬驿兵变的主要内容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时任皇帝的李隆基好像一直都是被人推着走,禁军哗变杀杨国忠,他被迫对既成事实予以追认,把杨国忠的党羽都处死了,又迫于压力把同出杨氏一族的杨玉环赐死。一切看起来都很符合逻辑,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基于以上对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作案动机和可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以下情况:李隆基授意陈玄礼(太子李亨一开始是否参与其中并无肯定答案)除掉杨国忠。陈玄礼怕自己搞不定,就拉太子入伙,为自己撑腰。太子与杨国忠本就势不两立,自然会努力促成此事。于是杨国忠被人斩杀于马嵬驿的西门附近。至于杨玉环的死,小编认为她只是个政治牺牲品。虽然杨玉环备受皇帝宠幸,但与江山和皇权相比,一个女人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世人只知道李隆基的多情,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残忍。李隆基为了守住手中的权力,先杀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又废掉了自己的原配妻子王皇后,甚至还曾亲手除掉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对他来说,只要威胁到自己的江山和权力,杀你没商量。
可能有人会问,杨国忠不是深得李隆基信任吗?为何皇帝要除掉自己的心腹呢?其实,这可能就是深奥的帝王术,表面上对你非常的信任,但真到了需要丢车保帅的关键时刻,该做的牺牲在所难免。如此操作不但可以去除安禄山起兵谋反的口实(大家不要忘了,安禄山起兵时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以讨伐杨国忠”),还可以消除渐成尾大不掉的杨家势力,倒是个一石二鸟的好计策。
李隆基从来都是玩弄权术的好手,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不惜牺牲掉一切他认为可以舍弃的东西。此时的杨国忠对他来说就是一根鸡肋而已,或许他还惦念着杨玉环的美色,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只是,此事过于残忍,有失君王颜面,李隆基觉得自己不好直接出面,便秘密交代陈玄礼如此如此,于是就有了马嵬坡之变。
二、马嵬坡兵变的全过程是什么?(主要是杨玉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
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
玄宗派高力士找到卫戍司令陈玄礼,问兵士们为什么不肯散去。陈玄礼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下来了。”这下可把玄宗给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
他低着头站了半响,才说:“贵妃住在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呢?”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兵士们的愤怒,就说:“贵妃是没有罪,但是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们哪会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心安,陛下的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好下了狠心,让高力士把贵妃带到一座庙里,叫两个内侍将贵妃用带子勒死了。陈玄礼验尸之后,告诉将士们贵妃已死,将士们总算消了口气,这才撤围回营。
拓展资料:
历史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
影响: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禅让太子李亨。但此次兵变,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评价:
白居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东阳:唐家国破君不守,独载蛾眉弃城走。金瓯器重不自持,玉环堕地犹回首。前星夜入紫微垣,王风净扫长安膻。上皇卷甲三川外,父老含悲长庆前。世间万事多反覆,自古欢娱不为福。君不见西宫露刃迎,何如坡下屯兵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嵬驿兵变
三、马嵬驿兵变是怎么回事?
颜杲卿被安禄山残忍地杀害之后,唐王朝指派的大将李光弼、郭子仪先后率领唐军从井陉打进了河北。在安禄山的后方燃起了更猛烈的打击叛军的烈火。
李光弼、郭子仪两人长期镇守在北方和西北的边境上,是有名的大将。他们到了河北之后,靠着当地爱国人民的支持,多次打败了安禄山的大将史思明。
安禄山慌了手脚,连忙派了5万兵马去支援史思明,要他保住从洛阳到范阳的退路。郭子仪、李光弼见叛军兵力大增,就避其锋芒,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他们白天把自己隐蔽起来,叫叛军摸不着;晚上则去偷袭叛军,使叛军日夜不得安宁,弄得疲惫不堪。最后,两位大将决定反击叛军,在常山以东的嘉山,与史思明展开了决战。唐军奋勇出击,个个争先,消灭叛军4万多人,活捉1000多人,史思明侥幸捡了条命,狼狈不堪地逃走了。
安禄山听到史思明大败的消息,惊恐万状,把他的两个谋士严庄、高尚臭骂了一通:“你们叫我造反,说是万全。现在好了,前面的潼关打了半年还打不进去,后面的退路又被截断;我只有汴州、郑州这几个孤城了,万全在哪里?”两位谋士战战兢兢,建议安禄山赶快撤军。
正当反抗叛军的斗争取得大好形势的时候,腐朽昏庸的唐王朝却帮了倒忙,使安禄山走出了困境。
原来潼关是京城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接受唐玄宗任命去防守潼关的是大将哥舒翰,哥舒翰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他领兵到潼关之后,面对攻势正盛的叛军,采取了坚守不出的战略,叛军一筹莫展,被死死地挡在了关外。
可是唐玄宗、杨国忠听说哥舒翰按兵不动,就怀疑他别有企图,几次派使者催促哥舒翰赶快出兵,打出关去,收复失地。哥舒翰说明坚守不出的道理,唐玄宗、杨国忠哪里肯听,仍是接连派人催促哥舒翰出战,还说再违抗圣旨,就要对他严惩不贷。
哥舒翰见君命难违,顶不过去,于是痛哭起来。
他知道,凭着手下的那十几万老弱残军,根本不是叛军对手,出关作战,无疑就是送死啊。
哥舒翰领兵出关不久,就在灵宝县西南(今河南三门三峡境内)一带中了叛军埋伏。经过几天苦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仓皇逃回潼关的哥舒翰被叛变的部将抓住并送往洛阳,后来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
潼关丢了,京城长安再也无险可守,唐玄宗忙找来杨国忠,问他该怎么办。杨国忠劝唐玄宗放弃长安,逃往四川避难。唐玄宗无法可想,只好听杨国忠的。
唐玄宗、杨国忠便急忙做起了逃跑的准备,整整忙了一个通宵。天刚发亮,唐玄宗就命龙武将军陈玄礼领着禁军,他自己带杨贵妃和她的三个姐姐、皇子、公主、亲信大臣等一大班人,悄悄离开了皇宫,从西门出了长安。
皇帝逃走了,大家都还不知道。早晨,文武官员照常来早朝,可是宫门一开,宫里的人纷纷往外乱跑。大臣们惊讶极了,一打听,才知皇上不知跑哪儿去了。顿时,整个长安一片混乱,到处是慌慌张张、四处逃散的人群。
唐玄宗一行出了长安,走了大半天,一个个又饿又累。可是直到中午,也没人给他们送吃送喝的来。唐玄宗与大家一样,为了逃跑,早饭都没顾得上吃,已是饿得头昏眼花,就派人到百姓家去弄了点粗饭和麦豆之类的东西。有些好心的人,听说皇上逃难来了,没吃的,就主动做了一些饽饽送去。那些娇贵的皇子皇妃,平日见了山珍海味都没胃口,这时一个个像饿狼似的,什么也不讲究了,抄手抓起来就吃。食少人多,也不讲什么谦让礼貌了,你争我抢,狼吞虎咽,一会儿就把食物吃得个精光。
唐玄宗默默地坐在一边,手上拿着饽饽,肚子虽然咕咕直叫,他却难过得咽不下去,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有个送饭的老人,看着皇上那一副伤心的样子,就忍不住上前数落起来:“安禄山想造反不是一天两天了,底下的人都看出了他的野心,听说有人不断向朝廷告发,可不是被关就是被杀了,结果才把事情闹到今天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些年来,在皇上的面前,尽是些溜须拍马的小人,正直能干的人都不知被弄到哪儿去了。皇上受小人蒙骗,对宫外的真实情况一点儿也听不到了。今天,要不是皇上出来避难,我怎么能见到皇上,给皇上说说我们百姓的心里话啊!”唐玄宗那往日的威严一点儿也见不到了,只是垂头丧气地说:“这是我的不是。唉,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唐玄宗站起身,心慌意乱,挥挥手,让队伍继续出发。一路上,少吃少喝,又没有个像样的地方睡觉,真是凄凄凉凉,人心惶惶。到了第三天,来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
又饿又累的士兵们,脚步越来越沉重,心情越来越沮丧。他们想到,走到这步田地,吃这种无谓的苦,都是因为安禄山这个贼子搞叛乱,而这叛乱是唐玄宗和那个奸相杨国忠引起的。一想起这些,士兵们的心里就觉得有一团火在烧。
正在这时,跟着一起逃难的20多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大声嚷嚷,要杨国忠发给他们吃的。杨国忠官腔官调,那样子叫人看了实在又恶心又气愤。士兵中不知谁大叫起来:“杨国忠和胡人一起谋反啦!”接着,一支利箭向杨国忠飞去。杨国忠吓得赶忙逃跑,几个士兵追了上去,一刀把他砍下马来。愤怒的士兵一拥而上,一阵乱刀,把杨国忠剁了个粉碎。然后割下他的脑袋,用枪挑着插在驿门上示众。一些士兵又扬起刀,干脆利落地把杨国忠的儿子、杨贵妃的几个姐姐都杀了。
可是士兵们仍是怒气冲冲,他们自发地聚集起来,把驿站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诉说着心中的愤怒,发出一阵高似一阵的喧声和喊叫。在驿站里的唐玄宗听到外面吵吵嚷嚷,不知怎么回事,就问左右的太监。太监把情况禀报玄宗。唐玄宗一听,吓得一身冷汗。没办法,他只好站起身,拄着拐杖,慢慢走到驿馆门口,对士兵们说了些安慰的话,然后要他们去休息。
士兵们谁也不想走,一张张脸上都带着愤怒的神色,死死地盯着眼前这个昏庸误国的老皇帝。唐玄宗不敢面对这些士兵,羞愧地低下头,斜倚在驿门上。正在僵持,龙武将军走上前来,对唐玄宗说道:“士兵们杀了杨国忠,觉得贵妃也不能再留在皇上的身边啦。请皇上考虑士兵们的要求,忍痛割爱,把皇妃处死吧!”这话就像一记闷棍,直打得唐玄宗晕头转向。呆了半晌,他才吞吞吐吐地说:“这事我自己来处理吧。”
士兵们一听便开始起哄,杂七杂八地叫道:“处死贵妃!处死贵妃!”
旁边一个大臣忙向唐玄宗劝谏道:“众怒难犯啊!皇上应该马上做出决定,否则危险就更大了。”
可唐玄宗怎么割舍得下他的宠妃呢?他想了想,就辩解起来:“贵妃一直住在深宫,她又不知道杨国忠的谋反行为,何必要牵扯到她的头上去呢?”
士兵们怒不可遏,叫嚷声越来越大。大宦官高力士一看情形不妙,怕再僵下去对唐玄宗不利,就把士兵要杀贵妃的原因说给唐玄宗听:“贵妃虽说与谋反无关,但士兵们已杀了杨国忠,要是杨贵妃仍留在你身边,士兵们怎能不担心自己的安全?现在,只有让士兵们感到安全,皇上才不会有危险啊!”
唐玄宗见高力士也劝他,知道自己已没有选择了。他又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下定了决心,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引进一座佛堂,用白绫子把杨贵妃勒死了,然后让陈玄礼等去验看。
陈玄礼见杨贵妃面色惨白地倒在地上,便走出驿馆,对士兵们喊道:“杨贵妃已处死了,大家回去吧!”
士兵们这才陆续散去,一场兵变终于平息下来。
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就逃到成都去了,太子李亨则被当地百姓挽留下来主持朝政。
不久,官员们劝李亨做了皇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