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督和巡抚哪一个官职高?
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总督解释: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总督这个职位。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巡抚解释: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二、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相比,谁的官大呢?为什么?
清朝的总督、巡抚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尤其是在清初,其设置经常会发生变动。同时,总督和巡抚的品级也略有变动。形成定制之后的情况大致是:总督为正二品官员,加兵部尚书、右都御使衔则为从一品。巡抚为从二品官员,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单从品级而言,总督是略高于巡抚的。
当然,晚清出现了不少由大学士兼任的总督,如左宗棠就曾经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总督两江,这时候的总督就是正一品了。但是,这类特例仅仅是针对担任总督的这个人而言的,并不是总督这个职位本身。晚清时期,巡抚也同样有加太子太保之类加衔的情况,如处决安德海的丁宝桢就曾经以山东巡抚的身份加太子太保衔,而清朝的太子太保是从一品。因此,这时候丁宝桢这个巡抚就是从一品的巡抚。但是,他和左宗棠一样,都属于特例。无论怎么说吧,在同等情况下,总督的品级还是要略高于巡抚的。而且,总督是可以兼任巡抚的,而巡抚改任总督则属于升迁,兼任也是以新升迁的总督身份兼任原有的巡抚,这一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总督和巡抚的级别高低。
清朝总督的职权范围是一省至数省的军政、民政,相对更侧重军政,有权节制一省至数省驻军,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文官节制武官的角色。但是,民政事务也同样有权插手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总督更像是用来协调一省至数省军政事务的协调员这样一个角色。此外,清朝还设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职总督,专管河工、漕运等具体事务。清朝巡抚的职权范围仅限于一省的军政、民政,相对更侧重民政,但也有权节制本省驻军。如果硬要和现在的体制相对应,总督大致相当于建国初期华东、中南、西南大区的中央局书记兼军政委员会主席,而巡抚基本相当于省委书记兼省长、省军区第一政委。这只是生搬硬套,因为体制不同,二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
此外,这里所说的节制驻军,更多的是监督,而不是指挥调动。实际上,清朝的总督、巡抚虽然有节制驻军的权力。但是,未经皇帝允许是不能调动驻防八旗和绿营驻军的。他们能直接调动的只有麾下直辖的督标或抚标人马,而且调用时同样必须走正式的调兵程序,并不能随意私用。此外,清朝部分总督的辖区只有一省,故而该省不设巡抚,由总督兼行巡抚职权。最典型的就是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清朝曾经设置直隶巡抚、四川巡抚,后裁撤,以总督兼行巡抚职权)。
除此之外,清朝的总督虽然品级上略高于总督,且部分总督的辖区也大于巡抚并和部分巡抚的辖区重叠。但是,总督和巡抚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即总督并不直接管辖巡抚,总督和巡抚都直接对中央、也就是皇帝负责。同时,因为总督和巡抚都拥有军政和民政管辖权。所以,辖区重叠的总督、巡抚经常会发生扯皮、争斗。而这种扯皮、争斗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希望看到的。总督、巡抚相互制衡,可以避免一家独大、最终尾大不掉,皇帝本人正好可以充当这种扯皮和争斗的终极仲裁者,以达到维护中央和皇帝本人权威的目的。此外,清朝还经常会出现总督、巡抚分由满臣(或蒙古、汉军旗人)、汉臣担任的人事配置,这说到底也是为了权力制衡。
总之,总督的官是的确比巡抚略大。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至于实力权力大小,还要看具体情况和皇帝的信任度而定。
三、总督与巡抚哪个大?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
1、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
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2、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设置总督职位。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
扩展资料:
总督之“督”可见,在名义上不是地方官,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地方没有名义上的大员,提督、知县等也皆属于中央官。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明代巡抚的设置,有其明显的阶段性,总的趋势则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即由中央的派出大员向地方的军政长官转化,由临时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机构转化。
景泰至正德,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英宗复辟后,镇、巡合一,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 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ー总督 百度百科ー巡抚
四、总督和巡抚谁官职高?
总督的权力比巡抚大,但是,官阶的话,在清朝规定,总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总督为正二品官,加右都御史衔升格为从一品;
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巡抚为从二品,加右副督御史升格为正二品。
总督管辖一省或二至三省的行政;巡抚总管一省地方政务。
无总督省份,由巡抚代行总督职权。
所以,总的来说,总督的官阶比巡抚略高一点。
五、总督和巡抚谁官大
总督大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扩展资料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六部之设,与明朝相同。但有三点变化。
一是六部之官为复职,即有一汉员,必有一满员。尚书、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样。一般说来,司官掌印为满员,办事为汉员。又有笔帖式,满语是文书官的意思,专供笔札,以满、蒙、汉旗人担任(各院寺皆设)。
二是所属机构有部分调整。如户部下设十四司,刑部下设十八司。
三是职权小于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权划归军机处。兵部不问八旗军政,所司止绿营具体事务,军事调动、命将征伐,则归于皇帝,出于军机处。工部主管工程建设,但黄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调度,工部并不过问。乾隆时,六部之外,又增设乐部。乐部管理大祭礼、大朝会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设典乐大臣。统领神乐署、和声署、什帮处。
百度百科-巡抚
六、总督和巡抚哪个大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