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楼梦是真实的吗
不是
《红楼梦》是小说,小说是允许虚构的。当然在某些人物或故事细节方面有原型,或者根据生物事实来写的,但是就整体来说,是根据作者的人生经验和创作技巧来创作的,绝大部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虚假的,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只要作者创作的人物形象、故事内容让人不觉得虚假,艺术上就是成功的。
成书过程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
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
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红楼梦
二、红楼梦的历史原形是谁?
红楼梦的历史原型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家庭。《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扩展资料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楼梦
三、《红楼梦》有真实的历史事实吗?
有人评价,《红楼梦》描写的是“明珠家事”。明珠是康熙时代的大学士,曾经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立下功劳。而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则是清初著名的词人,文学造诣很高,加之明珠家显赫的政治地位,纳兰性德又是为世人所知的多愁善感的富家子弟,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
另外还有一种流传广泛的看法是,《红楼梦》描写的是清世祖顺治与董小宛之间的爱情故事。由于民间一直存在顺治因董鄂妃而出家的传说,因此认为贾宝玉的出家就是影射顺治皇帝出家,而林黛玉之死则是指董小宛之死。
但对《红楼梦》的解读,影响较大的还是民国初年的文化名人蔡元培,他在1917年出版《石头记索隐》中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本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书中的尊女轻男,正是隐喻女为汉,男为满。《红楼梦》中的贾府则是指清朝,贾家几个主要男性对应的是清朝的六部,而书中女性则是明末清初的数位汉族“名士”。
四、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红楼梦》虽然也写出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一些事情,但是终究它不是史书,也并非以史书为基础,所以它的真实度,只能从小说中,以及红学家们的研究中找答案了。
现在红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红楼梦》(指曹雪芹所写前八十回)的故事是曹雪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照,根据著名红学家刘心武的观点,《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少年的曹雪芹,而曹雪芹少年时期就是乾隆年间,根据这个观点,许多历史事件都能在书中找到影子。当然红学界历来争论很大,其它观点也有很多,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刘心武的观点。
大观园究竟在南在北?
大观园在南方还是在北方,曾经争得有亦乐乎。大观园即随园之说虽然未有多少
人相信,但仍有很多人不愿意听凭大观园"迁"到北方去。于是,又有江宁织造府署西花
园说、摄政园说。大观园在江宁(今南京)的可能性似乎又比在苏州大一些。认为大观
园在南方、在南京的一派,注意到了《红楼梦》中的种种蛛丝马迹。首先是《红楼梦》
里存在一些吴语,如面善(面熟)、老宅(老屋)、横竖(反正)、医生(大夫)、生
意(职业)、寒毛(汗毛)之类。其次是大观园里的自然景物,潇湘馆的竹子、路上的
青苔、红梅、桂花树,水里的菱、园中的芭蕉、餐桌上的鲜笋,都不像在北方。贾府中
有穿堂、花墙、花厅、竹桥,用的东西有手炉、脚炉、熟炭、火箱,饮食中的惠泉酒、
火腿炖肘子、酸笋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等等,都打上了江南风物的印记。
可是,十分遗憾,说明大观园在北京的证据更多。
在《红楼梦》里,到处都给人大观园在北京的感觉。《红楼梦》中的人提到南京、
苏州的时候,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苏州姑娘林黛玉进京,不像是进南京。后来林如海
病逝,贾琏送林黛玉回扬州奔丧,也不像是从南京回扬州去。如果从南京到扬州去奔丧
,凤姐和平儿就不会晚上"屈指计算行程该到何处"了。小说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
母闻信赶来,痛斥那将儿子往死里打的贾政,并扬言"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
回南京去!"如果大观园就在南京,"回南京去"又从何谈起?《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还提
到,宝钗问邢岫烟,把棉衣当在哪里了,邢岫烟回答:"叫作'恒舒典',是鼓楼西大街的
。"
《红楼梦》中忽南忽北的描写,好像有意在要和红学家捉迷藏,一般读者是不费这
种心思的。只有学者才能心甘情愿地去挨这种累。早在二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就在他的
《红楼梦辨》中设了专节来研究"《红楼梦》底地点问题"。俞先生研究的结果仍是无法
肯定,却是有了如下无奈的感慨:
所以说了半天,还和没有说以前所处的地位是一样的。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
梦》是在南或是在北?绕了
半天的弯,问题还是问题,我们还是我们,非但没有解决的希望,反而添了无数的
荆棘,真所谓"所求愈深所得愈寡"了。
这种无奈,充分表现出红学界在曹雪芹的"烟云模糊"、"故弄狡狯"面前产生的迷茫和失
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鸣,以及"内查外调",大多数的红学家终于克服了自己的迷茫
失落之感,站稳了脚跟,决定把大观园放在北京。江南方言、景物、风俗被解释成曹雪
芹对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一切主张大观园在江南的论据遭到了有力的反驳。谁知
到了七十年代,有人重新提出《红楼梦》的著作权问题,提出曹雪芹是在石兄的《风月
宝鉴》的基础上改成了《红楼梦》一书。并认为石兄心目中的贾府在南京,而曹雪芹对
南方的生活不太熟悉,他不能不按北京生活来加以描写。如此一来,曹雪芹就把大观园
从南京"搬"到了北京。于是《红楼梦》中出现了时南时北的混乱。这种说法一出来,而
且又和《红楼梦》著作权的公案纠缠到了一起,于是,大观园的"园址"又成了问题。
曹雪芹假若泉下有知,对此极严肃、极认真的大观园"园址"之争,不知当作何感想
?对于《红楼梦》里的地址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脂评: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
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
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曹雪芹的本意就是"不欲着迹于方向",
"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在语言上也是忽南忽北,如脂评所主说:想这一个姑娘非
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似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人说话语气及动用照饮食诸类,
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用无疑矣。(第三十九回)
《红楼梦》采用这种忽南忽北,"地北相兼而用"语言、景物、地点,可能有如下两
方面的原因:作者在江南、在北京都生活过,素材兼取南北,语言南北杂陈,此为原因
这一。作者不愿意使素材的来源太显豁,以避免某些"原型"的不满与反感,避免文字狱
的迫害,此为原因之二。
有专家注意到,曹雪芹的挚友敦敏在诗中提到曹雪芹的时候,不是说"秦淮风月忆
繁华",就是说"秦淮旧梦人犹在"。可见,敦敏知道,曹雪芹所回忆的繁华梦是在秦淮,
从未听说曹雪芹在北京有过什么繁华梦。后来,又有了大观园即随园说,虽然随园并非
大观园,但大观园在南方并未受到怀疑。
红学研究有所谓的“南北之争”。由于《红楼梦》的巨大影响,所以从乾隆开始到现在的二百多年里,大家在看小说的时候,都在猜测,都在问:《红楼梦》里面写得这样富丽堂皇,里面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它所反映的自然风貌,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南京?这里历来有争论,出现两派。一派是北京的京派,一派是南京的宁派。依照吴先生的观点,《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还有文化特征实际上体现的是南方文化。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首先以林黛玉为例。林黛玉这个形象主要代表的是南方文化,林妹妹的气质、她高雅的文化背景都代表了南方文化。她的潇湘馆以竹子为衬托,潇湘馆周围是一片翠竹林,竹林在《红楼梦》里描写得很生动:“凤尾声声,龙吟细细”。竹代表的是南方文化。六朝时一本名著《世说新语》里专门写到竹子。王羲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献之,是个大书法家,第二个儿子是王徽之。王徽之最喜欢竹子,他说别的东西可以不要,欣赏竹子是一天都不能少的。所以林妹妹是从南方文化陶冶出来的。竹子又代表一个人的气质、气节,而且很高雅。竹子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称为岁寒三友,代表人的高贵品质。竹子只有在南方才能形成一片竹林,当然北方也有竹子,但长不好。前几年北京为了拍电视搞了个大观园,也搞了个潇湘馆,在潇湘馆周围也种了竹子,但竹子种了几年也长不好,又黄又瘦。林妹妹潇湘馆的竹子当然是南方的竹子,这是南京的一种特色。
还有一个例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里写到白雪红梅,说那天宝玉一早起来,天下了一场大雪,有一尺多厚。宝玉走过妙玉的栊翠庵去。栊翠庵正好长出十几株红梅来,梅花盛开,贾宝玉向妙玉讨了枝红梅。白雪红梅也是典型的南京风光。梅花是春天的梅,春节过后,南京的梅花开放,但北方的冷空气一来,又忽然下起大雪,这是南京才有的气象。北京气温很低,还是冰天雪地,正月里梅花根本开不出来。所以白雪红梅也是南京的典型的自然风光。另外第十七回里,元春元宵节省亲,到了大观园里。大观园里有山有水,还有船。元春还乘船到水上游玩,元宵节水上能开船也只能是南方。北京元宵节还冷得很,昆明湖、北海的冰有几尺厚,根本不可能乘船游玩。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红楼梦》里面所反映的自然风貌基本上都是江南的。《红楼梦》里面的还有很多地方点到南京。但曹雪芹很厉害,他写得真真假假,用的是“假语村言”。我们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很厉害,如果弄得不好的话就会被封建统治阶级抓住把柄。所以曹雪芹他是故意不写具体,写得具体,容易犯文字狱。林妹妹到京城里去,但他不说是北京,只说京中、神京,绝对不写北京。可是又说宁国府、荣国府的老家在南京,第二回里有一处写到,贾雨村与冷子兴谈话时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这实际上写的是南京。
更典型的例子,《红楼梦》原来不叫《红楼梦》,叫《石头记》,还有一个名字,叫《金陵十二钗》,这是个铁证,用不着争论。曹雪芹是在南京长大的,以南京的生活为基础,后来被抄家到了北京。小说是在北京写出来的,但生活基础在南京,关于这点,是不用争论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在南京。这是南北之争的热点。现在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都在北京。周汝昌是天津人,生活在北京。以他为代表,他一定说大观园在北京。他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恭王就是恭亲王。他考证说大观园在恭王府。把他的资料一看,原来周先生把因果关系颠倒了。恭王府是因为恭王的一个妃子喜欢看《红楼梦》,而依照《红楼梦》的大观园建造的。曹雪芹在康熙、乾隆时期,而恭王府建于同治年间,所以说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大观园究竟在哪里,实事求是地说,从文艺创作来说,不必说一定在哪里,这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换一个概念来讲,如果说大观园的生活基础在哪里,那就可以探讨、考证。当时有一个有名的文学家袁枚。袁枚,字子才,曾作江宁县令,四十岁就辞官。他喜欢作诗,喜欢南京,看中了现在广州路到乌龙潭的园林,买下来。这个地方,原是曹雪芹家的,曹家被抄家后,转到隋赫德手里,后来隋赫德又被抄家,园林就被袁枚买下来,取名为随园。随园的正门在珠江路的北门桥,西门一直到乌龙潭,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园林。广州路在当时是随园的一个很大的池塘,两边的山叫小仓山。袁枚《随园诗话》里有好几个地方讲到《红楼梦》和曹雪芹家,有的地方讲得不清楚,但有一个地方讲得很清楚:“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另外,“明义诗:随园旧址即红楼。”)他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实际上就是他的随园。
我们知道曹雪芹的家在南京。曹雪芹祖籍辽阳。努尔哈赤实行八旗制度时,他祖先成为汉军正白旗的军人,随多尔衮入关,立了军功,进了内务府。后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的夫人成为康熙的保姆。康熙当了皇帝后,就重用曹家,任命曹玺担任江宁织造。曹家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汉人,同时又是八旗子弟,而且是康熙皇帝的亲信。所以康熙皇帝派曹玺到江南做民族团结工作。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到南京,住在曹雪芹家里,他了解到明遗民以明孝陵为象征进行反清活动。康熙很有政治家的气派,写了“治隆唐宋”,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功勋超过唐宗宋祖。康熙写完后,交给江宁织造刻碑。这时已是曹寅任内。江宁织造原三年一任,但为了让曹家作民族团结工作,一直让他家做下去,曹玺做了曹寅做,然后是曹顒、曹頫一直作了五十八年,后因抄家而去北京。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家。
了解这一层关系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红楼梦》写的是有史实为根据的。《红楼梦》里写的东西都是当时大臣们家里无法比拟的。无论衣食住行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宝玉住的怡红院里都是进口货:自鸣钟、弹簧门等等,晴雯补的裘也是俄罗斯进口来的。吃的东西更不用讲,吃茄子要用十几种配料,十分讲究。这是为了招待皇帝,用的是南京最好的厨师。《红楼梦》第十六回,王熙凤与曹嬷嬷闲聊时写到接驾四次,与曹家的接驾次数相符。曹家在江宁织造府,就是现在的大行宫。后来大行宫小学造房子,挖地基,挖出了曹家花园、假山等遗物,地下的挖掘证明了吴先生考证的正确性。曹家在南京的遗迹一共有十三个地方,最重要的是随园与大行宫,此外还有江宁织造局工厂、家庙、明孝陵等等
五、红楼梦中的史实有哪些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隐写《明末清初史》。为什么说《红楼梦》写的是正史之事?因为作者和评书人始终在揶揄这两个字!
这两个字就是“野史”!《红楼梦》作者也好,《红楼梦》知名评书人也好,都拿《石头记》与“历来野史”对比,变相告诉读者,书中所写俱是“正史”!
《红楼梦》故事里,石兄道:“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红楼梦》一书,写的是作者亲自经历的一段历史,取其事体情理,与拘拘于朝代年纪的历来野史不同。因为,朝代年纪真实的所谓“正史”,真实的部分往往只是朝代年纪而已。
《红楼梦》故事里,石兄道:“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红楼梦》作者这一句感慨,讽刺的是“成王败寇论”,讽刺胜利者讪谤君相、贬人妻女、屠毒笔墨,以此摆脱“国贼逆臣”身份。
《红楼梦》作者不屑于野史之流,更加不屑于风月笔墨与才子佳人诸类小说,《红楼梦》又岂会是野史之流乃至于风月笔墨与才子佳人诸类小说?
《红楼梦》故事里,宝玉道:“大约骚人咏士,以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想因被世间俗恶听了,他便以野史纂入为证,以俗传俗,以讹传讹,都认真了。”
以野史纂入为证,以讹传讹,都认真了,讽刺的是为花障所误,以正面敷衍出来的假语村言为真相的误入歧途者。如果读者不知道正面故事是圈套是假象,只能说,连第一回都没看进去,入门标准都没达到。
《红楼梦》故事里,林黛玉对史湘云的金麒麟耿耿于怀的缘故,是因为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
《红楼梦》书中的“才子佳人风月文字”,与宝黛无关,与薛宝钗、史湘云有关,“才子佳人风月文字”,便是作者所谓外传野史,而“儿女真情”才是作者所写“正史”。
《红楼梦》故事里,宝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缘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
《红楼梦》书中之庙,全部都是隐写庙堂,引申为皇位。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起的这庙,揶揄有钱的薛家苗,作者认为薛家是“野史野庙”一流,非正统。
六、红楼梦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一、《红楼梦》的简介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此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二、创作背景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
三、出处
出自清代 曹雪芹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扩展资料
一、赏析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
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
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