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恶化年表大事记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作这样一个小结: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的关系,无疑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苏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要超过很多其他大国关系。中苏关系集两国关系、两党关系和两国以及两党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交往于一体,它同时包含了大国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不同文明国家间关系、新型民族国家和欧洲传统大国间的关系等广泛内容,并且掺杂了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一部中苏关系史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从50年代的“蜜”,到60年代的“争”,再到70年代的“斗”,最后过渡到80年代的“缓”,直至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并形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新格局。这段过程中,高开低走再回归正常的中苏关系几乎经历了当今世界各种国家关系形态的全部变体:从一般的国家关系到亲如兄弟的战略同盟,进而摇身一变为势不两立的战略对手,然后又经历了艰难的正常化过程回归到友好国家关系,最终在苏联解体后建立起可作为大国关系典范的新型战略协作关系。中苏之间这种从过于亲密到过于敌视,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国家关系在当代国际关系上可谓罕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苏关系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是一个很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样本。

第二,中苏关系的进程对中苏两国的内政和外交曾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而言,中苏关系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自中国建立现代国家至上个世纪70年代前,中国内政外交的许多重大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中苏关系的走向联系在一起。正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到最后取得政权,更和苏联和苏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两国结成同盟,中国又奉苏联为样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又成为中国反对的主要对象,两国关系由同盟发展到对立、对抗乃至兵戎相见。正是在苏联强大的压力之下,中国从70年代开始调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并进行改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不了解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就无法很好地认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发展史。而对于苏联而言,尽管中苏关系在苏联人心目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但中苏关系的阴晴圆缺无疑也同其国内事务的演变具有相当密切的关联,对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这正是中俄(苏)关系所具有的与众不同之处,而双边关系的研究也因此拥有了更为特殊的意义。

第三,中苏关系的历史轨迹与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冷战时期首先表现为中苏美大三角关系的互动及其所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中,中国外交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如何处理同苏联的关系进行,并把中苏关系带进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参与的大博弈。从50年代的联苏抗美,60年代的既反苏又反美,70年代的联美抗苏,直到80年代的不结盟都成为牵动大国关系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40余年间每一次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莫不如是,每一次中苏关系地位和模式的变化莫不如是。有学者精辟地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从历史承继性来看,冷战结束前,中苏、中美关系在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和外交实践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核心地位。顺延这一轨迹,在现阶段以至未来发展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依旧是我国外交当中两对重要的双边关系。即使中俄美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三国之间事实上仍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牵动作用,尽管当前这种三边互动关系明显不同于冷战时期中苏美三角的互动。

在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从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经1994年确立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2004年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持续、稳定、日臻成熟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由于双方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友,这使两国关系置于更现实的基础之上,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两国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

恶化:苏联突然紧急召回驻华代表和援助人员,并带走研究资料造成巨大损失;在中国西北边境突增驻军,并有小范围交火;

中俄关系恶化根本的原因

关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很多历史学者都曾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因为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海南建一个长波电台,用来监测和指挥核潜艇。中国没有同意,苏联又提出建立中苏共同舰队。这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这两件事其实只是苏联在试探中国的态度,投石问路,假如中国同意了,就会有下一步的行动。苏联没有想到中国德态度如此坚决。

二,意识形态的原因和领头羊之争。

很多人觉得中苏关系恶化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中苏都想当阵营的“领头羊”。

其实,中国人很务实,不会为意识形态而做出不符合现实利益的行为。

三,炮击金门事件。

1958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后,中国炮击金门,震动世界,事前却并没有通报给苏联。这事让苏联很被动,苏联人表面上不动声色,背后却很生气。

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远不如反映出来的问题重要,因为这事显示出中国不愿受苏联摆布。

四,领土争端和边境冲突。

领土和冲突其实只是关系恶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五,误会。

还有认为中苏关系破裂是双方沟通不畅,可能存在一些误会,假如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的话,也许不至于闹僵。其实,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

以上都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之一,但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与苏联关系破裂的兄弟国家不止中国一家,还有“巴尔干之虎”南斯拉夫。

二战中,铁托领导游击队与纳粹德国死磕了4年,功勋卓著,在欧洲声名显赫,德高望重。二战结束后,南斯拉夫与苏联也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但铁托坚持独立自主,苏联在控制南斯拉夫无望后,果断将其排挤出阵营,两个斯拉夫国家彻底决裂。

苏联与中南两国关系破裂的时间虽然不同,但根本原因是一模一样的,那就是都坚持主权完整,拒绝苏联人的控制。

苏联希望以本国为中心,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整合到一起。经济上,都加入“经互会”,按照苏联的意志在各国间进行分工协作,苏联主要发展高附加值的重工业,其他国家主要发展轻工业、农业和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政治上,唯苏联马首是瞻。军事上,接受苏联在各国建立军事基地的要求,各国被牢牢绑在苏联的战车上,成为对抗美国的“马前卒”。

这样的安排显然严重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因此,中国宁愿过苦日子,受战争威胁也要与苏联决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维护自身独立发展的权利。这就是中苏决裂的根本原因。

现在回头看,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当初的选择绝对是正确的。强横的苏联最终成为了历史名词。

大家也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中美建交时中俄关系为什么恶化

啊,这个很久了哦,早在六几年就恶化啦,因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很厉害,想让中国屈服于苏联之下,并且在长波电台的建造.联合舰队以及核技术问题上的分歧,使两国不和,毛主席又不愿在苏联的保护伞下,珍宝岛事件加速了中苏矛盾的激化,想具体了解就找找中苏关系秘史啦什么的看看,其实这种书很好看的,而美国这时候也被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逼的只好防守,打中国牌是很好的手段,说一句,美苏自从苏联(俄)建国后就没好过,也就没什么恶化了,美苏相互防备,争夺世界霸权,都不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