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山五岳哪三山哪五岳

中国三山五岳是三座旅游名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1、黄山:

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2、庐山:

地处江西省北部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濒临鄱阳湖畔,雄峙长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

3、雁荡山:

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载敬堂集》载:“雁荡山以瓯江自然断裂,分北雁荡山和南雁荡山。近人以景观区位,有北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中雁荡山之称。

4、泰山:

它是“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

5、华山:

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6、衡山:

又名南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7、恒山:

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8、嵩山:

中岳嵩山横跨荥阳、新密、巩义、登封、偃师、伊川、洛阳等市县,全长60多公里。主体部分在登封境内,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

中国的三山五岳是指哪三山哪五岳

中国的三山是指: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是指: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1、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5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

2、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3、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

4、泰山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5、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6、恒山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

7、衡山

衡山(MountHeng),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南部,绵亘于衡阳、湘潭两盆地间,主体部分位于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

8、嵩山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成称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中国的三山五岳,分别指的是哪些?

三山五岳分别指中国内的名山。“三山”一般指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山,五岳则是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

三山五岳一词出于清朝人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所写的《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现在三山五岳,可泛指在中国的众多名山、群山或各地。

三山[编辑]

不同于五岳,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一般为泛指中内的名山。三山具体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传说是神仙居住之地,令古人神往。相传山上有长生不死之药,宫殿皆用黄金白银建造:“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结果徐巿没有找到三神山,也没有得长生药。据晋朝的王嘉在《拾遗记·高辛》中记载:“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由此可知,“三山”指的是:方壶(方丈)、蓬壶(蓬莱)和瀛壶(瀛洲),但只是传说,未必实际存在。

另有人以中华历史文化和地理疆域闻名的天山、昆仑山、长白山为三山,或者道教中三大符法名山即龙虎山、阁山、茅山为三山。 也有一种说法是将庐山、雁荡山、黄山这三座旅游名山并列为三山,但来源已不可考。

五岳

三山五岳中的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虽然五岳不是中国最高的山,但由于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险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访,留下遗迹,大大增添了五岳之名声。

五岳始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东汉的郑玄对此注释说:“五岳,东曰岱宗、南岳曰衡山、西曰华山、北岳曰恒山、中岳曰嵩山。”西汉时期的东方朔在其《封泰山》一文中说:“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由此看来,确定泰山(东岳)、衡山(南岳)、华山(西岳)、恒山(北岳)和嵩山(中岳)为五岳,可能早在《周礼》成书的春秋或战国时期,最晚在东方朔的西汉时期。

历史上的北岳恒山,原指今天的河北大茂山,清朝顺治年间才改为山西恒山。南岳原指湖南衡山,汉朝时曾改为安徽的天柱山,至隋文帝时重新恢复为湖南衡山。

古代中国一些地方割据政权,也曾封过五岳,例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孙皓封离县(现于江苏宜兴县)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五代十国时期,闽帝王延钧封霍童山(现于福建宁德县)为东岳,高盖山(现于永泰县)为西岳。唐朝时,南诏则称云南境内的苍山(中岳)、乌蒙山(东岳)、无量山(南岳)、高黎贡山(西岳)和玉龙山(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