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朝的地图

宋朝的地图如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宋、蛮元、刚明、奴清几个词来形容各朝各代,其中“富”就说明了宋朝的经济繁荣。宋朝的工商业极其发达,GDP可以占全世界的60%左右,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可以做到这种盛况。

据统计,宋朝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16000万贯,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也曾高达10000万贯,就从铸币数来说,宋神宗时期每年铸币数量远超盛唐数十倍,这是经济的高度繁荣带来的效益。

扩展资料:

宋朝的科技成果,造船业高居世界第一,宋朝拥有当时世界最庞大的商船队,商船频繁到日本、印度、东南亚、阿拉伯东非等地进行商贸活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武器的大规模使用、还有在指南车、风力、土木工程以及金属冶炼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大家,例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等一批著名词人,花鸟画、人物山水画等画派也相继活跃。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称赞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朝

二、宋代的详细中国地图

【北宋地图】

北宋的统治区域:

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

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

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

【南宋地图】

南宋的统治区域:

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北界因金人入侵而不断南移,最终移至淮河为界。

西部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秦岭以南为界。

扩展资料

宋朝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国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同时方便区别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故称“赵宋”。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

建国之初,赵匡胤为了防止他人效仿自已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归于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同时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

然而,这一举措却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就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契丹、西夏用兵屡遭挫败。

北宋末年(公元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史称“南宋”。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领土落入元军手中。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参考资料:

历史追学网-北宋地图

历史追学网-南宋地图

三、宋代为什么会产生石刻地图

宋代产生石刻地图的原因:

1、士人强烈的忧患意识的驱动。

公元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 北宋陆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 但北宋的疆域比较小,当时,与之并立的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西藏的吐蕃和西南的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北宋后期,金政权也迅速崛起。北宋和这些政权经过了很多次战争。在太祖、太宗时期,北宋还处于主动的北伐的状态,然而宋太宗的努力却失败了,北宋政权遭到了重创。以后的战争大多都以失败告终,除了澶渊小胜之外。这使得汉民族感到非常屈辱,加重了士大夫的屈辱感和焦虑感。再后来,朝廷只能被动抵御。北宋不得不向辽、西夏等战胜国进贡。士人的忧患更愈加深重,忧天下,患民生。如此积贫积弱的北宋,在强敌环拱的情况下屈辱地存活了180 年(960 年~1040 年)。之后的南宋,士人的忧患意识达到了顶峰。在石刻地图的产生过程中,这种意识应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军事政治上的需要。

北宋时期,边疆地区经常受到辽、西夏等国的铁骑兵的侵扰,战斗频繁产生。这种情况下,地图的作用变得格外重要。特别在军事上,地图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从图上,能够知道战场周围的地形,山 川、河流,以便排兵布阵,《管子地图》中明确指出,军事指挥者必先“审知地图”,从图上了解 “名山、通谷、经川、陵陆、兵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战败后,割地赔款,也需要将割地的地图随土地献给战胜国。

图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

四、地图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山川、河流、大海……这丰富多彩的事物,如何更清晰地记下它们,让人们如临其境呢?靠口头的描述,显然其影响范围太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文字的记录,无论其说的多么详细,也要大伤脑筋地去想象。那么,怎样才能直观、生动而又明白地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状况呢?地图,也惟有地图,才可以让人们面对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平原、山脉、江河的清晰形象,不出家门,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尚书上记下了一个使用地图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阳城。周公旦实地考察建城的选址以后,就将占卜选定的结果绘成地图,献给成王。当然,受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地图内容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诗经里面也有些与地图有关的字句,按照后人的解说,也就是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进行祭祀的意思。

后来不少典籍也记载了有关地图的事情,《史记》记载,刘邦攻到咸阳后,手下的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到有钱人家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先到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家里寻找法令、地图、书籍,收藏起来。于是刘邦对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贫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确实绘制了不少地图。再结合《史记》的记载,不得不承认,正是秦始皇主持绘制的地图,让汉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不过秦代的地图传到晋代就大多数失散了。

晋朝的裴秀是绘制地图的高手,他能够根据统一标准,订下制图原则,绘出准确可靠的地图。裴秀还总结了绘图经验,订了《制图六法》,采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绘制地图。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将绘制地图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到里面去了。后来的学者考证后认为:裴秀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学典范。裴秀本人,也可以称得上地图大师了。

历史在发展,包括绘制地图在内的科学技术也在进步。裴秀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地图绘制者,唐代贾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图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宋代《华夷图》和《禹迹图》石刻,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苏州也保存着《平江图》这幅南宋地图,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地图。根据这些地图,可以知道,从六朝到元明时代,中国人编制地图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准。这些地图,传统上都采用了“计里画方”图法,或称为方格图法。这种传统的制图法,在13、14世纪之交传播到西方,影响传之阿位伯世界。随后,14、15世纪,欧洲地图学迅速发展,可能通过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国制图法的精华。

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