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大写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繁体字书写如下: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镹、拾”

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大写(简体)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大写(繁体)壹、贰、叄、肆、伍、陆、柒、捌、玖、拾

拼音:yī 、èr 、sān 、sì 、wǔ 、liù 、qī 、bā 、jiǔ 、shí

英文: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

参考资料

江蓝生、谭景春、程荣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繁体怎么写?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繁体字分别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

常见数字的大写(繁体字):一:壹、二:贰、三:叁、四:肆、五:伍、六:陆、七:柒、八:捌、九:玖、十:拾、百:佰、千:仟。

繁体字简化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对俗体笔画的“省简”,比如「观」、「备」、「关」、「质」、「总」、「驴」、「铁」、「钟」、「继」、「觉」、「鸡」、「鸾」、「铸」、「鸥」、「顾」、「坝」、「钻」等简化字是从「覌」、「俻」。

「関」、「貭」、「縂」、「馿」、「鉄」、「鈡」、「継」、「覚」、「鳮」、「鵉」、「鋳」、「鴎」、「頋」、「垻」、「鉆」等俗字演变而来。

第二种是“省变”,大多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比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还有见、页、贝、车、东、马、鱼、呙、当、韦、书、长、门、鸟、乌、专、尽、为、寿、会等字及其类推简化字。

“糸”字是个部首字,作左偏旁时港台通行字体改为“幺”下加三点变作“糹”,大陆简体为“纟”。糸部汉字的本意均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例:

如“丝”、“线”、“经”、“绑”、“纹”、“纷”、“绞”、“系”、“紧”、“絮”、“累”、“繁”、“紊”、“紫”等等。在草书中就有写作今天的“纟”旁这种形式,所以现在带“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纟”来表示了。

第三种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比如「稻榖」的「榖」和「山谷」的「谷」,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谷”替代了。

三、一二三四五的繁体字怎么写的?

一二三四五六繁体:壹贰叁肆伍陆,与数字大写是一致的。

大写一到十写法: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大写金额既大写数字是东亚地区特有的数字书写方式,利用与数字同音的汉字取代数字,以防止数目被涂改。 据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

“¥”是人民币的代表符号,我国从1948年12月1日就开始发行纸币人民币,是以“元”为单位,而“元”的汉语拼音为 YuAN。

数字大写的历史

大写数字的使用始于明朝。朱元璋因为当时的一件重大贪污案“郭桓案”而发布法令,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至今。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规定:每年全国各布政使司、府、州、县,都要派计吏到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钱粮数。

各级政府之间及与户部之间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退回重报。由于地方与京城相距遥远,为节省时间,免去路途奔波之苦,各地便带上了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如被退回,则随时填写更正。又因为空白账册上盖有骑缝印,不能做别的用途,户部也就没有干预。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户部侍郎郭桓特大贪污案东窗事生,震惊全国。郭桓勾结刑、礼、兵、工等六部小官员及各省官僚、地主,贪污税粮及鱼盐等,折米二千四百余万石。这差不多和全国秋粮实征的总数持平!除此之外,还侵吞大量宝钞金银。